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5011-2021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完整清晰正版).pdf

GB 55011-2021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完整清晰正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8.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2319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5011-2021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完整清晰正版).pdf

5.0.7规定了路基防护设计的技术措施指标要求。暴露

界中的路基和路基边坡长期承受水、日照、冻融等自然因素的反 复作用,强度和稳定性随之降低。在路基稳定性满足要求的前提 下,为了预防和减少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确保路基性能的长期 有效,路基防护是不可缺少的工程措施。路基防护包括路基边坡 坡面防护和浸水路堤冲刷防护两大类。防护设计要考虑不同措施 的适用条件,以及对周围环境景观的影响。路基防护工程是防止 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的重要措施。规定中强调了应根据道路 功能,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 施,确保路基稳定。 深挖、高填路基边坡路段,往往存在着稳定性隐患,因此强 调必须查明工程地质情况,根据地质勘察成果进行稳定性分析, 针对其工程特性进行路基防护设计,确保边坡稳定

JGJT471-2019标准下载5.0.8规定了保证路基支挡结构稳定的技术要求。路基支挡结

构是道路的重要工程,支挡结构是否稳定关系到车辆及人员人身 安全。路基设计应保证支挡结构稳定,减少道路灾害,确保行车 安全。为提高边坡稳定性或收缩边坡而设置的支挡结构,在各种 荷载组合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是设计的基 本要求。支挡结构的类型繁多,可根据现场的地形、地质、水文 等具体情况,结合工程技术条件,从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环境 和谐、便于养护的原则出发,选择最合适的结构形式。支挡结构 材料的选用可视结构类型而定。加筋土挡土墙所用的土工合成材 料或金属拉带,锚杆挡土墙和锚定板挡土墙所用的钢材拉筋,受 水和其他化学成分的作用影响,易产生腐蚀。因而,根据保障支 挡结构长效稳定的需要,提出了结构材料耐久、耐腐蚀的要求

红黏土、盐渍土等特殊土路基,其稳定、变形及可能产生的工程 问题与特殊土的地层特征、物理、力学和水理特性以及道路沿线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因此,条文强调特殊土路基设计 应充分重视岩土工程勘察与分析,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验算与 方案设计,

5.0.10本条规定了路基施工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基本要求。道路

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路基塌陷现象较多,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疏于 控制,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和检验标准进行检验和验收,因此本条 对易引发安全和质量事故的关键环节予以强调,以引起重视,加 强规范管理。

5.0.11本条规定了路面施工技术与管理的基本要求,制定路面

技术与管理基本措施,对于沥青混合料压实的环境温度要求是 低要求,从而保证路面施工质量

.0.1城市桥梁是城市道路中的重要构筑物,应根据城市路 布局、道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抗洪、防灾要求,结合地

环境、河流水文、河床地质、通航要求、河堤防洪、环境影响的 需求,以及航运条件下桥梁的安全性进行设计,以保证桥梁能长 期、充分地发挥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

期、充分地发挥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 6.0.2桥梁的建筑界限应符合本规范道路建筑界限的要求,以 避免在路桥结合部位出现颈缩(突变)现象,更好地改善道路线 形、行车视距,保障行车安全、提高服务水平。桥下净空应符合 通航标准,跨线桥梁应符合与其相交的城市道路、公路、铁路等 建筑限界的规定,同时应考虑排洪、流冰、漂流物、冰塞以及河 床冲淤等情况

6.0.3为确保桥梁、地下通道结构的安全运营,避免发生危及

桥梁或地下通道自身和桥上或地下通道内通行的车辆、行人安全 的重大燃爆事故,避免大风、雷雨或极端低温时桥位上空架空高 压输电线路对桥梁正常运营存在不安全因素,本规范对危险源的 安全距离作出最低限制要求,

6.0.4规定了城市桥梁工程建设中主体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

求。设计工作年限是体现桥梁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指标。

设计工作年限是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基础上,考虑设计、施 工和维护的难易程度,以及结构一旦失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 社会、环境的影响基础上确定的,是桥梁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指 标。在设计工作年限内,桥梁主体结构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 正常使用、正常维护下,桥梁必须满足预定的安全性、耐久性和 适用性功能的要求。

6.0.6为确保桥梁(含地下通道)结构的运营安全,对

在桥梁、地道内管线发生故障和事故时次生影响的可控性,应 可行性、安全性专题论证和评估,并报请主管部门批准

6.0.7规定了人行道栏杆的荷载要求及构造要求。考虑到人行 道栏杆存在受到行人拥挤和推靠的可能性,对人行道及桥梁人行 道栏杆的水平推力进行了规定;为保障行人安全及行走感受,对 桥梁人行道及人行桥栏杆的高度进行了规定;同时,考虑幼儿在 栏杆旁行走不至于钻出栏杆危及生命安全,对竖直杆件类栏杆间 的净距作出规定,提高栏杆的安全性能

