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65-2022 河南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DBJ41T 265-2022 河南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41T 265-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44843
下载资源

DBJ41T 265-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1T 265-2022 河南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编制人员杨武 蔡黎明 赵喆 原瑞增 徐公印 郑丹枫 邱晓芳 刘晨 蔺宏源 *其庆 *亚乐 黄建设 张宪明 李明献 温永强 贺浩 *华强 范运泽 万宁 李文辉 刘忠 申秀乾 邱慧萍 *露露 姜辉 *真真 *得戌 孔维祎 赵冬花 段江生 梁斌 * 李蕊 马 宣 樊庆伟 韩白华 段飞 审查人员 唐丽 曾繁娜 陈先志 葛 伟 *纪军 ** 方艳

7 结构. 20 7.1一般规定. .. 20 7.2主体结构.. ..20 7.3地基基础. .21 7.4工业化建筑结构 .21 7.5建筑结构材料. ... 22 8给水排水.. ...24 8.1一般规定. ..24 8.2给水排水系统 .. 24 8.3非传统水源利用 ...25 8.4节水设备及器具 ...26 9暖通空调. ...27 9.1一般规定.. .27 9.2冷源与热源 .28 9.3输配系统. ..29 9.4末端系统 ..30 9.5监测、控制与计量. ..30 10建筑电气. ..31 10.1一般规定. ..31 10.2供配电系统 ..31 10.3建筑照明. .31 10.4电气设备. ..32 10.5计量与智能化 33

1.0.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 观”的建筑方针,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指导和规范我省绿色 建筑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 1.0.3在建筑全寿命期内,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满足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 居等要求,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1.0.4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 我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 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消防安装工程专项施工方案,53页word版.docx2.0.2建筑碳排放buildingcarbonemission

建筑物在与其有关的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阶 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在交付前,居住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 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 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 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 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cenbuildingmaterial

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reusable materia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 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recyclablematerial

2.0.8建筑全寿命期

2.0.8建筑全寿命期buildinglifecycle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 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 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2.0.8建筑全寿命期

儿1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 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 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3.0.1绿色建筑应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我省各 地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设计。 3.0.2鼓励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绿色建 筑设计创新。 3.0.3 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采用各专业协同设计的组织形 式。 3.0.41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并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 统。 3.0.5 绿色建筑设计应优先选用绿色建材。 3.0.6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 排放强度。 3.0.7绿色建筑设计应优先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4.1.1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绿色建筑等级,进行绿色建 筑设计策划。 4.1.2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应从方案阶段开始,并贯穿设计各阶 段。 4.1.3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宜兼顾施工和运营管理

4.2.1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包括下列内容: 1 前期调研; 2实施策略; 3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4.2.2前期调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周边道路交通及 市政基础设施等: 2项目的各种能源、水资源、材料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人 文社会环境资源等: 3项目所在地绿色建筑政策等。 4.2.33 实施策略包括下列内容: 1 选用被动式、一体化等绿色建筑技术: 2 选用高效能、低排放等绿色建筑材料: 3 协调、平衡各专业分工,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要求。 4.2.4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下列内容: 技术可行性分析: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分析; 风险评估分析。

5.1.1场地规划应符合我省各地国空间规划的规定,且应满足 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控制要求, 5.1.2综合分析场地条件,合理控制升发强度,提高场地空间的 利用效率。 5.1.3合理布局建筑及景观,充分保护或修复场地生态环境,提 高室外环境质量。

5.2.1结合我省各地气候环境、地域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场

地,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 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 2优先选用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和含 氢土壤危害的场地: 3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选用不存在安全隐患,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废弃场地。 5.2.2场地内各种功能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应联系便捷,并符合 下列规定: 1场地出入口距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应便捷,并符合下列规 定: 1)到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广场的步行距离不宜

大于300m,到达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500m; 2)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500m,到达轨 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800m; 3)人行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应天于 500m; 4)公共建筑和宿舍建筑场地距周边社会公共停车场(库) 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 2住宅建筑场地出入口距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应便捷,并符合 下列规定: 1)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300m; 2)到达小学、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 距离不宜大于500m; 3)到达中学、医院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1000m; 4)到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800m。 3公共建筑和宿舍建筑的绿地、公共活动空间不宜封闭,步 行公共通道宜向社会开放,

1合理设置地上多层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机械式停车设 施; 2公共建筑的停车场所宜满足向社会开放的条件,且电动机 动车充电桩的车位数占总车位数的比例不宜低于10%: 3电动机动车停车位应具备充电设施或安装充电设施的条 件; 4优先选择在地面方便出入的位置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并 设遮阳避雨措施。

放,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

5.2.9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并采取下列措施保护可 修复场地生态环境: 1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植被等,保持场地内 外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2回收利用净地表层土: 3采用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等。

5.2.10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且无毒害易维护的植物,种 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应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5.2.11绿地率宜达到规划指标的105%,住宅绿化用地优先设 置集中绿地。

毛绿代用地优无设 置集中绿地。 5.2.12绿容率不宜低于3.0,合理搭配复层绿化中的乔木、灌 木和草坪,乔木不少于3株/100m²。

5.2.12绿容率不宜低于3.0,合理搭配复层绿化中的乔木、灌 木和草坪,乔木不少于3株/100m²。

5.2.13场地及建筑应设置下列便于识别和使用的标识:

5.3.1对室外风环境、热岛强度、环境噪声、日照、室外幕墙光 亏染等进行模拟分析,优化场地规划布局,改善室外物理环境 并应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并应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5.3.2采用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的自然通风设计,利用自 然气流,改善室外风环境,并符合下列规定: 1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 高1.5m处风速宜小于5m/s,户外休息区、儿童娱乐区风速宜 小于2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 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宜大于5Pa; 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 不宜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宜有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 的风压差大于0.5Pa;

3宜避开冬李不利风向,选用防风墙(板)、防风林带、微地 形等挡风措施阻隔冬季冷风。 5.3.3采取有利于降低热岛强度的设计,改善室外热环境,并符 合下列规定: 1在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 场地,设置乔木、花架等措施提高遮阴面积比例,住宅建筑不宜 低于30%,公共建筑和宿舍建筑不宜低于10%; 2在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 数不宜小于0.4或设有遮阴面积较大的行道树的路段长度宜超过 70%; 3屋顶绿化面积、太阳能板水平投影面积和不小于0.4太阳 辐射反射系数的屋面面积合计宜达到75%。 5.3.4采用合理选址和设置植物防护等方式,改善室外声环境 使环境噪声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中3 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

5.3.5合理设计建筑外表面,避免光和光污染,利用自然光降

6.1.1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群体空间和周围环境的融合与 办调、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发展。 6.1.2绿色建筑设计应优化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布局,充分利用 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采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 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荷,提高室内舒适度。 6.1.3建筑朝向根据当地地理与气候条件,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 南北向。 6.1.4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 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且应符合国家和 我省有关节能设计的要求。 6.1.5绿色建筑设计宜采用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体系。 6.1.6建筑造型设计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要素简约,构造合理, 6.1.7绿色建筑设计应满足无障碍要求,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无障碍设计规 范》GB50763等标准的规定

6.1.4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 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且应符合国家和 我省有关节能设计的要求。

6.1.5绿色建筑设计宜采用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体系。

6.2.1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使用功能、使用人数和使用 方式的变化,提升建筑的适变性,并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空间宜灵活可变,采用大开间或灵活隔墙(隔断)等 更于拆改和再利用的空间分隔方式,并考虑转换的便利性及转换 后的舒适性; 2设置公共管井,集中布置设备主管线。给排水、强弱电、 供暖通风等竖并及分户计量控制箱的位置不宜影响建筑功能或空

6.2.2绿色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 间,避免设置不必要的高大空间,充分利用坡屋顶等不易使用的 空间。 6.2.3公共建筑和宿舍建筑中宜设有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服务功 能和公共活动空间。 6.2.4利用公共空间设置室内健身区,面积不宜小于60m2且不 宜小于地上建筑面积的0.3%。 6.2.5楼梯间靠近建筑主要出入口,且距离主入口不宜大于 15m;楼梯间宜靠外墙设置,便于获得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和 良好的视野。

6.3.1应根据绿色建筑星级等级,合理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 性能指标。

6.3.2外墙保温设计宜采取下列措放

综合考虑,优先采用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度, 6.3.9应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时,围护结构应进行消除或削弱热桥的专项设计和气密性专项设 计。

6.4.1合理优化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声环境和隔声性能,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的要求[天津]工业厂房冬期室内装修施工方案,并 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不宜大于现行国家 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 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2外墙、门窗、楼板、隔墙等主要建筑构件和相邻房间之 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不宜小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 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 值; 3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不宜大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 值的平均值。

6.4.2根据声环境的不同要求,对主要功能房间进行区域划分, 优化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 声对室内的影响。

6.4.3毗邻城市交通于线的建筑,应加强外窗、外门的隔声性能

1制冷机房、水泵房等有噪声源的设备用房宜设置在地下, 并采取有效的隔振、隔声措施: 2有噪声的管道与有安静要求的房间紧邻时,应采取降噪措 施; 3电梯井道和机房不宜与有安静要求的房间贴邻布置,否则 应米取隔振、隔声措施。 6.4.5管线穿过有隔声要求的墙体或楼板时,孔洞周边应采取密 封隔声措施

6.5.1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光,并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室内主要功能房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其采 光照度值不低于3001x的小时数平均不宜少于8h/d; 2公共建筑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不宜小 于60%: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一层 面积的比例宜大于10%: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 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宜少于4h/d。 6.5.2增加采光系数、提高采光面积比,宜采取下列改善室内采 光效果的措施: 1采用中庭、下沉庭院、采光天窗等; 2设置导光、反光等装置将自然光引入室内

5.5.3主要功能房间应合理的控制光DBJ/T15-186-2020 高强混凝土强度回弹法检测技术规程,并采取下列措施减小窗 的不舒适眩光: 1 作业区应减少或避免直射阳光; 2工作人员的视觉背景不宜为窗口; 3 选用乳白玻璃、玻璃砖等透光材料代替普通玻璃: 4 采用窗帘、白叶等室内外遮挡设施: 窗周围的内墙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