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12-2016 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DBJ61/T 112-2016 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58.6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629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61/T 112-2016 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时录C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

(a)门窗洞口做法(双面)

DB36/T 1152-2019 工业与民用建筑机制砂生产与应用技术规程(b)门窗洞口做法(单面)

2钢筋网片及拉结筋设置示

.2.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V二墙体剪力设计值 V.一一原墙体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计算 V一一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构件(墙体)受剪承载力提高值。 C.2.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的受剪承载力提高值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V=0.7αafabh+V V=0.8α.f.A

b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双面加固时,取其厚度之和); 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方向长度; V一一墙体采用配筋面层加固后,水平钢筋承担的剪力; 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可取α,=0.9; α f一一水平方向钢筋的强度设计值; Ah 沿墙体竖向截面水平方向钢筋截面总面积

C.3.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对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时,可采用双面加固或单面加固。 当墙体一面有强度高且与原墙体粘结较好的装饰面层(瓷片、水刷石或水泥砂浆面层)时, 宜在另一面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单面加固。 C.3.2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V≤VME+ YRE

式中:V 考虑地震组合的墙体剪力设计值; VME 原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计算: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本规程C.2.2条计算;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YrE为0.85。

C.4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

C.4.1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 技术规程》JGJ116中的楼层和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对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砌 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计算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式中:β, 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β。一一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应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 准》GB50023规定的有关方法计算; 、2—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况,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有关规定取值。 C.4.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 规定只选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截面抗震受剪承载 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VSnVRO V≤nyy.Va

式中:V 一墙段的剪力设计值; Vo—墙段原有的受剪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对砌体墙的有关规定计算;但其中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承载力抗震调整系 数,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中第3.0.4条的 规定采用。 C.4.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npi一一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第i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 npji一—第i楼层第j墙段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增强系数;

C.4.5)进行计算; Ao一—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原有抗震墙在1/2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 Ajo——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面层加固的抗震墙j墙段在1/2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 two一原墙体厚度(mm);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 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1.0。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n。可按下式

式中:VMEO 240mm厚原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 计规范》GB50003计算。采用I类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时,n。可按本规程 中表C.4.5取值

表C.4.5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基准增强系数n

王:1)表中数据为 2)。为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 3)当0。>0.8f时,表中基准增强系数应乘以0.8进行折减, .4.6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砖墙体侧向刚度的提高

阳光暴晒,冬季应采取防冻措施

C.5.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砌体结构,应按本规程的规定对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 行以下试验: 1按边长为100mm制作标准立方体试块,进行标准养护,测定60d抗压强度。 2按尺寸为40mmx40mm×160mm制作试件,进行标准养护,测定60d抗折强度。 3按本规程附录B的方法确定试件的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 C.5.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砌体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墙体施工质量验收: 1施工质量验收应按检验批进行。每检验批为50个自然间(大面积房间和走廊按30m 为一间),不足50间的也划分为一个检验批。 2墙面基层处理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3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抽检数量:每一检验批不得少于3组。 检验方法:查高延性混凝土试块试验报告。 4高延性混凝土面层与原构件之间的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该构件总粘结面面积85% 每一空鼓处面积不应大于100cm²。 抽检数量:每一检验批5面墙。 检验方法:用小锤轻击,查空鼓面积。 5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抽样合格率不应小于80%。 抽检数量:每一检验批5面墙,每一面墙不应少于5处。 检验方法:用钻心取样法测定。 6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表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应为8mm,抽样合格率不应小于80% 抽检数量:每一检验批5面墙,每一墙面不应少于5处。 检验方法:用2m靠尺及形塞尺检查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少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词; 止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规程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 .....执行”。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少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词; 止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规程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 按....执行”

