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367:2014 合建式氧化沟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CECS367:2014 合建式氧化沟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0.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606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367:2014 合建式氧化沟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岛根据情况可定义为缺氧区或厌氧区或水解酸化区。合建式氧化沟的主要工艺类型1船式一体化氧化沟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船式一体化氧化沟是将沉淀区设置在氧化沟内,用于进行泥水分离,出水由上部排出,污泥则由沉淀区底部的排泥管直接排入合建式氧化沟内。船式一体化氧化沟不设污泥回流系统,污泥自动回流。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1。好氧区厌氧区缺氧区进水沉淀区图1船式一体化氧化沟平面示意图2单槽合建式氧化沟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槽合建式氧化沟系统由一座氧化沟和沉淀区合建组成。沉淀污泥一部分通过回流污泥设施提升至氧化沟进水处与污水混合,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设施提升至剩余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2。沉淀区水图2单槽合建式氧化沟平面示意图·34:

2)单槽合建式氧化沟系统适用于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主,对脱氮、除磷要求不高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3双槽合建式氧化沟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双槽合建式氧化沟系统由厌氧区、两座串联的氧化沟和沉淀区合建而成。沉淀污泥一部分通过回流污泥设施提升至厌氧区进水处与污水混合,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设施提升至剩余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3。果A区A沉淀区B区YB进水厌氧区图3双槽合建式氧化沟平面示意图2)双槽合建式氧化沟系统可实现生物脱氮除磷,当除磷要求不高时,可不设厌氧区。3)污水和回流污泥混合液进入氧化沟之前应设切换设备,氧化沟出水井处应设可调堰门。4)双槽合建式氧化沟一个周期的运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一阶段:A区进水、缺氧运行,B区好氧运行、出水;②二阶段:进水井切换进水,出水井延时切换出水堰门;③三阶段:B区进水、缺氧运行,A区好氧运行、出水。4三槽合建式氧化沟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三槽合建式氧化沟系统由厌氧区、浓缩区和三组串联的氧化沟合建而成。沉淀污泥一部分通过回流污泥设施提升至厌氧区进水处与污水混合,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35:

泥设施提升至剩余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4。B区水A区厌氧区浓缩区C区进出水图4三槽合建式氧化沟平面示意图2)当系统不设厌氧区时,可不设污泥回流系统。3)三槽合建式氧化沟系统可实现生物脱氮除磷,当除磷要求不高时,可不设厌氧区和污泥回流系统。4)污水或污水和回流污泥混合液进入合建式氧化沟之前应设切换设备,A区和C区出水处应设可调堰门。5)三槽合建式氧化沟一个周期的运行过程包括六阶段,每个周期可设为8h:①一阶段1.5h:A区进水、缺氧运行,B区好氧运行,C区沉淀出水;②二阶段1.5h:A区好氧运行,B区进水、好氧运行,C区沉淀出水;③三阶段1.0h:A区静沉,B区进水、好氧运行,C区沉淀出水;④四阶段1.5h:A区沉淀出水,B区好氧运行,C区进水、缺氧运行;③五阶段1.5h:A区沉淀出水,B区进水、好氧运行,C区好氧运行;③六阶段1.0h:A区沉淀出水,B区进水、好氧运行,C·36.

区静沉。6)三槽合建式氧化沟宜采用曝气转刷充氧。仅采用转盘的合建式氧化沟工作,水深宜为3.0m~3.5m。7)三槽合建式氧化沟容积计算应考虑沉淀所需容积。5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装置合建式氧化沟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装置合建式氧化沟系统由厌氧区、缺氧区和多沟串联的氧化沟(即好氧区)和沉淀区合建而成。好氧区混合液宜通过内回流系统回流至缺氧区。沉淀污泥一部分通过回流污泥设施提升至厌氧区进水处与污水混合,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设施提升至剩余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5。进水好氧区沉淀区厌氧区/缺氧区图5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装置合建式氧化沟平面示意图2)竖轴表曝机合建式氧化沟系统可实现生物脱氮除磷。3)竖轴表曝机合建式氧化沟系统可根据去除碳源污染物、脱氮、除磷等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组合:①主要去除碳源污染物时可只设好氧区;②生物除磷时可采用厌氧区十好氧区;③生物脱氮时可采用缺氧区十好氧区。4)采用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装置合建式氧化沟工作水深宜3.5m~5.0m。.37:

6同心圆向心流合建式氧化沟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心圆向心流合建式氧化沟系统由多个同心的圆形或椭圆形沟渠和沉淀区合建而成。污水和回流污泥先进人外沟渠,在与沟内混合液不断混合、循环的过程中,依次进人相邻的内沟渠,最后由沉淀区排出。沉淀污泥一部分通过回流污泥设施提升至厌氧区进水处与污水混合,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设施提升至剩余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6。外沟中沟内沟沉淀区图6同心圆向心流合建式氧化沟平面示意图2)同心圆向心流合建式氧化沟系统可实现生物脱氮除磷。3)外沟宜设为厌氧状态,中沟宜设为缺氧状态GB50432-2007 炼焦工艺设计规范,内沟宜设为好氧状态。4)同心圆向心流合建式氧化沟宜采用曝气转盘充氧。Ⅱ合建式氧化沟的其他变形工艺类型7一体化合建式氧化沟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体化合建式氧化沟包括椭圆形的若干个氧化沟与氧化沟的中央岛位置处设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沉淀区合建而成,沉淀区用于进行泥水分离,出水由上部排出,污泥则由沉淀区底部的排泥管直接排人合建式氧化沟内。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7。.38.

沉淀区厌氧区沉淀区进水图7一体化合建式氧化沟平面示意图8高脱氮合建式氧化沟(沟型一)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脱氮合建式氧化沟由氧化沟与沉淀区合建而成,是将沉淀区置于氧化沟的外沟内壁与中沟外壁之间,并利用沉淀区与氧化沟形成的夹区作为污泥回流区及硝化液回流区。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8。中央岛沉淀区图8高脱氮合建式氧化沟(沟型一)平面示意图2)将厌氧区、沉淀区、硝化液回流、污泥回流系统与奥贝尔(Orbal)氧化沟合建一体。3)利用空余区域构建传统的内、外回流,将污泥外回流变成内部回流。.39

3)合建式氧化沟将进水配水区、氧化沟、二沉池、硝化液回流区、污泥回流区合建一体,充分利用外沟内壁与中沟外壁及二沉池间自然形成的两个夹区空间,将其分别设计为硝化液回流区和污泥回流区。通过在池底布置连通内沟与硝化液回流区管道,以及在外沟内壁上开设连通回流区的孔洞,使内沟好氧区污水进入该回流区域。4)采用两点的进水方式,分段进水系统比常规法能够在根据不同进水水质,不同季节情况下,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所需碳源变化,调节分配至缺氧和厌氧段的进水比例。5)各池间采用水下推进器进行水流推进,好氧池中局部增加微孔曝气机或表面曝气机供氧。10微孔曝气合建式氧化沟应符合下列规定:微孔曝气合建式氧化沟系统由采用微孔曝气的氧化沟和沉淀区合建而成。合建式氧化沟内采用水下推流的方式。供氧设备宜为鼓风机。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10。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中央岛沉淀区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进水图10微孔曝气合建式氧化沟平面示意图11改良A²O型合建式氧化沟应符合下列规定:1)改良A?O是一种类奥贝尔(Orbal)氧化沟型的除磷脱:41

氮一体化A?O工艺,污水依次流经类奥贝尔(Orbal)氧化沟型的内池、中沟和外沟,内池设计为厌氧池,中沟设计为缺氧池,外沟设计为好氧池。两个二沉池分别置于类奥贝尔(Orbal)氧化沟两端处的外沟和中沟之间,外沟内壁、中沟外壁、二沉池外壁间的区域设置为分隔开的硝化液回流区和污泥回流区。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11。好氧区缺氧区沉淀区厌氧区沉淀区缺氧区进好氧区进图11改良A?O型合建式氧化沟平面示意图2)污水由进水管接入污泥回流区,污泥回流区内的混合泥水通过中沟壁孔流入内沟厌氧池,再由管道接入外沟好氧池,外沟好氧池的水流由壁孔一路进入硝化液回流区后由壁孔流入中沟缺氧区,另一路由壁孔流人沉淀区后排出。沉淀区内的污泥由壁孔进入污泥回流区,部分污泥回流至外沟好氧区,其余污泥排出。3)内沟厌氧池和中沟缺氧池池内设置水下推进器,外沟好氧池局部增加有微孔曝气机或表面曝气机供氧。12倒置A²O型合建式氧化沟应符合下列规定:1)倒置A?O工艺,将改良倒置A2O池和硝化液回流、污泥回流以及沉淀整合到一个池体内。采用新的碳源分配方式,将缺氧区置于厌氧区前,来自沉淀区的回流污泥、42·

