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要求(试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9月).pdf

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要求(试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9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3500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要求(试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9月).pdf

7.3.1野外调查一般区工作手图采用1:50000地形地质图,辅以遥感影像图;重 点调查区采用1:10000或更高精度的地形图作为野外调查工作手图。 7.3.2地面调查包括线索点(遥感解译点、InSAR变形点、群众报灾点等)调查 和既有地质灾害及隐患核查,同时开展已完工的治理工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复核。 7.3.3对调查区内重点区域重点区块的斜坡进行排查,调查其斜坡结构类型(泥 石流沟谷特征)、稳定性(发生频率)及危险性。 7.3.4对以上调查出来的新增隐患点,应及时向地方政府及时备案,并纳入隐患 台帐。 7.3.5地面调查过程中结合遥感影像识别地质灾害体的类型、边界、规模和形态 特征等,确定其危害范围。 7.3.6既有地质灾害及隐患核查应根据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并结合地方政府提 供的(新增)灾害信息,逐点进行核查,核查现状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危害对象与危害 程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理,对其稳定性及危险性进行评价。 7.3.7对于同类群发地质灾害,都应一点一表,不得将相邻的灾害体合定为一个 观测点。对于同一地点存在的不同类型地质灾害,以主要灾害类型为主可以只定一点 旦应做好其他类型灾害的记录。 7.3.8野外调查记录应按照调查表规定的内容逐一填写,不得遗漏主要调查要素, 并用野外调查记录本做沿途观察记录,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部面图或素描图以及 影像资料等。 7.3.9图上观测点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凡能在图上表示出面积和形状的灾害地质体,均应在实地勾绘在手图上, 不能表示实际面积、形状的,用规定的符号表示, (2)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顶部,崩塌点定在崩塌发 生的前沿。 (3)所有的调查点均采用GPS和微地貌相结合的方法定位,定位误差不得大于 10m。 7.3.10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应在野外采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 图上后应及时上墨

8.2典型(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8.2.1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应在典型地质灾害成因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地 质灾害体的影响因素、失稳概率、破坏模式以及运动路径,并初步预测危险区范围及 威胁对象。 8.2.2滑坡危险范围预测可采取现场调查、历史统计、数值模拟、公式计算等建 立滑坡地质模型,模拟不同工况滑坡危险区范围;崩危岩危险范围预测可采取2维 或3维计算软件选取典型坡面,模拟不同工况的崩塌危险区范围;泥石流、地面塌陷 等地质灾害可选取合适方式进行危险区范围预测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山西图集】12N6.pdf8.4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8.5.2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的提出应结合各区、各点地质灾害风险源与风险要 素的具体实际,确保措施的针对性、准确性。风险源、风险要素、管控措施应列表镶 嵌在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中。 8.5.3风险斜坡管理可参考风险斜坡定性评价结果开展。I类风险斜坡,建议采用 专业监测、群测群防,有条件时优先搬迁避让,在其影响范围内限制新建人类工程活 动;Ⅱ类风险斜坡,建议采用群测群防,有条件时可采用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在其 影响范围内新建人类工程活动需经专门论证;Ⅲ类风险斜坡,建议采用群测群防等措 施,在其影响范围内新建人类工程活动宜审慎

9.1.1在分析研究已有成果和最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图件,坐标系应采用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9.1.2成果图件要素齐全,应包含图名、图例、注记、比例尺、指北针、镶图和 责任签等内容。 9.1.3实际材料图应反映地质灾害调查精度分级、调查路线、实物工作量等野外 工作程度。 9.1.4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应反映调查区内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发育特征和分布 舰律,使用主图与镶图、镶表相结合的表示方法。 9.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应划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布区域;易损性评价图应 划定易损程度分布区域。 9.1.6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和区划图应反映不同地质灾害风险等级。 9.1.7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建议图应结合区域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实 施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包括防治分区、重点防治地段、防治对策、灾害点的风险 排序等。 9.1.8勘查、测绘图件应包括典型斜坡工程地质实测平面图与剖面图、重大地质 灾害勘查平面图和剖面图、钻孔(探井)柱状图等。 9.1.9附图图名应位于图面正上方,比例尺应位于图面正下方,图例应位于图面 左下角,责任栏应位于图面右下角,镶表镶图可根据图面大小合理布置