.0.8为满足桥梁结构在目标工作年限内的功能、性能要习 需要确定采用何种作用荷载、如何组合、至少要求哪几个方面 核算内容等。

6.0.8为满足桥梁结构在目标工.作年限内的功能、性能要求,

等级,达到提高性能保证率的目的。城市桥梁在进行持久状况 短暂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 果的严重程度划分结构的安全等级,并利用结构重要性系数来 现不同情况的桥梁可靠度差异

.0.10规定了道路工程中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采取抗震技术措 的要求。按照遭受地震后,城市桥梁破坏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工 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程度及城市桥梁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 累,将城市桥梁划分为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设防标准,是 国抗震防灾工作的基本对策之一

参数空间变化对这类桥梁的地震响应影响大,按照现行国家标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的规定不能得到桥梁场地 震动空间变化,应采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确定 震动参数。

6.0.12明确了减震或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和相应的构造

化、收缩、徐变、预加力、制动力、离心力等情况作用下,其平 面变形与曲线梁桥的曲率半径、墩柱的抗推刚度、支承体系的约 束情况及支座的剪切刚度密切相关,在设计中应采用满足梁体受

力和变形要求的合理支承形式,并在墩顶设置防止梁体外移、倾 覆的限位构造等。 6.0.14桥梁墩柱受船舶撞击,对桥梁安全影响很大,严重者将 导致船毁人亡。位于通航河流中的桥梁墩台应根据通航航道等级 及代表船型对应的船撞力进行防撞设计。 6.0.15桥梁倾覆和结构连续整体倒塌将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 巨大损失,故桥梁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抗倾覆安全度,并采取防止 梁体外移、倾覆的限位构造等措施 6.0.16桥梁引道及引桥与两侧街区的衔接应留有足够宽度,满 足消防、救护、抢险的需求。 6.0.17本条规定是保障桥梁设计使用寿命的重要技术措施,也 是桥梁耐久性设计的重要技术措施。防水材料技术指标及通用技 术按照通用技术规范《建筑和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要求 执行。 6.0.18桥梁设计应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于位于生态环境敏 感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桥梁应采用全面的保护措施,防止桥梁 在全寿命周期内对上述区域的影响,设计中必须考虑相应的防护 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对上述区域的影响。 6.0.19规定了保证桥梁基础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基本措施。在桥 梁基础施工中出现基坑班塌,进而危及周围建筑安全,将对人民 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对易引发安全 和质量事故的关键环节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予以控制。 6.0.20规定了保证水中设墩桥梁渡洪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基本 措施。 6.0.21规定了城市中运输与吊装长大构件的技术和管理基本措 施,应能够保障施工专项方案的可行性,保证施工项目周围交通 的安全畅通和施工现场的吊装安全。 6.0.22对单孔跨径不小于150m的特大桥在施工前及验收时提 出了基本要求。在桥梁建设和运营中出现结构倾覆或安全事故, 将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考虑到建设经济因素,故只

力和变形要求的合理支承形式,并在墩顶设置防止梁体外移、倾 覆的限位构造等。

6.0.18桥梁设计应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于位于生

感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桥梁应采用全面的保护措施,防止 在全寿命周期内对上述区域的影响,设计中必须考虑相应的 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对上述区域的影响。

6.0.19规定了保证桥梁基础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基本措施。

6.0.21规定了城市中运输与吊装长天构件的技术和管理基 施,应能够保障施工专项方案的可行性,保证施工项目周目 的安全畅通和施工现场的吊装安全

6.0.22对单孔跨径不小于150m的特大桥在施工前及

出了基本要求。在桥梁建设和运营中出现结构倾覆或安全事故, 将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考虑到建设经济因素,故只

对单孔跨径不小于150m的特大桥在施工前、验收时提出了最低 安全性要求。

7.1.1规定了隧道设计应考虑的涉及隧道规模、性能的主要因 素。隧道建设时,必须通过勘测、调查资料取得地形、地质、水 文、气象、地震条件等,这是隧道建设的基本条件;交通量预测 参数是隧道建设规模的依据,同时隧道沿线的保护建筑和构筑物 等可能制约隧道线位。隧道设计应根据上述这些条件,确定合理 的建设方案。 7.1.2规定了隧道布局及设备设施配置应当满足管理和安全方 面的基本功能要求。由于隧道空间封闭,其设备配置和安全设施 要求较敲开道路段复杂得多,必须重视隧道使用者在特定环境下 涉及行车安全的各种复杂因素。因此除了满足交通功能自身的需 求外,隧道的总体布置与设备设施配置还应围绕隧道的运营安 全、维护便捷及突发事故时的防灾救援进行统筹考虑。 7.1.3对隧道的平纵线形及其安全性作了基本规定。地形地貌、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沿线障碍物及施工工法等因素均会影响隧 道的平纵线形设计,是隧道建设必须考虑的要素。同时,隧道段 的平曲线、凹形竖曲线设置不当,还会影响停车安全视距。因 此,平纵线形尚需满足行车安全要求。

.1.1规定了隧道设计应考虑的涉及隧道规模、性能的王要 素。隧道建设时,必须通过勘测、调查资料取得地形、地质、 文、气象、地震条件等,这是隧道建设的基本条件;交通量预 参数是隧道建设规模的依据,同时隧道沿线的保护建筑和构筑 等可能制约隧道线位。隧道设计应根据上述这些条件,确定合 勺建设方案