30%~50%的进水和50%~150%的混合液回流均进人缺氧段,停留时间1h~3h。回流污泥和混合液在缺氧池内进行反硝化,去除硝态氮,再进入厌氧区,保证了厌氧池的厌氧状态,强化除磷效果。典型平面示意图见图12。好氧区庆氧区沉淀区缺氧区沉淀区庆氧区水进好氧区图12倒置A2O型合建式氧化沟平面示意图2)污泥回流至缺氧区并采用了两点进水方式,使得缺氧区污泥浓度可较好氧段高出近50%,分段进水系统比常规法具有较多的污泥储量和较长的污泥龄,从而增加了处理能力。3)污水依次流经内沟/内池缺氧区、中沟厌氧区、外沟好氧区。缺氧区位于厌氧区之前,硝酸盐在这里消耗尽,厌氧区氧化还原电位(ORP)较低,有利于微生物形成更强的吸磷动力;微生物厌氧释磷后直接进入生化效率较高的好氧环境,其在厌氧条件下形成吸磷动力可以得到更充分利用。4)采用矩形的生物池,设缺氧区、厌氧区及好氧区,用隔墙分开,水流为推流式。缺氧区、厌氧区设置水下搅拌器,好氧区设转碟或底部曝气。3.0.5关于合建式氧化沟组数的规定。.43.

可根据进水量大小,灵活设置氧化沟与沉淀池的合建方式及 运行方式。当进水规模大于0.5方md时,宜设置二组及以上 平行工作的合建式氧化沟,此时沟型为一座氧化沟与一座沉淀池 合建。当进水规模小于或等于0.5万m/d时,可设置一组合建 式氧化沟,此时沟型为一座氧化沟与一座或两座沉淀池合建。此 种布置尤其适用于中小城镇污水及中小规模工业废水的处理。

4.1.1关于水温、pH值的适用范围和生化处理物质的充许浓度 的规定。 水温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硝化反应可在5℃35℃范围内 进行,但温度低于15℃时,硝化速度降低;脱氮反应可在5℃~ 27℃范围内进行,温度低于3℃时,硝化反应完全停止; 水温影响还应与其他因素综合分析。如在硝化过程中,当水 温在10℃~15℃、BODs负荷小于0.1kg/kgMLSS.d、系统中有足 够的硝化菌时,也可取得较好的硝化效果。 工业废水进水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不宜大于1000mg/L,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s)的浓度不宜大于500mg/L。当进水有机 污染物浓度超过规定限值时有影响生化处理的物质进入时,应在 氧化沟反应池前增设前处理措施;当工业废水进水的化学需氧量 (COD)超过1000mg/L时,前处理可采用升流式庆厌氧污泥床反应 (UASB)等厌氧处理措施;当工业废水进水的BODs/COD小于 0.3时,前处理可采用水解酸化等处理措施。

1.2关于生物脱氮除磷系统污水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与

污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是影响脱氮效果的重 要因素之一。异养性反硝化菌在呼吸时,以有机基质作为电子供 体,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即反硝化时需消耗有机物。青岛等地污 水厂运行实践表明,当污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大 于4时,可达理想脱氮效果;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小于 4时,脱氮效果不好。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过小时,需

外加碳源才能达到理想的脱氮效果。外加碳源可采用甲醇,它被 分解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任何难以分解的中间产物 由于城市污水水量大,外加甲醇的费用较大,有些污水厂将淀粉 厂、制糖厂、酿造厂等排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作为外加碳源,取得 了良好效果。当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为4或略小于4 时,可不设初次沉淀池或缩短污水在初次沉淀池中的停留时间,以 增大进生物反应池污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氮的比值。 生物除磷由吸磷和放磷两个过程组成,积磷菌在庆厌氧放磷时 伴随着溶解性可快速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在菌体内储存。若放磷时 无溶解性可快速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在菌体内储存,则积磷菌在进 入好氧环境中并不吸磷,此类放磷为无效放磷。生物脱氮和除磷 都需有机碳,在有机碳不足,尤其是溶解性可快速生物降解的有机 碳不足时,反硝化菌与积磷菌争夺碳源,会竞争性地抑制放磷。 污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磷之比是影响除磷效果的重要因 素之一。若比值过低,积磷菌在厌氧池放磷时释放的能量不能很 好地被用来吸收和贮藏溶解性有机物,影响该类细菌在好氧池的 吸磷,从而使出水磷浓度升高。广州地区的一些污水厂,在五日生 化需氧量与总磷之比为17及以上时,取得了良好的除磷效果。 若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小于4,则难以完全脱氮 而导致系统中存在一定的硝态氮的残余量,这样即使污水中五日 生化需氧量与总磷之比天手17,其生物除磷的效果也将受到 影响。