9.1.10主要附图名录如下

(1)××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实际材料图 (2)×X县(市、区)地质灾害重点区孕灾地质条件图 (3)××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及风险斜坡分布图 (4)××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5)××县(市、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分区图 (6)×X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及风险斜坡防治建议图 (7)××县(市、区)实测工程地质部面图

9.2.1数据库建设内容

数据库建设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调查区基本情况、调查单位情况、完成的实物 工作量表、主要成果表等: (2)选取35个典型、重大地质灾害体承灾体信息录入,包括录入物质易损、 社会易损、环境易损及经济易损性; (3)野外调查数据及其空间坐标,主要包括:野外调查点、遥感解译点、勘查 测绘点、取样点、物探、野外试验、监测数据等; (4)空间图形数据,主要包括:遥感解译图、实际材料图、地质环境条件图、 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易发性分区图、风险评价图等数据。 (5)成果相关数据,主要包括:野外工作总结报告、项目成果报告、数据库建 设报告、勘查报告、分析测试报告等相关附件、专题成果等。 (6)其他数据,主要包括:项目任务书、设计书、野外验收意见、数据库验收 意见、成果评审意见等。

9.2.2数据库建设基本要求

数据库建设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数据库建设以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统一系统库和符号库标准; (2)数据库建设应贯穿地质灾害调查全过程: (3)数据库应具有数据更新、查询、统计等功能,并能与主流GIS兼容连接, 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及社会公益性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4)应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及附图附件。 9.2.3数据库验收 9.2.3.1应在野外验收前完成空间数据库验收,以此作为项目成果报告验收的前 提。 9.2.3.2应检查数据质量和可靠性等,重点是各类空间数据库内容的精度与质量 形成空间数据库验收意见书

9.3.1报告书及所附图件是调查工作的最终成果,是调查质量的全面体现,必 认真编写。报告编写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全面反映调查、测绘、勘查及风险评价 取得的成果。 9.3.2应对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现状、类型及其危害性 易发性、危险性、风险评价、防治区划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9.3.3报告应做到内容齐全结构紧凑,文字简练,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 确;文、图、附件齐全,主要图件符合编图要求;文、图统一,无错误和矛盾。 9.3.4提交成果报告如下: (1)《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设计书(1:5万) (2)《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野外工作总结(1 5万)》 (3)《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报告(1:5万 9.3.5主要附件名录如下: (1)××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数据库 (2)×县(市、区)典型地质灾害点勘查报告及图件 (单独成册) (3)×县(市、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法总结 (单独成册) (4)××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影像集(单独成册) 9.3.6主要附表名录如下: (1)××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统计表(备注新增及建议撤销) (2)X×县(市、区)新增地质灾害隐惠统计表 (3)××县(市、区)风险斜坡统计表 (4)××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惠风险排序统计表

9.4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9.4.1.1各项目组应按照100%的比例,对野外调查内容进行自检、互检。 9.4.1.2应按照不少于工作量3%的比例,对野外调查点、物探点、测绘点、测试 点、取样点等进行抽样检查和野外现场检查。 9.4.1.3应按照不少于工作量30%的比例,对钻孔、槽探等山地工程工作情况进 行检查。 9.4.1.4应开展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检验,分析可靠性、准确性和数据质 量,形成野外验收意见。 9.4.2野外验收 9.4.2.1应以项目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项目任务书、任务变更和工作调整批 复意见书、有关标准规范为依据。 9.4.2.2野外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2)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3)原始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9.4.2.3野外验收应提供以下资料: (1)野外资料:调查信息化数据,原始图件,测量数据记录,勘查编录资料, 羊品分析测试结果,物探、遥感解译等资料。 (2)质量检查记录。 (3)野外工作总结报告。 9.4.3成果验收 9.4.3.1成果报告评审时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 (1)项目任务书或中标通知书; (2)项目设计书及审查意见; (3)野外验收意见; (4)数据库验收意见; (5)成果报告、图件等相关资料。 9.4.3.2最终成果报告须经主管单位审核批准,