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31 原材料... 3.1合成纤维 32 4高延性混凝土性能. ..33 4.1拌合物性能, ..33 4.2力学性能. ..33 4.3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 ..34 配合比设计. 5.1一般规定 .35 5.2 配制强度的确定 ..35 5.3 配合比计算 ...35 施工 37 6.1高延性混凝土的制备 ..37 6.2高延性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 .37 质量检验和验收. ..38 7.1高延性混凝土原材料及拌合物性能检验 ..38 7.2硬化高延性混凝土性能检验.. .38 7.3高延性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 ..38 附录A高延性混凝土抗压韧性试验方法.. .39 附录B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 40

2.0.1高延性混凝土(highductileconcrete,简称HDC),是一种具有高韧性、高抗裂性能 和高耐损伤能力的新型结构材料。传统的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都具有明显的脆性,开裂后很 央达到最大拉应力,一般仅出现一条主裂缝和少量微裂缝,表现出应变软化特征;高延性混 疑土开裂后,应力基本保持不变,应变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发展,在拉伸和剪切荷载下表现出 良好的多裂缝开展和应变硬化特征(如图2.0.1)

图2.0.1高延性混凝土单轴拉伸曲线比较

本规程4.2节对高延性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和韧性指标均有明确规定。为达到其韧性指标 要求,目前制备高延性混凝土都需要掺加短纤维作为增韧材料,也称为高延性混凝土。但通 过纤维增韧只是实现高延性的手段之一,随着混凝土制备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以后不排除采 用其他方式也可以配制出高延性混凝土。

3.1.1制备高延性混凝土都需要掺加短纤维作为增韧材料,目前常用的合成纤维有聚丙烯纤 维(PP)、聚乙烯纤维(PE)、聚乙烯醇纤维(PVA)等。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基体破坏时: 纤维基本上是从基体中拔出而不是拉断,因此纤维的增韧作用主要取决于与基体的粘结性能 为了调节纤维与基体表面的粘结强度,一般都需要根据工程需要和试验结果对各种合成纤维 进行表面处理。 3.1.2合成纤维的增韧效果与纤维的长度、直径(当量直径)、长径比、纤维形状和表面特 性等因素有关。纤维的增韧作用随着长径比增大而提高,纤维长度太短时增韧效果不明显, 太长则影响拌合物性能;太细在搅拌过程中容易被弯折甚至聚团,太粗则在等体积含量时增 韧效果较差。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经验表明:长度在15mm~60mm的粗纤维和4mm~15mm 的单丝纤维,增韧效果和拌合物性能较佳。若超出上述范围,经过试验验证且施工性能满足 要求时,也可以采用。 3.1.3本条给出了目前制备高延性混凝土常用的两类单丝合成纤维的抗拉强度、初始模量和 断裂伸长率的要求,其中I类合成纤维主要用于制备对韧性要求较高的高延性混凝土;I类 合成纤维用于制备对韧性要求较低的高延性混凝土。若合成纤维的性能超出上述范围,经过 试验验证其增韧效果满足要求时,工程中也可以采用

3.1.1制备高延性混凝土都需要掺加短纤维作为增韧材料,目前常用的合成纤维有聚内烯纤 维(PP)、聚乙烯纤维(PE)、聚乙烯醇纤维(PVA)等。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基体破坏时, 纤维基本上是从基体中拔出而不是拉断,因此纤维的增韧作用主要取决于与基体的粘结性能 为了调节纤维与基体表面的粘结强度,一般都需要根据工程需要和试验结果对各种合成纤维 进行表面处理。

的单丝纤维,增韧效果和拌合物性能较佳。若超出上述范围,经过试验验证且施工性能满足 要求时,也可以采用。 3.1.3本条给出了目前制备高延性混凝土常用的两类单丝合成纤维的抗拉强度、初始模量和 断裂伸长率的要求,其中I类合成纤维主要用于制备对韧性要求较高的高延性混凝土;II类 合成纤维用于制备对韧性要求较低的高延性混凝土。若合成纤维的性能超出上述范围,经过 试验验证其增韧效果满足要求时,工程中也可以采用