7.1.2规定了隧道布局及设备设施配置应当满足管理和

面的基本功能要求。由于隧道空间封闭,其设备配置和安全设 要求较敲开道路段复杂得多,必须重视隧道使用者在特定环境 步及行车安全的各种复杂因素。因此除了满足交通功能自身的 求外,隧道的总体布置与设备设施配置还应围绕隧道的运营 全、维护便捷及突发事故时的防灾救援进行统筹考虑。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沿线障碍物及施工工法等因素均会影响 道的平纵线形设计,是隧道建设必须考虑的要素。同时,隧道 的平曲线、凹形竖曲线设置不当,还会影响停车安全视距。 比,平纵线形尚需满足行车安全要求。

7.1.4规定了隧道出入口与地面道路交叉口距离应满足行车

全要求。隧道出入口通常处于坡道段,出入口与地面交叉口要有 足够的距离以避免车辆队列停在坡道上带来的行车安全隐患;另 一方面还要考虑出人口与交叉路口的蓄车距离,城市道路交通量 大,蓄车距离不足会导致车辆常态化阻塞在隧道内,增加隧道安 全运营的压力。

面除应符合线路技术标准、建筑限界的要求外,还需为通风、 照明、消防、监控等设备及运营管理、防灾等设施提供空间, 且应满足洞内路面、排水、装修的需求,并结合隧道施工工 艺,预留适当的施工误差,确定安全、合理、经济的隧道横 断面。

豆 7.1.6对隧道内敷设管道的种类进行了限制。隧道通行机动车, 一旦发生火灾,损失、社会影响重大,因此需严格管控火灾风 险,要求易燃、易爆、危险品管道不应与交通隧道合建。

7.1.6对隧道内敷设管道的种类进行了限制。隧道道

一旦发生火灾,损失、社会影响重大,因此需严格管控火灾风 险,要求易燃、易爆、危险品管道不应与交通隧道合建。

7.1.7规定了隧道防灾设计应采取的要主要技术措施。隧道防 灾为多工种协同的综合体系,包括人员疏散与救援的设计、行车 安全诱导、交通监控、灾害报警、通风排烟、防灾供电与应急照 明、消防给水与灭火、防淹没、应急通信以及主体结构保护措施 等内容。

等内容。 7.1.8规定了隧道防火灾设计的基本前提。这是对隧道火灾防 护能力的要求,且对隧道规模有重大影响。一座隧道的范围系指 该隧道的上下行车行空间(含匝道)、通过匝道或立交贯通的整 个封闭段(地下)车行空间以及与隧道主体合建的设备区。本条 所指同一时间发生一处火灾的范围不包括道路交通隧道与其他功 能(如过境高压电缆、轨道交通等)共建的区域。 7.1.9规定了隧道防火灾设计方案确定的基本要求。隧道是否 要进行防火灾设计、火灾设防规模等与隧道长度、交通量以及是 否通行危险品车等涉及火灾风险的因素相关。防火灾设计需综合

护能力的要求,且对隧道规模有重大影响。一座隧道的范围系指 该隧道的上下行车行空间(含匝道)、通过匝道或立交贯通的整 个封闭段(地下)车行空间以及与隧道主体合建的设备区。本条 所指同一时间发生一处火灾的范围不包括道路交通隧道与其他功 能(如过境高压电缆、轨道交通等)共建的区域。

要进行防火灾设计、火灾设防规模等与隧道长度、交通量以及是 否通行危险品车等涉及火灾风险的因素相关。防火灾设计需综合 考虑这些要素后确定,以便火灾设防规模与风险性相符。

7.1.10规定了城市隧道运行管理中对危化品车的通行管理要 求。隧道内一旦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后果及影响重大,修复困 难。隧道严禁危化品车辆通行是隧道防火灾设计的重要前提,对 三天西竺油旅

7.1.10规定了城市隧道运行管理中对危化品车的通行管理要

求。隧道内一旦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后果及影响重大,修复困 难。隧道严禁危化品车辆通行是隧道防火灾设计的重要前提,对 投资和规模影响重大,同时也是隧道安全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 考虑到越江、湖(海)或穿山的隧道,有可能通道资源稀缺,若 危化品车必须通过,需在严格管控下通过,确保安全。

7.2.1规定了隧道结构性能要求。隧道结构施工工法较

构选型与施工工法有一定的依从关系,结构设计前,必须综合水 文地质、环境、理深、工期和造价等因素,选择安全可靠、经济 合理的施工工法,由此确定隧道结构型式。

7.2.2本条是对隧道的性能要求。隧道是大型

成本高,一旦主体结构发生毁坏,会造成群死群伤和巨大的物质 损失,同时长时间停运、影响交通。为保证隧道结构体安全,实 现工程全寿命周期内价值的最大化,对隧道设计工作寿命提出要 求。该设计工作年限是指在一般维护条件下,能保证结构工程正 常使用的时间段,即必须保证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结 构设计的荷载值及耐久性措施均应依据设计工作年限确定。