资料归档可按DZ/T0273相关规定执行。

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见表A.1。

表A.1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方法及适用范围

附录 B(资料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规定符号图示图例见表B.1、表B.2。表B.1地质灾害点调查类型图示图例地质灾害调查点地质灾害测绘点地质灾害勘查点#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点0专门工程地质点地质环境遥感解译点0岩土体、水体采样点0表B.2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相关特征要素及评价区划不构成实体勾绘实体勾绘图示图例确定性程度稳定性(灾害体边界)地质灾害类型较不稳(地质灾害体填充花纹)稳稳确定基本确定定定滑体类型古滑坡土质岩质堆积层碎屑滑坡老滑坡图新滑坡崩塌类型土质岩质崩塌泥石流类型水石流泥石流山洪泥石流泥流泥石流1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贵州省xx县(市、区)地质灾害 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设计书

承担单位名称 XX年XX月

项目承担单位: 资质证书等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甲级勘查、评估单位 资质证书编号:

贵州省 xX 县地质灾害

:三级标题小三、正文仿宋GB2312四号字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目标与任务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第三章地质灾害 第一节地质灾害历史 第二节地质灾害隐患及变化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一节工作方法及内容 第二节技术要求 第三节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第五章工作部署 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 第三节工作安排 第六章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工作经费预算 第一节预算编制说明 第二节预算编制依据 第三节采用的预算标准与计算方法 第四节预算结果 第八章组织管理 第一节组织管理措施 第二节项目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技术管理措施 第一节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技术保证措施 第三节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十章预期成果 须期成果:包括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数据库、成果图件、图册表册等。 设计书应提交的附(插)图包括:调查区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草图、工作部署图等。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目标与任务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第三章地质灾害 第一节地质灾害历史 第二节地质灾害隐患及变化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一节工作方法及内容 第二节技术要求 第三节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第五章工作部署 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 第三节工作安排 第六章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工作经费预算 第一节预算编制说明 第二节预算编制依据 第三节采用的预算标准与计算方法 第四节预算结果 第八章组织管理 第一节组织管理措施 第二节项目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技术管理措施 第一节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技术保证措施 第三节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十章预期成果 页期成果:包括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数据库 设计书应提交的附(插)图包括:调查区交通位置图研究

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野外记录内容及相关调查表格见表D.1~D.12。表D.1遥感解译点信息表统一编号:遥感编号:遥感图像编号地形图图幅号自然地理位置省县(市)乡村组室内解译编号野外编号长度(m)宽度(m)厚度(m)面积(m²)规模(m²)X(m)Y地理坐(m)标经度遥感纬度图像口滑坡口崩塌口泥石流口不稳定斜坡灾害类口地裂缝口地面沉降口地面塌陷口地型质环境点遥感影像特征解译结果野外验证结果解译人解译时间年月日核查与否口核查未核查审核人

表 D. 2一般观测点记录表

表D.4滑坡野外调查表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名称市(州)县 (市)乡村组野外编号口古滑坡经度地理位坡顶口老滑坡统一编号坡口现代滑坡坐标标高时(m)间年月日时置纬度坡脚县市编号分滑坡类口推移式滑坡口牵引式滑坡滑体性质口岩质口碎块石口土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微地貌地下水类型地质环境岩性时代产状地震构造部位烈度口陡崖口陡坡口孔隙水口裂口潜水口承压水缓坡平台隙水口岩溶水.口上层滞水自然降水量(mm)水文地理年均日最大时最大洪水位(m)枯水位(m)滑坡相对河流位置环境口左岸口右岸口凹岸口凸岸坡度斜坡结构滑坡环境坡高(m)(° )类型控滑结构面口土质斜坡口碎屑岩斜坡口碳酸盐岩斜坡口层理面片理或壁理面原始口结晶岩斜坡节理裂隙面斜坡坡形口变质岩斜坡类型口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口平缓层状斜坡产状口层内错动带口顺向斜坡口凸形口横向斜坡构造错动带口凹形口断层口平直口斜向斜坡口老滑面口反向斜坡口阶状口特殊结构斜坡长度(m)宽度(m)厚度(m)面积(m²)体积(m)规模等级坡度(°)坡向(°)口巨型口特大型外形口大型口中型特征口小型平面形态剖面形态半圆矩形舌形不规则口凸形口凹形口直线口阶梯口复合滑体特征滑床特征岩性结构碎石含量(%)块度(cm)岩性时代产状滑坡基本特征口可辨层次口≤5□5~10结构口零乱□10~50口>50特征滑面及滑带特征形态埋深(m)倾向(°)倾角(°厚度滑带土名称滑带土性状(m)口线形口弧形口粘土口粉质粘土口阶形口起伏口含砾粘土埋深(m)露地下水补给类型口上升泉口下降泉口溢水点口降雨口地表水口人工口融雪土地使用口旱地口水田口草地口灌木口森林口裸露口建筑

