DB37T 4369-20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规范.pdf

DB37T 4369-20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7941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4369-20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规范.pdf

8.3.4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3. 4. 1子目标分值计算

GBT 34909-2018标准下载点用地利用程度子目标分值按照公式(5)计算

Fu = ZR=,(Sujk X Wujk)

B8. 3. 4. 2目标分值计算

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程度目标分值按照公式(6)计算

式中: F;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利用程度综合分值; Fij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子目标j的利用程度分值; Wi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子目标j的相对i目标的权重值; 门 子目标个数。

8.3.4.3集约度分值计算

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程度分值按照公式(7)计算

式中: F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程度综合分值; F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利用程度综合分值; W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权重值; 一一目标个数。

9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9.1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

DB37/T43692021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应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按照公式(8)计算:

式中: 4.SQ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 SO 乡镇尺度(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现状总面积; Bt 一一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值; Qt 一乡镇尺度(区域)农村总人口数

9.2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月

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9. 2. 1一般规定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 圭值潜力、闲置地整理潜力、容 积率提升潜力。其中,标准值潜力应 现划的标准值潜力。

9.2.2标准值潜力测算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标准值潜力测算步骤如下: a)标准值潜力应依据农村居民点的实际情况与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建设用地标准的差距计算。基于 现状的标准值潜力按照公式(9)计算:

4SB一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基于现状标准值) So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面积; Bo 一一 国家或地方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值: Po 一一农村人口数。 b) 基于规划的标准值潜力按照公式(10)和公式(11)计算:

P=P×(1+r)±Ap (11

4SBll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基于规划标准值); So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面积; Bt 规划目标年国家或地方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值; Pt 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 r 人口自然增长率; 规划期; ? 4p 人口机械变动量。

9. 2.3闲置地整理潜力

闲置地整理潜力应汇总通过整理废弃、塌等不再利用的宅基地和空闲地面积,按照公式(1

AS,= S + S

式中: 4Sx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闲置地整理); Si 一地上房屋塌不能正常利用的宅基地面积; 一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地面积。

.2.4容积率提升潜力

4Sr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容积率提升) So一一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 一农村居民点内部建筑容积率现状值; 一目标年农村居民点内部建筑容积率规划值

DB37/T43692021

10.1.1评价成果应以评价范围(乡镇行政辖区)为单元进行编制。 0.1.2评价成果包括报告、图件和基础资料汇编。 0.1.3成果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应包括纸质报告及相应电子文件;图件应包括纸质图件以及通用数据 格式矢量电子图件、TPG格式的电子图件

10. 2成果报告编制

10.2.1成果报告应包括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等。 0.2.2工作报告编写内容主要包括评价工作目的和意义、工作依据、任务与内容、技术思路、组织领 导与人员构成、工作进展与经费使用情况、工作成果、成果检查情况、工作经验以及相关建议等。 10.2.3技术报告编写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概况、评价范围及评价对象、基础资料收集有关说明、评价原 则、技术路线与方法、用地调查分析、区域利用状况评价分析、评价对象利用程度评价分析、潜力测算 分析、综合结论分析、成果应用及政策建议、评价工作中有关特殊情况的说明等。

0.3.1成果图件主要包括评价范围示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图、集约利用潜 分布图等其中,潜力空间分布图应分别制作标准值潜力、闲置地整理潜力、容积率提升潜力空 图。

0.3.1成果图件主要包括讠 用趋势类型图、集约利用潜力空 同分布图等其中,潜力空间分布图应分别制作标准值潜力、闲置地整理潜力、容积率提升潜力空间分 市图。 0.3.2土地利用现状图应以评价单元(行政村)为单元分别编制。 0.3.3评价工作中,可根据需要编制其他成果图件。 0.3.4图件成果包括矢量(或栅格)图件和纸质图件。成果图件编制应符合附录G要求

0.3.3评价工作中,可根据需要编制其他成果图件。 b.3.4图件成果包括矢量(或栅格)图件和纸质图件。成果图件编制应符合附录G要求

评价工作完成后,应将评价工作中涉及的各类文字和表格数据、影像图和相关文件等进行规范化整 理,按照评价范围(乡镇行政辖区)汇总成册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见图A.1

DB37/T43692021

附录A (规范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图A.1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图

B.1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调查表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调查表见表B.1。

DB37/T43692021

附录 B (规范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表

表B.1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调查表

DB37/T4369—2021B. 2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调查表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调查表见表B.2。表B.2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调查表项目类型项目单位与统计方法内容自然条件平原=1;低山丘陵=2;山地=3距县城距离km区位特征距镇中心距离 km距主干道距离 km现有户籍数户人口统计现有户籍总人口数人现有常住人口数人现有劳动力数量人人口特征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人劳动力情况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人数人从事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人村内就业(农兼工)人数人就业特征外出打工(非农、半年以上)人数人住宅类型独户宅基地=1;多层、高层住宅楼=2住宅标准独户宅基地面积标准m2独户宅基地数量处住宅数量多层/高层住宅户数户住宅特征独户宅基地建筑总面积m2住宅建筑情独户宅基地建筑基底总面积m2况多层/高层住宅建筑总面积m2多层/高层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m2主导产业农业=1;工业=2;商业=3服务业=4土地总面积 hm2经济产业耕地总面积hm2条件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年第三产业产值万元/年农民人均收入元/人·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人社会保障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五保户人数人13

B.3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调查表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调查表见表B.3。