3.1.3本条给出了目前制备高延性混凝土常用的两类单丝合成纤维的抗拉强度、初始模量利

4.1.1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应注意调配拌合物的和易性,并使其不离析、泌水,还应当注意 纤维在基体材料中的分散性,保证纤维不聚团。 4.1.2若掺加了钢纤维制备高延性混凝土,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221的规定,从严控制高延性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以减少氯离子对钢纤维锈蚀的 影响

4.2.1配制高延性混凝土时,采用了大量的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熟料。由于矿物掺合料的活 性较低,使得高延性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增长较慢,当超过28d以后的强度仍有较大幅度增长。 因此,本条规定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按标准方法制作养护边长为 100mm的标准立方体试块,用标准试验方法在龄期60d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 值。高延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经过大量试验研究表明,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基体内不含粗骨料,且材 料匀质性较好,当采用边长为70.7mm、100mm和150mm的立方体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时,得到的尺寸效应换算系数很小,与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试件尺寸增大而减小的特 点有明显区别。为便于现场制作试块,本条规定统一采用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块作为 标准试件进行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评定,且不考虑尺寸换算系数。 4.2.2本条给出了高延性混凝土三个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其中等效弯曲韧性和等效弯曲强度 为韧性评价指标,抗折强度为强度评价指标。表中3d和28d的力学性能指标可为高延性混 疑土施工检验提供参考依据。 随着混凝土的强度提高,其脆性增大,采用高延性混凝土能有效避免高强混凝土的脆性 破坏,充分发挥其强度和韧性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考虑到经济性,本规程建议 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宜小于50N/mm²。实际工程中对混凝土强度要求较低时, 也可以使用强度低于50N/mm²的高延性混凝土改善其受力性能,但其力学性能指标应通过 专门的试验确定以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 4.2.3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方法与《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 法标准》GB/T50081的规定相同,但高延性混凝土采用的标准试件尺寸为 100mmx100mmx300mm 4.2.4本条公式(4.2.4)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混凝土 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的取值依据。由于高延性混凝土轴心受压破坏时表现出良好的抗压韧性 和耐损伤能力,与传统混凝土的脆性破坏有明显区别,因此公式(4.2.4)不再考虑高延性混 凝土的脆性折减系数。

大量研究表明,由于纤维桥联作用对高延性混凝土单轴受压提供的横向约束作用,使高 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明显高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分析结 果,高延性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值αa1为0.88~0.95,可偏于安全 取0.88。 4.2.5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明显高于普通混凝土,本条结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给出了高延性混凝主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的取值方法。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高延性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纤维掺量和砂胶比等因素有关,其轴心抗拉 强度的取值宜通过试验确定,但在无可靠试验资料,且力学性能满足表4.2.2的要求时,对 I类高延性混凝土和II类高延性混凝土,分别取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同等强度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的2倍和1.5倍是偏于安全的。 4.2.6高延性混凝土的受压和受拉弹性模量与其立方体抗压强度有关,但由于高延性混凝土 基体内不含粗骨料,其弹性模量取值与普通混凝土明显不同,本条根据大量试验结果,给出 了高延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纤维体积掺量在0.5%~2.0%的高延性 混凝土。当纤维体积掺量小于0.5%或者大于2.0%时,高延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应经试验确 定。 4.2.7高延性混凝土纵向受压时,其横向变形受到纤维桥联应力的约束,使其横向变形减小 因此,高延性混凝土泪泊松比明显小于普通混凝土,其泊松比与纤维掺量和材料韧性指标均有 定关系。当无可靠试验依据时,泊松比可按0.14采用。 4.2.9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压韧性和弯曲韧性均通过附录A和附录B的试验方法进行测试, 与普通纤维混凝土的韧性评价方法明显不同。由附录A和附录B得到的等效抗压韧性W和 等效弯曲韧性W。综合考虑了材料强度和变形两种因素,能明确反映高延性混凝土材料的韧 性。