成本高,一主体结构发生毁环,会造成群死群伤和巨天的物质 损失,同时长时间停运、影响交通。为保证隧道结构体安全,实 现工程全寿命周期内价值的最大化,对隧道设计工作寿命提出要 求。该设计工作年限是指在一般维护条件下,能保证结构工程正 常使用的时间段,即必须保证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结 构设计的荷载值及耐久性措施均应依据设计工作年限确定, 7.2.3本条从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和运行安全的角度对主体结构 设计和施工作出了规定。隧道的结构型式根据所选用的施工工法 确定,施工.工法的比选不仅要考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城市景 观和环境保护,确保工程实施可行性,还要考虑建成后车辆的行 驶安全、运营费用,以及运营管理和养护维修的费用,完善的隧 道设计是工程运营安全的重要保证。 7.2.4规定了隧道结构设计的技术要求。隧道结构上的作用和 受力与施工方法、结构形式等密切相关,在施工和使用期的不同 阶段有多种受力状况,因此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 行结构强座刚底和移性汁管

设计和施工作出了规定。隧道的结构型式根据所选用的施工工法 确定,施工工法的比选不仅要考虑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城市景 观和环境保护,确保工程实施可行性,还要考虑建成后车辆的行 驶安全、运营费用,以及运营管理和养护维修的费用,完善的隧 道设计是工程运营安全的重要保证,

受力与施工方法、结构形式等密切相关,在施工和使用期的不同 阶段有多种受力状况,因此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 行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7.2.5对工程抗震设防烈度的取值作出了规定。抗震设防烈度

是隧道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按照相关部门规定特殊设防类和已 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应采用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抗 震设防烈度结果取值。

7.2.6对主体结构防水提出了要求。主体结构的防水等

于二级是对隧道结构防水设计的最低要求,是保证结构使用寿命 和安全的重要技术措施。防水材料技术指标及通用技术按照通用

技术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要求执行。

7.2.7规定了隧道施工过程进行风险防范的技术与管理基本

7.2.7规定了隧道施工过程进行风险防范的技术与管理

求。专项施工方案、监测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以及全过程动态管 理是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以及经济合理的重要保障措施

7.3.1对隧道内空气环境应满足的基本条件作出了规定。汽车 在隧道内行驶时排放出以一氧化碳(CO)、颗粒物为代表的污染 物在隧道内集聚,达到一定浓度会影响司乘人员健康、影响行车 视距。控制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在合理限度范围内是隧道必须具备 的基本功能。当隧道内的污染物浓度过高时,可采用加大隧道有 效通风量或者采用净化设备削减目标污染物等技术措施,使之 达标,

建设在城市或人员集聚区域的隧道,必须考虑隧道排出的污染空 气对周边敏感建筑的影响,满足环境保护特别是大气环境要求。 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隧道污染空气不充许在隧道洞口和通过低排 风并直接对外排放,需要在洞口设置集中高排风井或将原来较低 的排风井加高。当设置高排风井有困难时,可采取分散式排放或 设净化设备削减敏感污染物等技术措施。这些环境保护措施对隧 道的总体布局、规模、投资、运维费用及社会稳定等影响重大, 在城市隧道建设中至关重要。

水,是保证隧道正常安全运营的基本措施。可设置排水沟、排水 管收集雨水和各类废水,通过重力流或压力流排放。

7.3.5规定了一级负荷的基本供电要求。隧道内的一级

遂道正常使用及防灾时需要运行的重要负荷。一级负荷中特别重 要负荷是指隧道失去正常运行电源或发生灾害时能够确保隧道内

车辆及人员有序疏散的重要负荷,一般包括监控系统、变电所操 作电源及应急照明等。因此特别重要负荷尚需增加第三路电源: 第三路电源可以是不间断电源装置(UPS)、应急电源装置 (EPS)、蓄电池等。供电电源的可靠性是隧道安全运行及防灾 疏散设备运行的重要保证,对隧道的总体布局、规模等影响较 大,故作出相关规定。

7.3.6规定了隧道照明需满足的基本要求。不同的交通流量、

设计车速对应不同的隧道照明设计标准,相互匹配才能确保行 人员有良好的视觉环境,确保安全驾驶

8公共电汽车设施及客运枢纽

8.1.1 规定了在城市道路中对公共电汽车系统的布局要求,并

8.1.1规定了在城市道路中对公共电汽车系统的布局要求,并

提出应统筹考虑公共电汽车设施设计。

8.1.2规定了设置公共交通专用车道,保障公交优先的

施。公共交通走廊是指根据专项研究、规划或环境需求提出,并 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布局的能提供高品质 公共交通服务的城市交通廊道。对于该类公共交通走廊应当保障 专用的道路空间资源。专用路权是公共交通运行速度和可靠性的 重要保障,也是专用道运输能力的决定因素。公共交通走廊必须 设置专用路权,减少平面交叉口干扰,保障公交出行的时间可 控性

8.1.3规定了公共交通停靠站站位设计的一般原则。停靠车站

应设置在主要客流点或者接驳设施附近,便于行人抵达或换乘 也交通工具。

8.2快速公共汽车交通(BRT)