表D.4(续)野外编号:名称部位征初现时间口拉张裂缝变形口剪切裂缝口地面隆起活现今变形口地面沉降动特迹象口剥、坠落口树木歪斜征口建筑变形口渗冒浑水变形活动阶段口初始蠕变阶段口加速变形阶段设口剧烈变形阶段口破坏阶段口休止阶段主导因素口自然因素口人为因素口综合因素自然诱因口降雨口地震口洪水口崩塌加载自然地质因口节理极度发育口结构面走向与坡面平行口结构面倾角小于坡角口软弱基座滑坡成因素口透水层下伏隔水层口土体/基岩接触口破碎风化岩/基岩接触口强/弱风化层界面因地貌因斜坡陡峭口坡脚遭侵蚀口超载堆积素素物理因口风化口融冻口胀缩口累进性破坏造成的抗剪强度降低口孔隙水压力高素口洪水冲蚀口水位陡降陡落口地震口削坡过陡口坡脚开挖口坡后加载蓄水位变化森林植被破坏口爆破振动口矿山采掘人为因素口渠塘渗漏口灌溉渗漏口废水随意排放复活诱发口降雨口地震口人工加载口开挖坡脚口坡脚冲刷口坡脚浸润口坡体切割素口风化口卸荷口动水压力口爆破振动性目前稳定发展趋势状口稳定口较稳定口不稳定分析口稳定口较稳定口不稳定况死亡人数损坏房屋毁路(m)毁渠(m)其它危害直接损失(万间接损失(人)元)(万元)已造成户间危害灾情等级口特大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危害对象口县城口村镇口居民点口学校矿山口工厂口水库口电站口农田口饮灌渠道口森林口公路口大江大河口铁路口输电线路口通讯设施口国防设施口其它:滑坡危害诱发灾害灾害类型波及范围造成损失(万元)威胁人数(户/人)威胁财产(万元)险情等级口特大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人员:口居民人其中口0~14岁人口15~59岁人口60岁及以上潜在危害威胁对象基础设施:口房屋间其中口钢结构间口钢混间口砖混间口砖(承灾间口土坏间口其他:体口农田m口耕地m口森林m口学校个口医院个口矿山座口工厂座口水渠米口公路米口铁路米口水库座口电站座口输电线路米口通讯设施座口其它:口群测群防口专业监测口搬迁避让部分搬迁避让口整村搬迁避让防治建议口裂缝填埋口地表排水口地下排水口削方减载口坡面防护口反压坡脚口支口工程治理挡口锚固口灌浆口植树种草口坡改梯口水改旱口减少振动口生物工程口应急排危除险口立警示牌口是口是勘查点测绘点口是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点遥感解译点口否口否口否(是否台账隐患点)口是口否照片记录全貌、典型变形迹象录像记录野外记录信息风险定性评价口极高高中低