大量研究表明,由于纤维桥联作用对高延性混凝土单轴受压提供的横向约束作用,使高 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明显高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分析结 果,高延性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值αa1为0.88~0.95,可偏于安全 取0.88

4.3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

5.1.1由4.2.3条可知,高延性混凝土包括两个强度指标和两个韧性指标。因此,高延性混 凝土的试配应同时满足强度和韧性指标的双重要求。同时,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 性能和耐久性能都应当满足设计要求。

性能和耐久性能都应当满足设计要求。 5.1.2高延性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掺量较大,甚至达到胶凝材料总量的50%以上, 考虑到不同原材料的工作性能差异很大,实际工程中高延性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掺 量均应当经过试配以后确定,以保证能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 5.1.3高延性混凝土以其优异的弯曲韧性、抗裂性能和耐损伤能力,在公路路面和城市道路 路面工程中应用也具有明显的优势。用于公路路面和城市道路的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 根据相应的行业标准进行试配确定,保证其抗压强度、弯拉强度、抗冻性能和耐久性均满足 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和《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169的规定

5.2.1实验室配制的高延性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仅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值,尚应满足95%的 保证率要求。大量试验表明,高延性混凝土的离散性明显小于普通混凝土,公式(5.2.1)中 高延性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标准差小于普通混凝土,宜通过试验确定:当无可靠试验依据时 可偏于安全取0.08famk(N/mm²)

5.2.2高延性混凝土包括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两个强度指标,还包括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 曲韧性两个韧性指标。配制高延性混凝主时,其抗压强度应满足5.2.1条的要求;同时,其 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的平均值均应当符合设计要求。

5.2.2高延性混凝土包括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两个强度指标,还包括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

5.3.1高延性混凝土组分中不含粗骨料,其配合比计算与普通混凝土有一定差异,其水胶比 和砂胶比均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不能直接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的规定计算。根据试验结果,目前配制高延性混凝土的水胶比一般都在0.4以下,砂 胶比也控制在0.8以下。 5.3.2纤维体积率是纤维混凝土中纤维含量的表示方法之一。高延性混凝土的纤维掺量,在 设计参数选择和力学性能分析时一般采用纤维体积率来表达:但配合比计算时,为便于计量, 应根据纤维的容重换算为质量进行表达。

要求参照表5.3.3选用高延性混凝土的纤维体积率,但最终确定采用的纤维体积率应经过试 验验证。 5.3.4实际工程中,不同种类的纤维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制备高延性混凝土时,可以采用 不同种类和不同掺量的纤维进行混合使用,以达到性能最优化,其最终确定应当以试验为依 据,抗折强度、等效抗弯强度、等效弯曲韧性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6.1高延性混凝士的制备

6.1.1纤维计量允许偏差为1%可以满足高延性混凝土质量要求;外加剂和拌合用水计量允 许偏差有所收紧;高延性混凝土使用的骨料以细骨料为主,对骨料计量的允许偏差也有所收 紧

6.1.2为了保证纤维均匀分散在高延性混凝 土基体中,宜米用纤维后掺法,将不含纤维的母 料(骨料、水泥、矿物掺合料等)加水搅拌均匀以后,再加入纤维搅拌,使纤维完全分散均 匀无结块。高延性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长,搅拌机转速应适当调高。