8.2.1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就是以大容量高性能公共电汽车 沿专用车道按照班次运行,由智能调度、信号优先控制等公共交 通智能系统控制的中运量快速客运方式。强调了车站、车道、车 辆、智能公交系统、运营服务元素,只有这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 系统,才能达到快速、运量大的效果。对于采用电力驱动的车 辆,还需要配置架空接触线网或超级电容供电设施 8.2.2运送速度和客运能力是区别快速公交系统和普通公交系 统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参考国外建设手册、一些成功案例以及常 用的公共运输能力分级指标,将快速公交系统分为三级。 8.2.3根据国标车辆的技术参数确定公交专用道行驶段车道宽 度不应小于3.5m,车站区域因为站区行车速度慢,停靠车道可 以采用3.25m或者3.0m(困难条件下)。 8.2.4当营运车辆发生故障时,应迅速将故障车辆移出专用车 道,专用车道隔离设施应考虑牵引车进出和车辆疏散的要求。因

8.2.1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就是以大容量高性能公共电汽车 沿专用车道按照班次运行,由智能调度、信号优先控制等公共交 通智能系统控制的中运量快速客运方式。强调了车站、车道、车 、智能公交系统、运营服务元素,只有这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 系统,才能达到快速、运量大的效果。对于采用电力驱动的车 辆,还需要配置架空接触线网或超级电容供电设施

统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参考国外建设手册、一些成功案例以及 用的公共运输能力分级指标,将快速公交系统分为三级

度不应小于3.5m,车站区域因为站区行车速度慢,停靠车道 以采用3.25m或者3.0m(困难条件下)

8.2.4当营运车辆发生故障时,应迅速将故障车辆移出专用车

8.2.5由于快速公交系统吸引和疏散的客流量较大,

理安排过街设施和周边行人、非机动车接驳设施

8.2.6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中控制与调度系统应能与平面

的信号控制机或控制中心相互配合,对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的绿 信比等参数进行调整,为快速公交车辆提供信号优先服务。在进 行优先控制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到交叉口延误对营运时间的影响程 度、线路在公共客运系统中的重要程度、线路客流量以及交叉口 道路和交通运行状况等综合因素。

.3有轨、无轨电车交通设施

3.2规定了有轨电车交通工程技术措施。平面交叉口交通

8.3.2规定了有轨电车交通工程技术措施。平面交叉口交

利分为标志标线控制和信号控制。为加强有轨电车行驶线路沿 面交叉口的安全,要求所有的交叉口采用信号控制

8.3.3采用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应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有

8.4公共交通专用车道

8.4公共交通专用车道

8.4.1公共交通专用车道按公交客流量、公交车流量指标可分 为路外侧、路内侧及路中形式;按照高峰时段特征可分为分时段 和全时段公共交通专用车道,

要依据道路沿线用地性质、道路交通特征、公交客流量、公交车 流量等设置公交专用道,同时需要保障设置的公交专用道具备必 要的服务水平。

8.5公共交通站(场、厂

8.5公共交通站(场、厂

8.5.1规定了公交首末站规模确定的原则。首末站白

按照每辆标准车占地不小于100m²计算。这个指标是全国各大 中城市从建站经验中总结的实用数据。考虑到首末站最少服务 条运营线路,并且还有办公用地的需求,建议最小规模不小于 1000m²。设置无轨电车首末站时,用地面积可考虑乘以1.2的 系数。

8.5.2规定突出了公交首末站交通组织的必要性。

公交首未站,需要考虑线路的运营特征以及周边环境的道路条 件,采用合理的分级循环原则组织公交车进出流线

8.5.3城市建成区公交场站多位于客流集中区域,为满

求,应在场站内设置首未站,并提供乘客上下车、候车及 卑、候车亭等设施。

8.5.4主要集散站指设置在如城市中心区、CBD等地区

道路条件有限、交通量大、线路乘客登降量大的车站。本条规 公交中途站技术指标,强调了公交中途站停靠能力。主要集 古的共站线路建议不超过6条或高峰小时最大停靠车辆数不应 社80辆;当超过该规模时,应分设车站

式、路侧港湾式及路中式。同时站台还根据和平面交叉口关系分 为进口站,出口站及路段站。在设计中应结合设计要素,合理选 择站台形式与站台位置。车站本身设计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公交站台要兼顾候车区和通行区的需求。远端站因站台与路口出 口侧行人过街设施连接形成出站路径,需要将站台延长。