表D.55崩塌(危岩体)调查表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名称市 (州)县(市)乡村组野外编号口自然岩质地理位置经度斜坡口人工岩质坐0标高坡顶统一编号类型口自然土质标(m)口人工土质纬度0ir坡脚县市编号崩塌类型口倾倒式口滑移式口鼓胀式口拉裂式口错断式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微地貌地下水类型地质时代岩性产状构造部位地震烈度口孔隙水口潜水环境口陡崖口陡坡崩塌环境口裂隙水口承压水口缓坡口平台口岩溶水口上层滞水降雨量(mm)水文土地利用地理最大降雨量丰水位枯水位口耕地口草地年均环境(m)(m)斜坡与河流位置日时灌木口森林口左岸口右岸1口凹岸口凸岸口裸露口建筑分布高程坡长(m)坡宽(m)厚度坡度坡向坡高(m)体积(m)规模等级(m)(m)(°)(°)口巨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岩体结构厚度(m)裂隙组数块度(长X宽X斜坡结构类型结构类型(组)高)(m)口土质斜坡口整体块状口块裂口碎屑岩斜坡口碳酸盐岩斜坡口碎裂口结晶岩斜坡口散体口变质岩斜坡岩控制面结构口平缓层状斜坡口顺向斜坡口斜向斜坡口横向斜坡类型产状长度(m)间距(m)口反向斜坡口特殊结构斜坡结构质口层理面全风化带特征卸荷裂缝口片理或壁理面深度(m)深度(m)口节理裂隙面口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口层内错动带口构造错动带2.危岩体特征口断层土的名称及特征下伏基岩特征土名称密实度稠度岩性时代产状埋深(m)质口密口中口稍口松地下水埋深(m)露头补给类型口上升泉口下降泉口湿地口降雨口地表水融雪人工形成时间年日发生崩塌次数(次)发生时间规模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序号诱发因素(m)(人)(万元)变形口降雨口河流冲刷口开挖发育史口地震口其它:名称部位特征初现时间口拉张裂缝口剪切裂缝现今变形破口地面隆起口地面沉降坏迹象口剥、坠落口树木歪斜口建筑变形口冒渗混水

表D.5(续)野外编号:可能失稳口降雨口地震口人工加载口开挖坡脚口坡脚冲刷口坡脚浸润因素口坡体切割口风化口卸荷口动水压力口爆破振动目前稳定程度稳定口较稳定口不稳定今后变化趋势口稳定口较稳定口不稳定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坡度坡向(m)(m)(m)(m)(° )(° )坡面形态堆积体口凸口凹口直口阶体特征可能失稳口降雨口地震口人工加载口开挖坡脚口坡脚冲刷口坡脚浸润因素口坡体切割口风化口卸荷口动水压力口爆破振动目前稳定稳定口较稳定口不稳定今后变化口稳定程度趋口较稳定口不稳定势死亡人数毁渠(m)直接损失间接损失损坏房屋毁路(m)其它危害(人)(万元)(万元)已造成户间危害灾情等级口特大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口县城口村镇口居民点口学校口矿山口工厂口水库口电站口农田口饮灌渠道危害对象森林口公路口大江大河口铁路口输电线路口通讯设施口国防设施其它:诱发灾害类型波及范围造成损失(万元)崩塌危害威胁人数(户/人)威胁财产(万元)险情等级口特大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人员:口居民户人其中□0~14岁人口15~59岁人口60岁及以潜在危害人危胁对象基础设施:口房屋间其中口钢结构间口钢混间口砖混间间“口其他:(承灾砖木口土坏体)口农田m口耕地m口森林口学校个口医院口矿山座口工厂座口水渠米公路米口铁路米口水库座口电站座口输电线路米口通讯设施座口其它:口群测群防口专业监测搬迁避让部分搬迁避让口整村搬迁避让防治建议口裂缝填埋口地表排水口地下排水口削方减载口坡面防护口反压坡脚口支挡口工程治理锚固口灌浆口植树种草口坡改梯口水改早口减少振动口生物工程口应急排危除险口立警示牌口是勘查点口是测绘点口是口是遥感解译点口否口否口否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点口否照片记录录像记录野外记录信息风险定性评价口极高高中低

表D.6泥石流及隐惠调查表

图幅名: 图幅编号:

表D.7地面塌陷调查表 图幅名 图幅编号:

表D.7(续)野外编号:已有灾害损失潜在灾害预测毁田(亩):毁房(间):阻断交通:口铁路(m):口公路(m):陷坑发展预测潜在损害预测口通讯(小时):地面水源枯竭口河水流量减少(m/S)口断流(m²/S):新增陷坑(个):毁田(亩):口井泉水流量减少(m3/S):扩大陷区(km²):毁房(间):口水位降低(m):口干枯地下井巷突水灾口水量增大(m3/S):口成灾损失(万元):出现新陷区(处)断路(小时):害情口淹井损失(万元):况淹埋地面物资:面积(km*):其它:死亡人数(人)直接损失(万元)威胁人数(户/人)威胁财产(万元)灾情等级特大型大型口中型口小型险情等级口特大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人员:口居民户人其中□0~14岁人口15~59岁人口60岁及以上人基础设施:口房屋其中口钢结构口县城口村镇口居民点口学校口矿威胁间口钢混间口砖混间口砖木危害山口工厂水库口电站口农田口饮灌渠对象间口土坏间口其他:对象道口森林口公路口大江大河铁路输(承灾口农田m口耕地m口森林m口学电线路口通讯设施口国防设施其它:体)校个口医院个口矿山座口工厂口水渠米口公路米口铁路米口水库座口电站座口输电线路米口通讯设施座口其它:防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今后防治建议治情况口口是测绘口是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点勘查是口是遥感解译点口否(是否台账上隐患口否点口点口否否点)照片记录(全貌、典型变形迹象)录像记录野外记录信息风险定性评价口极高口高口中口低

表D.8地裂缝野外调查表(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的地裂缝不再单独填表)项目名称:地裂缝地市 (州)名称县 (市)乡村组理调查位坐经度编号野外编号置标纬度。缝延伸倾向倾角长度宽度深度规模填充出现时间及号形态等级性质移位方向(°)(o(m)(m)(m)物活动性口巨型方向:年月日口直线口拉张单口大型口折线口平移口停止缝1口中型口下错距离:口趋增强特口弧线口小型口趋减弱征2发3育缝分布、发育情况数发生发展情况特排列形式始发缝的规模盛发时间停止时间时间尚在发展情况征影响范围口平行(km²):长(m):群产状:缝阶步指向:至年特口斜列月年日年宽(m):口停止征产状:月至月阶步指向:至日口趋增强间距(m)日年口环围深(m):口趋减弱月圆心位置:至日口杂乱无章口巨型口大规模等级型口小成因类型口中型地下开挖引起口抽排地下水引起口胀缩土引起型裂缝区地貌特征:口山顶口山坡口山脚口平原裂缝与山脊、山坡、山脚或平原土坎的走向关系:口平行口横交口斜交裂缝(受裂)巨岩土受裂土层时间:层土性:受裂岩土层胀缩土特征时代:膨胀性:强口中口弱,形时代:下伏层时间:地含水量(%):质岩性:岩性:成岩性:环境条条件件岩层中的主要断裂产状:土层中有无新断裂及其产状:表D.8(续)

野外编号:口地下洞室开挖口抽排地下水口水理作用洞室埋深(m):口井钻孔口坑道口降雨,口水库水,洞室规模:井深或坑道埋深(m):引口地表水,口地下水形长(m):水位水量:发作用时间:成宽(m):动日出水量:水质(PH):条高(m):与裂缝区的位置关系:力口开挖卸荷作用件因与裂缝区位置关系:抽排水时间开挖时间:素方式:开挖时间:口始于年月日开挖方式:口止于年月日深度:口其它作用引起的干湿变化开挖强度:口仍在断续已有灾害损失潜在灾害预测毁房(间):阻断交通(处):(小时):裂缝发展预测潜在损失预测死亡人数(人)直接损失(万元)威胁毁房(间):口缝数增多威胁交通(处):口原有裂缝加大口活动强度增加威胁人数(户/人)威胁财产(万元)灾情等级口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险情等级口特大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灾人员:口居民户人其中口害0~14岁人15~59岁一人口情60岁及以上人基础设施:口房屋间其中口钢结况口县城口村镇口居民点口学校口构间口钢混间砖混矿山口工厂口水库口电站口农田口饮间砖木间口土坏害威胁对象灌渠道口森林口公路口大江大河口铁其他:对路口输电线路口通讯设施口国防设施(承灾体)口农田m口耕地m口森林象口其它:m口学校个口医院个口矿山座口工厂座水渠米口公路米口铁路口水库座口电站座口输电线路米通讯设施座其它:防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今后防治建议治情况口是口是口是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点口是遥感解译点勘查点测绘点口否口否口否(是否台账隐患点)口否照片记录(全貌、典型变形迹象)录像记录野外记录信息风险定性评价口极高口高口中口低