4.1.3关于好氧区剩余碱度的规定

一般地说,聚磷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生长的最佳pH在中性 或弱碱性范围,当pH偏离最佳值时,反应速度逐渐下降,碱度起 着缓冲作用。污水厂生产实践表明,为使好氧池的pH维持在中 性附近,池中剩余总碱度宜大于70mg/L。每克氨氮氧化成硝态 氮需消耗7.14g碱度,大大消耗了混合液的碱度。反硝化时,还原 1g硝态氮成氮气,理论上可回收3.57g碱度,此外,去除1g五日

生化需氧量可以产生0.3g碱度。出水剩余总碱度可按下式计算, 剩余总碱度=进水总碱度十0.3×五日生化需氧量去除量十3×反 硝化脱氮量一7.14×硝化氮量,式中3为美国EPA推荐的还原 1g硝态氮可回收3g碱度。当进水碱度较小,硝化消耗碱度后,好 氧池剩余碱度小于70mg/L,可增加缺氧池容积,以增加回收碱度 量。在要求硝化的氨氮量较多时,可布置成多段缺氧/好氧形式。 在该形式下,第一个好氧池仅氧化部分氨氮,消耗部分碱度,经第 二个缺氧池回收碱度后再进入第二个好氧池消耗部分碱度,这样 可减少对进水碱度的需要量。

4.2.2规定合建式氧化沟生物反应容积的计算公式

污泥负荷计算公式中,按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计算。 由于目前很少采用按容积负荷计算生物反应池的容积,因此 将容积负荷计算的公式列入条文说明以备方案校核、比较时参考 使用,以及采用容积负荷指标时计算容积之用。按容积负荷计算 生物反应池的容积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24S.Q. 1000Lv

中Lv 生物反应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kgB

(m²: d) l.

我国污水厂回流污泥浓度一般按(4~8)g/L的情况确定。如 回流污泥浓度不在上述范围时,可适当修正。当处理效率可以降 低时,负荷可适当增大。当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低于一般城市污 水时,负荷尚应适当减小。 生物反应池主要设计数据中,容积负荷Lv与污泥负荷Ls和 污泥浓度X相关;同时又必须按生物反应池实际运行规律来确定 数据,即不可无依据地将本规程规定的Ls和X取端值相乘以确

Q为反应池设计流量,不包括污泥回流量。 X为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的平均浓度,它适用于 推流式、完全混合式生物反应池。吸附再生反应池的X,是根据吸 附区的混合液悬浮固体和再生区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按这两个区 的容积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的理论数据

4.2.3关于需脱氮时氧化沟容积计算的规定。

生物脱氮由硝化和反硝化两个生物化学过程组成。氨氮在好 氧池中通过硝化细菌作用被氧化成硝态氮,硝态氮在缺氧池中通 过反硝化菌作用被还原成氮气逸出。硝化菌是自养菌,需在好氧 环境中氧化氨氮获得生长所需能量;反硝化菌是兼性异养菌,它们 利用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硝态氮作为电子最终受体,将硝态氮还 原成气态氮。由此可见,为了发生反硝化作用,必须存在有机碳和 硝态氮,且基本无溶解氧。为了产生硝态氮,处理系统应采用较长 泥龄和较低负荷。缺氧/好氧法可满足上述要求,适于脱氮。 在设计中虽然可以从参考文献中获得一些动力学数据,但由 于污水的情况千差方别,因此只有试验数据才最符合实际情况,有 条件时应通过试验获取数据。当无试验条件时,可通过相似水质 相似工艺的污水厂,获取数据。生物脱氮时,由于硝化细菌世代时 间较长,要取得较好脱氮效果,需较长泥龄。以脱氮为主要目标 时,泥龄可取12d~25d。相应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负荷较低 污泥产率较低、需氧量较大,水力停留时间也较长。 4.2.4关于同时生物脱氮除磷时氧化沟容积计算的规定 生物同时脱氮除磷,要求系统具有厌氧、缺氧和好氧环境。厌 氧/缺氧/好氧法可满足这一条件。 脱氮和除磷是相互影响的。脱氮要求较低负荷和较长泥龄 除燃却要求较高负益和较短泥龄脱氮要求有较多硝酸扑供反码