8.5.7规定了公交停车场功能指标,强调了公交停车场的充电 功能,适应新能源公交车的需要。

8.5.7规定了公交停车场功能指标,强调了公交停车场的充电

能空间,满足公交车维护、保养的需要

8.5.9因半封闭的燃油、燃气公交车停车场、汽车保养厂以及

.5.9因半封闭的燃油、燃气公交车停车场、汽车保养厂以 充电桩等设备设施隐含火灾风险,本条规定公共交通站(场 )的建筑及设备消防应满足建筑防火的要求

8.6.1本章中的客运枢纽是指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为多种 交通方式或同一种公共交通方式多条线路的客流提供集散换乘的 场所。 本条规定了板纽的交通组织原则、枢纽的功能、布局要求 影响枢纽功能布局的因素很多,但交通需求是其中需要考虑的主 要因素。交通枢纽核心区的布局应体现交通一体化、设施一体 化、用地集约化,应保证枢纽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衔接顺畅、以 人为本、公共交通优先、人车分流、有序组织。 8.6.2规定了枢纽的出入口的设置技术要求。机动车和行人出 入口应分别设置,避免流线干扰,保障行人安全。 8.6.3规定了枢纽的应急设计要求。枢纽是人流集散的中心

8.6.1本章中的客运枢纽是指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为多种

9.1排水、照明及绿化设施

9.1排水、照明及绿化设施

9.1.1规定了应建设完善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在地面要保证 人行和车行的安全;在路面以下,对路基的防水、排水系统也必 须有效,确保道路路基的稳定,以及在道路低洼点建立相对独立 的排水系统与可靠的排水设施,实现安全通行的功能和性能 要求。 城市道路的排水极其重要,路面积水将影响交通安全甚至中 断交通,路基渗水或者浸泡将影响其稳定甚至造成塌方,道路建 没需要构建完善的排水设施,解决好路面与路基的排水,消除道 路的交通安全和结构安全隐惠,为行人与行车提供正常服务,才

能实现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道路低洼点是道路排水的重点与难 点,道路积水将影响交通安全甚至中断交通,严重时将造成生命 和财产损失,需要对排水设施的可靠性作出严格规定,应按照实 际情况建设自流排水或者强制排水的可靠系统,并且与城市排水 系统贯通,形成完善的道路排水系统,才能实现城市道路的基本 功能。

点,道路积水将影响交通安全甚至中断交通,严重时将造成生命 和财产损失,需要对排水设施的可靠性作出严格规定,应按照实 际情况建设自流排水或者强制排水的可靠系统,并且与城市排水 系统贯通,形成完善的道路排水系统,才能实现城市道路的基本 功能。 9.1.2规定了城市道路应同步建设道路照明系统。按照国家和 行业标准,对照明设施的采购、安装、管理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对相关设备的技术标准、节能环保标准、耐久性、管养便利性等 应满足相应规范,并与整个城市的照明形成系统,在道路建设时 同司步建成使用,实现道路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 道路照明已经有专门的规范,本条强调照明系统作为道路的 主要配套设施,应与道路建设同步完成,同时其设备要满足国家 与行业的规定要求,尤其是节能环保的相关规定,才能实现城市 道路的基本功能。 9.1.3规定了城市道路内的乔木、灌木、花草的布置,不能影 响交通的安全通行,包括人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的通行净 空,行车与停车安全视距,标志标线、信号灯正常使用等,从而 实现道路上各种方式通行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道路内的木、灌木、花草的布置将影响到交通的安全通 行,无其是植物不断生长将侵占道路净空,遮挡交义口视距、标 志标线、信号灯等设施,严重时将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因此要强

9.1.2规定了城市道路反

行业标准,对照明设施的采购、安装、管理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对相关设备的技术标准、节能环保标准、耐久性、管养便利性等 应满足相应规范,并与整个城市的照明形成系统,在道路建设时 同司步建成使用,实现道路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 道路照明已经有专门的规范,本条强调照明系统作为道路的 主要配套设施,应与道路建设同步完成,同时其设备要满足国家 与行业的规定要求,尤其是节能环保的相关规定,才能实现城市 道路的基本功能。 9.1.3规定了城市道路内的乔木、灌木、花草的布置,不能影

9.1.3规定了城市道路内的乔木、灌木、花草的布置,不

响交通的安全通行,包括人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的通行净 空,行车与停车安全视距,标志标线、信号灯正常使用等,从而 实现道路上各种方式通行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道路内的木、灌木、花草的布置将影响到交通的安全通 行,无其是植物不断生长将侵占道路净空,遮挡交义口视距、标 志标线、信号灯等设施,严重时将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因此要强 调在绿化布置时,应考虑以上因素,同时对后期的管理也提出要 求,对影响交通的绿化应修剪或者移除,才能实现城市道路的正 常运营。

9.2城市广场、路内停车设施

9.2城市广场、路内停车设施

9.2.1规定了城市广场的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

规定城币厂场的行, 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文通与 场周边的居住区、商业区、交通枢纽等互联互通,形成系统性的 (行及车行设施,并且在机动车的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阻

挡视线的物体,保证广场的交通功能和性能要求。 城市广场包括了各种功能的广场,其中与道路密切相关的是 交通广场,其主要功能为集散各种交通方式的公共空间,为周边 用地的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的出行提供服务,需要形成 相互协调的交通系统,才能实现城市交通广场的基本功能。城市 广场与相交道路和周边用地的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关系复 杂,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本条强调了广场出入口选址布置的 基本要求,以提供保证城市交通广场安全的基本功能与性能 9.2.2我国各类城市停车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停车难