表D.9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表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名称市 (州)县(市)乡村组地理位置野外编号经度坡顶标高统一编号纬度(m)坡脚县(市)编号斜坡类型口自然岩质口人工岩质口自然土质口人工土质斜坡变形趋势口滑坡口崩塌口泥石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微地貌地下水类型地质时代岩性产状构造部位地震烈度口陡崖口陡坡口孔隙水口潜水环境口缓坡口平台口裂隙水口承压水斜坡环控口岩溶水口上层滞水降雨量(mm)水文土地利用境地理年均最大降雨量洪水位枯水位斜坡与河流口耕地口草地日时(m)(m)位置环境口灌木口森林口左岸口右岸口裸露口建筑口凹岸口凸岸坡高坡长坡宽厚度预测体积坡度坡向外形(m)预测规模等级( )(°)坡面形态(m)(m)(m)(m)特征口巨型口大型口中型小型口直口阶岩体结构厚度裂隙组数结构类型块度(长×宽×高)(m)斜坡结构类型(m)(组)口土质斜坡口碎屑岩斜坡口整体块状结构口碳酸岩斜坡口结晶岩斜坡口块裂结构口变质岩斜坡口碎裂结构口顺向斜坡口平缓层状斜坡口散体结构口斜向斜坡口横向斜坡岩口反向斜坡口特殊结构斜坡结控制面结构全风化带卸荷裂缝构质类型产状长度(m)间距(m)深度(m)深度(m)特口层理面斜坡基本特征征口片理或劈理面口节理裂隙面口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口层内错动带口构造错动带口断层口老滑面土的名称及特征下伏基岩特征±名称密实度稠度岩性时代产状埋深(m)质口密口中稍口松埋深(m)露头补给类型地下水口上升泉口下降泉口湿地口降雨口地表水口融雪口人工名称部位特征初现时间口拉张裂缝今变形破坏迹象口剪切裂缝口地面隆起口地面沉降口剥、坠落口树木歪斜口建筑变形口冒渗混水

表D.10人口分布调查表

表D.11财产分布调查表

按照组成斜坡的岩土体类型,将斜坡划分为四大类: )I:土质斜坡,岩性以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为主,强度较低; b)II:岩质斜坡,主要由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 c)IⅢI:崩、滑堆积体斜坡,斜坡主要为土质、岩质滑坡堆积物,或土石混合体组成; d)IV:岩土复合斜坡,下部为基岩,上覆松散堆积物的二元结构。 E.2二级划分 在一级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土体性质、地层岩性、产状、坡向、节理裂隙等要素划分。 I类土质斜坡可根据物质组成分为粘性土类斜坡、碎石类斜坡、 红粘土类斜坡,亦可根据各类土体性质进 划分。 II类岩质斜坡可根据基岩层面倾向与地形坡向组合关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6个亚类: a)顺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夹角小于30°的斜坡类型。 0)斜同坡:岩层倾向与坡同交角在30°~60°、120°~150°的斜坡类型; c)横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交角在60°~120°的斜坡类型; d)逆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交角在150°~180°的斜坡类型; e)近水平层状坡:岩层倾角小于5°的斜坡类型: f)块状结构斜坡:没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主要受节理控制的岩石斜坡类型。