生物同时脱氮除磷,要求系统具有厌氧、缺氧和好氧环境。厌 氧/缺氧/好氧法可满足这一条件。 脱氮和除磷是相互影响的。脱氮要求较低负荷和较长泥龄: 除磷却要求较高负荷和较短泥龄。脱氮要求有较多硝酸盐供反硝 化,而硝酸盐不利于除磷。设计生物反应池各区(池)容积时,应根 据氮、磷的排放标准等要求,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脱氮和除磷对泥龄、污泥负荷和好氧停留时间的要求是相反

的。在需同时脱氮除磷时,综合考虑泥龄的影响后,可取10d~ 20d。

同一曝气器在不同压力、不同水温、不同水质时性能不同,嘎 气器的充氧性能数据是指单个曝气器标准状态下之值(即 0.1Mpa,20℃清水)。生物反应池污水需氧量,不是0.1Mpa20℃ 清水中的需氧量,为了计算曝气器的数量,必须将污水需氧量换成

4.3.3关于鼓风曝气供气量计算的规定

4.3.3关于鼓风曝气供气量计算的规定。

4.4.1关于沉淀区计算的为

4.4沉淀区和剩余污泥量计算

4.4.2关于剩余污泥量计算的规定。 在设计中,正确估算剩余污泥量非常重要,为此需解决两方面 的问题:一是确定污泥产率系数Y;二是确定进水SS中不可降解 及情性悬浮固体的比例。 在国外采用泥龄法计算剩余污泥量是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设 计计算方法,西方国家对泥龄6。和污泥产率系数Y的确定都有 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经验的积累,设计更加准确可靠,国内采用该方 法时可以借鉴。 国内按污泥泥龄法计算剩余污泥量,方法比较成熟。而按污 泥产率系数、衰减系数及不可生物降解和情性悬浮物计算,对设置 初沉池的处理工艺在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一2006(2014年版)中取0.3,与实际有不符的现象,对不设 置初沉池,以及在工艺前设置水解酸化池的工艺,仍需进一步完 善。 此外由于我国尚未有具体完整的Y值设计依据,建议对国内 有代表性的城市分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推出符合自已的Y值 计算方程式,更好的为设计工作服务。

4.5.1 关于合建式氧化沟沉淀区布置的规定。 4.5.2 关于合建式氧化沟结构形式的规定。 4.5.43 关于合建式氧化沟不同曝气形式有效水深的规定。 4.5.5关于合建式氧化沟超高的规定。 4.5.6关于合建式氧化沟设置导流墙、挡流板和导流增氧装

合建式氧化沟池内介质距池底0.3m处水平平均流速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一2006(2014年版 第6.6.32条的规定,以确保沟底不产生沉泥

4.6.1规定污泥和消化液回流可用的设备种类

增补了生物脱氮除磷处理系统中选用回流污泥提升设备时应 注意的事项。减少提升过程中的复氧,使厌氧段和缺氧段的溶解 氧值尽可能低,以利脱氮和除磷。

.6.3规定确定回流污泥设备工作和备用数量的原则

4.6.3规定确定回流污泥设备工作和备用数量的原则

5.1.1关于合建式氧化沟对曝气i

曝气设备可选用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转刷曝气、转盘曝气、 鼓风潜水曝气等。

5.1.5关于曝气设备布置的规定。

转刷应布置在进弯道前的一定长度(合建式氧化沟的沟宽加 1.6m)的直线段上。出弯道时,转刷应位于弯道下游直线段5.0m 处。在直线段上的曝气转刷最小间距不宜小于15m。转刷的淹 没深度宜为0.15m~0.30m。转刷或转盘应在整个沟宽上满布 并有足够安装轴承的位置。曝气转盘也可安装在沟渠的弯道上 转盘的浸深宜为0.40m~0.55m。

5.1.6关于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机弯道处设置的规定。

5.2.1关于进水点和回流污泥进入点的规定

合建式氧化沟的进水和回流污泥进入点应根据出水要求分以 下情况进行设置。当有脱氮要求时,污水及回流污泥宜由缺氧区 接入合建式氧化沟的缺氧区,应与曝气设备保持距离。出水点避 免设在进水点的同侧,并应远离进水点和回流污泥进入点,以避免 短流。当有除磷要求时,回流污泥宜由厌氧区接入。应设置可调