怕王河 的本刃能。城巾 广场与相交道路和周边用地的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关系复 杂,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本条强调了广场出人口选址布置的 基本要求,以提供保证城市交通广场安全的基本功能与性能, 9.2.2我国各类城市停车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停车难, 充分挖掘既有道路资源,规定部分条件许可的路段和区域可设置 路侧停车位。

塞本安求,以提供保证项 勿文主力一 王北 9.2.2我国各类城市停车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停车难, 充分挖掘既有道路资源,规定部分条件许可的路段和区域可设置 路侧停车位。 城市道路系统在路段、时空、区域交通运行状态存在较大的 不均匀性,为充分利用发掘道路现有资源,在不影响道路系统服 务水平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道路设置路侧停车位,对缓解城市 停车难,改善路侧停车秩序、避免路边乱停车、提高交通管理水 平意义重大。本条是设置路侧停车位的依据。

.2.2我国各类城市停车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停车难 充分挖掘既有道路资源,规定部分条件许可的路段和区域可设 路侧停车位。

9.2.2我国各类城市停车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停

不均匀性,为充分利用发掘道路现有资源,在不影响道路系统服 务水平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道路设置路侧停车位,对缓解城市 停车难,改善路侧停车秩序、避免路边乱停车、提高交通管理水 平意义重大。本条是设置路侧停车位的依据

9.2.3规定了方便接驳换乘,规范自行车停车秩序,保

绿色交通体系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先进 理念应得到贯彻。自行车系统作为绿色交通体系的一环,涉及自 行车专有骑行通道和停车区,为方便换乘、规范自行车停车秩 字,保证交通畅通,特规定了在交通枢纽和地铁、公交站点、大 型公共服务设施应设置自行车停车区。并对自行车停车区的规模 进行了界定。

9.3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

9.3.1交通监控、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等的设置与交通量发展 及路网发展状况有关。当交通量较小时,交通监控设施的需求较 少,可以缓建。考虑到交通监控设施中相关的基础工程、管道敷 设等在道路主体工程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后再实施会影响道路正

常运行,同时,对已建工程开挖也会造成浪费。所以,当计划设 置交通监控管理等设施时,相关的基础工程一般应同主体工程施 工时一并预留或预理

9.3.2城市道路(包括公共停车场及城市厂场)根据不同的道

路性质和规划要求,不同的沿线环境和交通特征进行的总体设计 和交通组织设计方案是道路交通设施设计的依据,城市道路交通 安全和管理设施设计应对此予以落实并保证交通安全和通畅。本 文规定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设计与道路总体设计和交 通组织设计的关系,以确保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设计符合总体设 计和交通组织设计的要求,满足功能性和安全有序的要求。山区 道路由于地形限制可能采用路线的极限指标,应根据实际情况采 取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4条规定,临 近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路段应设置人行过街设施及交 通安全设施,确保老人、学生、儿童等聚集区域的交通安全。 9.3.3交通法规是交通参与者必须遵循的交通法律规定,一切

9.3.3交通法规是交通参与者必须遵循的交通法律规定,一切

交通路权概念不仅应用在交通事故处理中,更重要的是应用 在事先的交通控制措施中,设置简明、正确的交通标志和标线指 示交通路权、通行规则及路径等信息,消除或减少交通冲突,预 防交通事故,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计 的基本要求。

9.3.4为保证道路交通安全,规定了标志、安全设施的设

求:(1)交通标志等的设置不能侵入道路建筑限界,防止人、车 逆撞相关设施而发生交通事故;(2)交通安全设施自身的功能不 应受影响,因此规定交通标志版面信息不得被桥墩、柱、树木等 其他物体遮挡,如果有物体对交通标志遮挡,轻者会引起道路上 车辆车速降低,交通秩序和交通流乱,重者会造成交通冲突 甚至交通事故:(3)道路沿线布置的交通防护设施(如防撞墙

声屏障等),也要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信屏障等),也要满足停车视距自

9.3.5交通标志和标线所载信息的可靠识别是交通有序

条件,因此提出交通标志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对交通 线材料提出此性能要求,是为了保证在实现交通标线功能作用 前提下,还应具备安全、耐久、环保和方便施工的性能。

9.3.7如果路侧有足够安全净距,提供足够宽的无阻碍

恢复区,驶出路外的车辆完全可以靠自己恢复正常行驶,不会酿 成严重事故。当路侧没有足够安全净距时,失控车辆碰撞护栏所 造成的损伤程度要小于越出路外的损伤程度,因此必须设置防撞 护栏。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车辆冲撞路侧(右侧) 和中央分隔带(或左边路侧)的事故比例大致相当;而且车辆一 旦越过中央分隔带闯人对向车道,很容易发生和对向车辆相撞的 重大交通事故,因此,中央分隔带设置防撞护栏是非常必要的 桥梁及临水临空段相对于路基段而言,车辆越出桥外的事故往往 要严重很多,因此,为了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桥梁及临水临空 路段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9.3.8由于快速路车辆快速行驶的性质以及道路隧道视线条