DB37/T4369202

表B.3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调查表

B.4农村居民点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状况调查表

表B.4农村居民点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状况调查表

B.5农村居民点内部基础设施状况调查表

农村居民点内部基础设施状况调查表见表B.5。

DB37/T4369202

表B.5农村居民点内部基础设施状况调查表

注:“是”代表该评价对象内存在此基础设施,若存在则标出数量。 “否”代表该评价对象内不存在此基础设施

DB37/T4369—2021附录C(规范性)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C. 1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表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划分见表C.1。表C.1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一级二级三级编编备注名称名称编码名称码码地上房屋能够正常利A11用的宅基地A1住宅用地地上房屋塌不能正A12常利用的宅基地农村居民点内部的超市、饭店、旅馆、A2商服用地理发店、浴池等盈利性用地已开发建农村居民点内部的管理办公场所、学校、公共管理与公A设用地A3托幼、卫生、养老、公园与绿地等非盈共服务用地利性用地A41工业用地A4工矿仓储用地A42其他工矿仓储用地A51主干路路面宽度≥4米A5道路用地A52其他道路用地巷道等其他道路未开发建BB1空闲地农村居民点内部没有建设的空闲土地设土地注:对于同一宗用地同时存在多种用途时,按照主要用途确定用地分类。16

DB37/T4369202

(规范性)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解释说明

D.1土地利用强度指标

D.2.1农村就业人口比例(G):反映农村人口的就业情况,即从人口的角度表征农村的生产环境。GI 农村居民点内常住人口数中村内就业(农兼工)人数/现有常住人口数,单位为%。该指标值越大,表明 农村人口就业程度越高,生产环境越好。 D.2.2二三产业用地面积比例(G2):反映农村产业结构与发展情况,即从用地的角度表征农村的生 产环境。G2=农村居民点内(商服用地面积+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单位为%。该指标 值越大,表明农村产业结构越健全、产业发展越好,生产环境越优。

E.1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变化协调程度分析

E.1.1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分析

DB37/T43692021

附录E (规范性)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的判别过程及标准

1.1.1主要测算乡镇下辖行政村的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计算相关公 义如下:

式中: I一一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 RP一一农村常住人口年均变化率; RS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年均变化率。 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计算结果

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计

E.1.1.2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E.1.2.1根据RP及RS的取值不同,及I值的大小,确定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趋势分类型区。 E.1.2.2按照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趋势分类型区,从优到劣,依次判定为集约趋势型、相对稳定型以 及粗放趋势型三大类型区。

E.2户籍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变化协调程度分析

计算公式及其分析参考表E.1中内容。

DB37/T4369202

(规范性)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集约度分值计算表

F.1指标现状值及权重表

指标现状值及权重表见表F.1。

表F.1 年 二县(市、区) 镇(街道) 农村居民点士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权重值及指标现状值

F.2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表

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表见表F.2。

DB37/T4369202

表F.2年县(市、区)镇(街道) 小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表

G.1成果图件编制内容要求

G. 1. 1±一般要求

DB37/T4369202

成果图件应包括政府驻地、行政界线、主要道路交通、主要河流水系、名称注记等基础地理信 及其注记。 成果图件编制时,应开展制图综合,进行要素取舍,突出表达主题内容,确保图面清晰、美观

G.1.2评价范围示意图

应以评价范围(乡镇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编制;编制内容应包括行政村及以上行政界线、行 称、农村居民点用地范围、评价对象等,可以采用高分辨率遥感(航空)影像图作为底图

G.1.3土地利用现状图

.1.4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图

G.1.5集约利用潜力空间分布图

应以评价范围(乡镇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编制;编制内容应包括农村居民点潜力值等,以行政村 辖区为单元进行表达。应分别制作标准值潜力、闲置地整理潜力、容积率提升潜力空间分布图。

图名应位于图廓内正上方居中,均采用黑体字。

G.3.2地理位置示意

图例一般位于图廓内左下方(也可根据图面情况进行位置调整)

G. 3. 4 指北针

DB37/T4369202

评价范围(乡镇行政区域)图件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评价单元(行政村)图件比例尺 1:500~1:2000。采用直线比例尺,一般位于图廓内中下方。

G. 3. 7 编制单位、编制时间

一般注于图廓外右下方。

G.4.1评价范围示意图

表G.1评价范围内容详情表

DB37/T4369—2021G. 4. 2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内容见表G.2。表G.2土地利用现状表表达图式要素名称图式符号RGB(数据)评价单元范围线RGB(100,0,205)地上房屋能够正常利用的宅RGB (0, 0, 0)基地(A11)RGB(255, 255, 0)RGB (0, 0, 0)地上房屋塌不能正常利用RGB(255,255, 0)的宅基地(A12)RGB(191, 191,191)RGB (0, 0, 0)商服用地(A2)RGB(230,50,50)农村RGB (0, 0, 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3)RGB(255,115, 35)居民点内RGB (0, 0, 0)工业用地(A41)部用RGB(160,110, 70)地类RGB (0, 0, 0)型其他工矿仓储用地(A42)RGB(160, 110, 70)RGB(191, 191, 191)主干路(路面宽度≥4米)用RGB (0, 0, 0)地(A51)RGB (175, 175, 175)RGB (0, 0, 0)其他道路用地(A52)RGB(175, 175, 175)RGB(191, 191, 191)RGB (0, 0, 0)空闲地(B1)RGB(225, 220, 225)农村居民点外部用地类型类型应按照TD/T1055—2019,应符合附录C.25

G.4.3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图

DB50/T 822-2017标准下载土地利用现状内容见表G.3。

DB37/T4369202

表G.3土地利用趋势类型表

G.4.4集约利用潜力空间分布图

土地利用现状内容见表G.4。

DB45/T 1643-2017 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表G.4集约利用潜力空间分布表

1」GB/T21010—20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 TD/T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DB37/T4369202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