6.2高延性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

6.2.1采用合成纤维制备的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的稳定性较好,一般不容易出现离析和泌水 6.2.2采用加水方法解决落度不足问题会严重影响高延性混凝土的性能,造成很大危害, 必须禁。 6.2.3为避免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倾落的自由高度过高易于导致离析,应在施工过程中 予以注意。 6.2.4浇筑时在高延性混凝土中加水会严重影响其性能,造成很大危害,必须禁止。另外, 施工过程中还应当注意结构的连续性,尽量不留施工缝。 6.2.5采用机械振捣容易使高延性混凝土均匀和密实,但振捣时间过长易产生离析和分层 施工时应进行控制。 6.2.6高延性混凝土表面失水太快同样会产生细微裂缝,影响高延性混凝土的用途,因此, 浇筑成型后应及时采取养护措施。 6.2.7高延性混凝土抹面主要用于砌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面层加固,可采用喷射法和手工压 抹两种方式进行施工。无论采用哪种施工方式,都应保证纤维分散均匀,且不得在构件转角 处(通常是指阳角)留施工冷缝。当面层厚度较薄时,以手工压探为主,且每层厚度不应大 于15mm;当面层较厚时,采用喷射法施工可提高工作效率。 6.2.8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结构的施工要求和注意事项,在本规程附录C中有 详细规定。 6.2.9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或复合水泥混凝土的湿养护时间应长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 盐水泥混凝土的湿养护时间,以保证胶凝材料水化和混凝土强大增长。 6.2.10本条规定蒸汽养护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利于避免高延性混凝土内部由于温度变化过 快或温度过高产生微缺陷

7.1高延性混凝土原材料及拌合物性能检验

率,以确保计量的精准性。 7.1.3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质量控制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条规定了高延性混 凝土拌合物检验项目。 7.1.4本条规定了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有关性能检验的频率。 7.1.5本条规定了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评定依据。

7.2硬化高延性混凝土性能检验

7.2.1本条规定了对硬化高延性混凝土性能进行检验的依据,具体内容可见条文中给出的相 关标准。 7.2.2本条规定高延性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其中力学性能包 括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 7.2.3本条给出了高延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主要给出了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 和等效弯曲韧性的试验方法,

GB/T 42002-2022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类产品信息多语种描述 智能手机7.3高延性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

7.3.1高延性混凝土可用于建筑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和其他各建设行业,工程验收应 执行相关国家和行业的标准, 7.3.2高延性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列为工程验收的主要内容之一。 7.3.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结构时,保证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以及面层与墙 体之间的粘结性能至关重要,因此,本条规定应对面层厚度、墙体表面基层处理和面层与墙 体的粘结性能按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具体内容详见本规程附录C。

附录A高延性混凝土抗压韧性试验方法

本试验方法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延性混凝土研究课题组,针对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压韧 性问题的专门提出的试验方法。目前国际上对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的研究较多,相关试验方 法也在不断发展,但至今为止没有专门针对抗压韧性的试验方法,不能反映高延性混凝土受 压的力学性能特点。 本规程提出的高延性混凝土抗压韧性试验方法,选用尺寸为100mmx100mmx300mm的 标准棱柱体试件,采用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测得其荷载一变形曲线,计算出高延性混凝土的 等效抗压强度,再考虑试件变形对抗压韧性的影响,计算试件的等效抗压韧性,其物理意义 为试件单轴受压时单位体积的变形能,与抗压韧性的定义完全符合,可作为试件的抗压韧性 评价指标

铁路线路防护栅栏通线(2012)8001附录B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

本试验方法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延性混凝土研究课题组,针对高延性混凝土的弯曲韧 生问题的专门提出的试验方法。目前国际上对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的研究较多,现 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和协会标准《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标准》 CECS13均给出了纤维混凝土等效弯曲强度、初裂强度和弯曲韧性的试验方法。按以上方法 十算试件的等效弯曲强度时,需要计算试件跨中挠度为L/150的荷载一挠度曲线下的面积, 对高延性混凝土,跨中挠度为L/150时尚未达到试件的峰值荷载。因此,采用以上方法不能 反映出高延性混凝土良好的弯曲韧性。 本规程提出的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给出了尺寸为40mmx40mmx160mm和 00mmx100mmx400mm两种梭柱体弯曲试件。 按本规程方法对试件进行四点弯曲试验,测得其荷载一挠度曲线,计算出高延性混凝土 的等效弯曲强度,再考虑试件挠曲变形对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的影响,计算试件的等效弯 曲韧性,其物理意义为试件塑性变形区域耗散的能量,与弯曲韧性的定义吻合,能更好地反 映高延性混凝土的弯曲韧性

附录C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