合建式氧化沟为了方便检修宜设置放空管,为了防止活 流失宜设置半放空管。

2.4关于设置可调溢流堰的

合建式氧化沟宜设自动控制,与进水阀门或沉砂池出水 的可调节堰板的自动启闭相互呼应。沉淀区中设置固定溢 堰时,堰上水深不宜大于50mm。

5.3.1关于设置搅拌、推流装置的规定

当合建式氧化沟的曝气设备不能满足推动和混合要求时,为 使介质混合均匀宜设搅拌机;为使混合液低速水平流动宜设推流 器。

.2关于搅拌装置选型的规

5.3.3关于推流器选型的规定

6.1.1关于合建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运行应进行电气控制

6.1.1关于合建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运行应进行电气控制 和监测规定。 合建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运行应进行电气控制和监测 并配置相应的检测仪表和控制系统。仪表和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 应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相关标准和现行的技术规定。

.2关于电气控制和监测内容确定原则的规定

合建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检测和控制内容应根据原水 采用的工艺、处理后的水质,并结合当地生产运行管理要求 情况确定。有条件时,可优先采用综合控制管理系统,系统 标准可视建设规模、污水处理级别、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

6.1.3关于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使用原则的规定。

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的使用应有利于排水工程技术和生 里水平的提高;自动化仪表和控制设计应以保证出厂水质 经济、实用、保障安全运行、科学管理为原则;自动化仪表利 方案的确定,应通过调查研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6.1.4关于计算机控制系统选择原则的规定。

1关于合建式氧化沟供电的

合建式氧化沟工艺装置的用电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而且 应做到在电力变压器或电力线路常见故障时不至中断供电,或中 断后能迅速恢复。

6.2.2关于合建式拿

6.2.3 关于合建式氧化沟工艺装置的接地系统的规定。 6.2.4 关于低压配电变电所低压配电室的配电设备布置的规定。 6.2.5 关于合建式氧化沟工艺线上的电气设备的规定。

6.2.3关于合建式氧化沟工艺装置的接地系统的规定。

中小城镇规模以下的污水厂(站)可采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 与仪表检测系统,对主要工艺单元可采用自动控制。用时间程序 自动控制运行,用溶解氧或氧化还原电位(ORP)控制曝气量,有 利于满足运行要求,且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动力。

6.3.2关于成套设备控制白

成套设备本身带有控制及仪表装置时,设计应完成与外部控 制系统的通信接口。

6.4.1 关于预处理设置检测仪表的规定 6.4.2,关于合建式氧化沟设置检测仪表的规定。 6.4.3关于回流污泥及剩余污泥控制应符合的规定。 6.4.4关于加药系统控制应符合的规定。

6.5.1关于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功能的规定。

5.1关于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功能的规定。

此条是对系统功能的总体要求。

6.5.2关于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设计原则的规定

6.5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

7.1.1关于工程施工单位的规定

7.1.2~7.1.4关于施工程序应符合的规定。

7.1.2~7.1.4关于施工程序应符合的规定。 7.1.5关于管道工程的施工和验收应符合的规定。 7.1.6 关于施工使用的材料、半成品、部件应符合的规定。 7.1.7 关于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对有关设计、施工和验收 的文件的规定

7.2.1关于合建式氧化沟、池体应满足要求的规定。 7.2.2 关于合建式氧化沟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满足抗浮要求的 规定。 7.2.3 关于在软弱地基上施工应采取措施的规定。 7.2.4关于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控制的

在进行土建施工前应认真阅读设计图纸和设备安装对 要求,了解预留预埋件的准确位置和做法,对有高程要求的 础要严格控制在设备要求的误差范围内

7.2.9关于混凝土基础的规定 7.2.10 关于预埋件水平度及平整度的规定。 7.2.11 关于地脚螺栓安装的规定。 7.2.12 关于安装好的机械的规定。 7.2.13 关于各种机电设备安装后试车的规定。 7.2.14 关于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安装的规定

7.2.9关于混凝王基础的规定

7.3.1关于合建式氧化沟工程验收包括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的

规定。 中间验收应由施工单位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质量监督部 门共同进行;峻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管理、质量监 督及有关单位联合进行