的限制,决定了快速路中央及路侧、快速路及道路隧道分流的端 部都是交通安全防护设计考虑的重要部位。

值、人行道外侧地面的类型是硬质铺面还是土质地面、人行道边 是直立坡面还是较缓的坡面等,使得行人跌落受损伤的结果很不 相同。设计中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9.3.10上跨的桥梁人行道外侧防落物设施设置的自的,是为了 防止桥梁上的行人不经意间撒落硬物、桥上杂物被风吹到桥下、 桥上车辆装载的物品撒落到桥下,造成快速行驶的车辆以较高的 相对速度与硬物相撞,或散落的物品造成车辆非正常行驶,造成 交通事故和对公民人身和财产的伤害。防落物设施包括防落物 网、玻璃或金属格栅防护板以及设置桥梁地等工程措施,应结 合防护设施的重要性及城市景观要求设置。 9.3.11对于距离道路行驶限界较近的桥梁墩柱、主梁、隧道洞 口人口处两侧和顶部、交通标志支撑结构等限界结构,有被超越 车行道行驶界限的车辆撞击的安全隐患,为保护行驶车辆、行人 以及限界结构的安全,有必要设置限界结构防撞设施。 9.3.12城市道路交通事敌统计资料表明:车辆冲撞路侧(右 侧)和中央分隔带(或左边路侧)的事故比例大致相当;车速越 快,事故损失一般也越大。防撞护栏作为重要的道路交通安全设 施,应该进行正确、合理的设计,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起到积极 的作用,实现防撞护栏的功能和目标。决定设置路侧护栏的关键 因素是车辆越出路外的事故严重程度。防撞护栏等级的选择不仅 应考虑车辆越出路外的危险程度,也应该考虑车辆碰撞护栏的碰 撞能量大小。在车辆构成相类似的情况下,车速越高,碰撞能量 一般也越大。由此,根据需设置护栏路段的设计速度和道路等 级,以及越过护栏的危险程度,确定护栏防撞等级的选取办法。 相对于路基段而言,车辆越出桥外的事故往往要严重很多,因 此,为了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对于桥梁路段防撞护栏的设置要 求要高于一般路基段。当车辆在邻近或跨越干线铁路、水库、油 库、电站等特殊路段上发生碰撞护栏事故时,因车辆一旦越过护 栏,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二次事故,因此必须最大程度地保证上述 段的安全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防护栏进行特殊设计

值、人行道外侧地面的类型是硬质铺面还是土质地面、人 是直立坡面还是较缓的坡面等,使得行人跌落受损伤的结果 相同。设计中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9.3.10上跨的桥梁人行道外侧防落物设施设置的目的裙楼外架施工方案,是

口人口处两侧和顶部、交通标志支撑结构等限界结构,有被超 行道行驶界限的车辆撞击的安全隐惠,为保护行驶车辆、行 人及限界结构的安全,有必要设置限界结构防撞设施

9.3.12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车辆冲撞路亻

侧)和中央分隔带(或左边路侧)的事故比例大致相当;车速越 快,事故损失一般也越大。防撞护栏作为重要的道路交通安全设 施,应该进行正确、合理的设计,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起到积极 的作用,实现防撞护栏的功能和目标。决定设置路侧护栏的关键 因素是车辆越出路外的事故严重程度。防撞护栏等级的选择不仅 应考虑车辆越出路外的危险程度,也应该考虑车辆碰撞护栏的碰 撞能量大小。在车辆构成相类似的情况下,车速越高,碰撞能量 一般也越大。由此,根据需设置护栏路段的设计速度和道路等 级,以及越过护栏的危险程度,确定护栏防撞等级的选取办法。 相对于路基段而言,车辆越出桥外的事故往往要严重很多,因 此,为了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对于桥梁路段防撞护栏的设置要 求要高于一般路基段。当车辆在邻近或跨越干线铁路、水库、油 库、电站等特殊路段上发生碰撞护栏事故时,因车辆一旦越过护 栏,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二次事故,因此必须最大程度地保证上述 路段的安全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防撞护栏进行特殊设计。

9.3.13当道路等级高、车流量大、交通流复杂情况下采用无信 号灯通行不能保证交通安全或显著影响交通效率时,采用信号灯 控制是必要的。交通信号灯应能被所有的道路使用者,包括机动 车、非机动车、行人等清晰、准确地识别。对于行人信号灯,尤 其要确保儿童、老人、残障人士能清晰、准确地识别和方便地使 用。应防止车辆、行道树、交通标志等对信号灯的遮挡,必要时 应在不同位置设置多组信号灯,确保交通秩序和安全 9.3.14为保证中、长、特长隧道、特大桥梁和城市快速路的运 行效率和交通安全,规定了设置交通监控系统的要求。 9.3.15规定了设置交通监控系统的交通设施种类和应配置的内 容,及应达到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通常情况下,城市道路的等级 规模是根据交通需求确定的,因此道路等级与交通量成正比,交 通监控系统配置等级应与之相适应。同时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建设 应具备与相邻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及城市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 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功能。鼓励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采用5G、 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 化和智能化水平

DB62/T 3132-2017标准下载统一书号:151123618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