贵州省XX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野外工作总结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技术方法、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工作技术手段 第二节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三节工作质量评述 第三章质量管理运行情况 第四章取得的初步成果 第五章存在的问题的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G.1崩塌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 (1)信息量模型 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信息量模型反映了一定地质环境下最易致灾因素及其 细分区间的组合;具体是通过特定评价单元内某种因素作用下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与调查区地 质灾害发生频率相比较实现的。对应某种因素特定状态下的地质灾害信息量为:

I一对应特定单元地质灾害发生的总信息量,指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可作为地 灾害易发性指数: Ni一一对应特定因素、第i状态(或区间)条件下的地质灾害面积或地质灾害点数; Si一一对应特定因素、第i状态(或区间)的分布面积; N一一调查区地质灾害总面积或总地质灾害点数; S 调查区总面积。

(2)逻辑回归法 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离散选择法模型。它是一种非线性模型,广泛的应用于数量统计学、 市场营销统计、社会学、临床统计学等,属于多重变量范畴。因其性质拟合于地质灾害易发 性分析的过程,这种多变量非线性模型近年来在地质灾害领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步骤如 下: 首先确定区域崩塌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因子,利用数学方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逻辑回 归模型的回归系数:

式中:S.为泥石流物源易发性值,P,表示为评价因子在不同分级条件下发生崩塌滑坡的概 率 (3)证据权模型 证据权模型通过对与地质灾害形成相关的影响因素的权重指数进行叠加分析,开展地质 灾害易发性评价。其中,每种影响因素都被视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证据因子,各证据因 子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贡献由该因子的权重值来表征。一般将各证据因子图层网格化为不连 续的二值化图层:1代表因子对灾害发生的证据存在,0代表不存在;通过证据权模型给出该 二值化的证据因子图层的权重,最终叠加多元图层,实现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证据权法的 分析流程如下: 计算每一个证据因子的权重,首先要把整个调查区栅格化;利用条件概率计算证据因子 图层所有单元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贡献权重。假设调查区被划分成面积相等的T个单元,其中 D为地质灾害单元数,(D为非地质灾害单元数。对于该证据因子,B/D和B/(D分别表示证据 因子在地质灾害单元和非地质灾害单元内存在的单元数,(B/D和(B/(D分别表示证据因子 在地质灾害单元和非地质灾害单元内不存在的单元数。其权重定义为

在上述权重值计算及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证据层的优选,选择权重值较大、与地质灾害 关系密切的证据层,剔除权重值较小、与地质灾害关系不密切的证据层;进一步进行证据因 子相对灾点的条件独立性检验,剔除地质灾害权重值相对较小而与其它证据因子相关性大的 正据层。对最终筛选出的n个关于地质灾害点条件独立的证据因子,根据贝叶斯法则,研究 区任一单元K为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即对数后验概率可表示如下: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局部修订内容F= InO(D />BK()=WK+lnO(D)

P=O/1+O=exp(F)/(1+exp(F))

后验概率值的大小指示易发性的高低,其值在0~1之间。后验概率值越大,表示易发性 越高:后验概率值越小,表示易发性越低。

G.2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

式中,G为沟整密度(km/km²);L为沟道长度(km);A为流域面积(km²)。

式中,H.为形成区高差(m);Hmax为流域最大高程(m);H.为流域形成区最低高程 (m)

式中,J为沟道纵比降;Hmax为流域最大高程(m);Hmin为流域最小高程(m);Lo为 主沟道长度(m)。 首先通过详细的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确定区域内泥石流的冲出范围,然后利用数学方法 将沟螯密度、沟谷纵比降和形成区高差与冲出范围进行拟合,得到泥石流冲出范围与三个地 形参数的多因子拟合关系式,将泥石流的沟整密度、沟谷纵比降和形成区高差代入到多因子 拟合关系式中得到泥石流预测冲出范围,将泥石流预测冲出范围归一化处理后的值g与区域 崩塌滑坡易发性值S。相乘得到区域泥石流易发性值S1,再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区域泥石流 易发性

S = S. x g

式中,Si为区域泥石流易发性值GBT28887-2012_建筑用塑料窗_门窗规范.pdf,S.为泥石流物源易发性值;g为预测泥石流冲出范 处理后的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