观检查,并对条文项目作出鉴定,填写竣工验收鉴定书规定。 峻工验收应至少提供以下资料: 1 施工图及设计变更文件; 2 主要材料和制品的合格证或试验记录; 3 施工测量记录; 4 混凝土、砂浆、焊接及水密性、气密性等试验、检验记录; 5 施工记录; 6 中间验收记录; 7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 8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竣工验收鉴定书应包括以下项目: 1构筑物的位置、高程、坡度、平面尺寸,设备、管道及附件全 装的位置和数量;

2结构强度、抗渗、抗冻的标号; 3构筑物的水密性; 4外观,构筑物的裂缝、蜂窝、麻面、露筋、空鼓、缺边、掉角以 及设备、外露的管道安装等是否影响工程质量。 7.3.4关于合建式氧化沟生物区土建施工完成后进行满水试验 的规定

7.3.5关于机械曝气设备应进行

7.4.1关于合建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试生产申请的规定。 7.4.2关于合建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竣工验收申请的规定 7.4.3关于合建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工环境保护验收的 规定。

7.4.4关于污水在线监测系统的验收的规定。

3统计全厂进出水量、用电量和各分项用电量; 4水质化验; 5计算全厂技术经济指标:五日生化需氧量(BODs)去除总 量、五日生化需氧量(BOD,)去除单位能耗(度电/kgBODs)、污水 处理成本(元/m3)。

8.1.1关于合建式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及安全 管理的规定。 8.1.2关于污水处理厂(站)的运行管理人员和设备的规定。 8.1.3 关于污水处理厂(站)在运行前应准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8.1.4关 关于操作人员的规定。 8.1.5 关于各岗位的工艺系统图、操作、维护规程和运行人员的 规定。 8.1.6 关于工艺设施和主要设备的规定。 8.1.7 关于运行人员的规定。 8.1.8 关于进出水水质、检测仪器、仪表的规定。 8.1.9关 关于合建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工程运行中的规定。 8.1.10 关于各岗位人员做好相关记录的规定

2.3关于水质检测与监测的规定。 关于检验方法的规定。 关于采用合建式氧化沟工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站)污水 检验的项目与周期的规定。 长于污水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的规定。

关于运行人员确定曝气设备运行的数量和时间的规定。 2关于运行过程中应定期检测各区的溶解氧浓度和混合

8.3.3关于机械曝气设备调节供氧量的规定。 8.3.4关于合建式氧化沟污水处理系统选择最佳有机负荷率 (F/M)值的规定。

8.3.5关于实际运行调节系统的污泥回流比的规定。

3.3.5天于实际运行调节系统的污泥回流比的规定。 8.3.6关于合建式氧化沟工艺系统每日确定排放剩余污泥量的 规定。

8.3.7关于出水氨氮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时调节方式的规定。 8.3.8关于出水总氮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时调节方式的规定。 8.3.9 出水总磷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时调节方式的规定

8.3.7关于出水氨氮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时调节方式的规定。

8.4.1关于经常观察活性污泥物理性质的规定。

8.4.1关于经常观察活性污泥物理性质的规定。 8.4.2关于测试液悬浮固体浓度技术指标的规定。 8.4.3发现污泥有异常膨胀、上浮和诺卡菌属产生泡沫等现象的 规定。

8.5.1关于将生化区的维护保养作为全厂(站)维护重点的规定。

8.5.1关于将生化区的维护保养作为全厂(站)维护重点的规定。 8.5.2关于操作人员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的规定。 8.5.3关于保持设备各运转部位和可调堰门良好的润滑状态的 规定。

(渝)17J02 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图集(二) 双排扣件式脚手架8.5.4关于定期检查可调堰门溢流口、叶轮、转碟或转刷勾带污

8.5.5关于鼓风曝气系统排放管路中存水、经常检查自动排水阀 可靠性的规定。

8.5.5关于鼓风曝气系统排放管路中存水、经常检查自动排水阀

8.5.6关于及时检查曝气器堵塞和损坏情况,保持曝气

8.5.7关于推流式潜水搅拌机无水工作时间

8.5.8关于防止运行中由于推流式潜水搅拌机叶轮损坏或堵塞

8.5.8关于防止运行中由于推流式潜水搅拌机叶轮损 表面空气吸人形成涡流、不均匀水流等引起的振动的规

塑料排水检查井施工工法.pdf8.5.10关于经常检查可调堰门调节是否受影响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