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501/T 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pdf

DB6501/T 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815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501/T 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pdf

ICS 13.020 CCSP41

DB6501/T040—2022

半岛美居2#住宅楼外墙外保温施工方案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

nical guideline ofbioretention system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inUrumqi

乌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 6501/T 040—2022

司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符号: 基本规定..... 5.1纵向结构和附属设施 5.2生物滞留设施的分类 5.3生物滞留设施的选型 5.4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施规模. 设施设计.. 7.1进水口 7.2预处理 7.3蓄水层 7.4覆盖层.. 7.5种植土层. 7.6过渡层.. 10 7.7排水层.. 10 7.8排水管 10 7.9防渗层和隔离层 11 7.10溢流井 12 7.11植物选型.. 13 寸 (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纵向结构的主要功能. 14 录 B (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典型结构图. 15 录 C (规范性)降雨量 16 录 D (规范性)暴雨强度公式. 17 录 E (资料性)名 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18 录 F (资料性)初期雨水径流水质参考值 19 考 文 献 20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4符号 5基本规定..... 5.1纵向结构和附属设施 5.2生物滞留设施的分类 5.3生物滞留设施的选型 5.4设计的基本要求 6设施规模 设施设计.. 7.1进水口 7.2预处理 7.3蓄水层 7.4覆盖层. 7.5种植土层. 7.6过渡层.. 10 7.7排水层. 10 7.8排水管 1 7.9防渗层和隔离层 7.10溢流井 ? 7.11植物选型.. 附录A(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纵向结构的主要功能. 附录 2 (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典型结构图. 5 2 C (规范性)降雨量 16 附 录 D (规范性)暴雨强度公式. ? 时 录 E (资料性) 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2 附 录 F (资料性)初期雨水径流水质参考值 ? 文 献 20

DB 6501/T 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

本文件规定了乌鲁木齐市生物滞留设施的基本规定、设施规模、设施设计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划内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

高位花坛highplantel

DB 6501/T 040—2022

1.1生物滞留设施的纵向结构可包含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排水层、防渗层和 其中蓄水层又可分为雨水蓄水层和雪融水蓄水层。生物滞留设施各纵向结构的功能见附录A, 构图见附录B。 1.2生物滞留设施的附属设施包括进水口、预处理、排水管和溢流井。

2.1按布置形式可分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2.2按入渗程度可分为防渗型、部分入渗型和全入渗型:

5.2.1按布置形式可分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a 防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排水层、防渗层; b) 1 部分入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排水层,宜设置隔离 层; C) 全入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

5.3生物滞留设施的选型

表1不同布置形式的生物滞留设施的适用性

表2不同入渗程度的生物滞留设施的适用性

5.4.1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削减高频次中小降雨和融雪 水带来的径流污染与合流制溢流,涵养城市地下水资源,维系城市生态本底的水文特征。 5.4.2生物滞留设施的建设与运行不得对地质安全、地下水水质、建(构)筑物安全、公众健康和环 境卫生等造成危害。 5.4.3生物滞留设施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应在竖向、平面 和蓄排能力上相互衔接,保证各类设施充分发挥效能,应满足GB55027和GB50014的规定。 5.4.4生物滞留设施的布置应与汇水面径流组织设计相结合,合理分析和设计地面高程,有效布置截 流和转输设施,明确汇水面径流收集、处置和排放的路径,确保生物滞留设施汇水范围内的径流能进入 设施。

DB 6501/T 040—2022

5.4.6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沉淀池对雨水和融雪水径流进行预处理;应采取弃流等措施防止 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注:预处理的作用是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同时兼具减缓流速的作用。 5.4.7生物滞留设施的雨水排空时间不应大于48h,对环境品质和安全要求较高的地区,宜取24h。 5.4.8生物滞留设施所处场地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内土壤种类、渗透系数、孔隙 率、蓄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等,并应收集地下建(构)筑物与管网位置、埋深,及雨水口、雨水检查 井井底高程等资料。 5.4.9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底部以下原有土层的土壤渗透系数应通过试坑渗透试验进行实地勘测。每个 生物滞留设施建设范围内宜至少布设1个勘测点,试坑应开挖至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底部,试验方法应符 合GB/T50123的规定,并应取各勘测点实测值中的最小值作为设计依据。 5.4.10城市道路边的生物滞留设施的纵向坡度应与道路坡度方向一致。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 挡水堰或台坎。 5.411、生物滞留建设应和极采用经济实用、绿免低碳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芝和新工法

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应按照公式(1)计算:

V一一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3); H一生物滞留设施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应满足GB/T 51345的规定。乌鲁木齐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可参考附录C。 A一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面积,包括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一—生物滞留设施汇水面积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可根据附录E规定的雨量径流系数,按照汇水 面种类的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按水面计。 6.2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不应小于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 6.3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应包含雨水蓄水层容积、介质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

Abio—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应为蓄水层除边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f—植株横截面面积占蓄水层面积的百分比,可取0.1~0.2。 6.3.2介质层滞蓄容积应为介质层的孔隙容积,并应按照公式(3)计算:

media = Ahiohmedia

hmedia 一介质层总平均厚度,应按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的厚度之和计算,单位为 米(m); 一一介质层的平均孔隙率,对土壤可取0.05,未过筛炉渣可取0.15。 6.3.3降雨期间生物滞留设施的下渗量应按照公式(4)计算:

...........

式中: Vinfiltraion一—降雨期间生物滞留设施的下渗量,单位为立方米(m3); K一土壤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秒(m/s),防渗型和部分入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可取介 均渗透率,全入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宜取介质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和设施结构底部以下原有土层渗 较小者; te一一场降雨时长,单位为分钟(min),可取120min。 6.3.4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应按照公式(5)计算:

Abio? 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应为蓄水层除边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2) 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面积,包括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²); 汇流比,指汇水面积与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之比。

a 雨水和雪融水径流水质应以实测资料为准。 b) 无初期雨水实测资料时DB51/T 2450-2018 聚烯烃复合耐磨管道通用技术规范.pdf,可采用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数据。 C) 无初期雨水实测资料且无其它可参考资料时,可根据下垫面类型,参考附录F确定

7.1.1进水口可采用集中进水和漫流进水两种方式,集中进水可采用路缘石开口、雨落管、盖篦沟等 形式。 7.1.2进水口与汇水面径流组织路径应在平面和竖向上有效衔接。 7.1.3采用集中进水方式的生物滞留设施,应在进水口内侧铺设一层砾石,研石层宽度应大于进水口 宽度。 注:砾石层起到降低流速并分散水流,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 7.1.4在地表径流污染特别严重的区域,进水口处应设置初雨弃流设施。 7.1.5进水口缓冲带应种植根系发达、耐冲刷能力强的本地植物。 7.1.6进水口进水流量应按照公式(10)计算:

L = 4 Q0.42: 0.3 in

DB 6501/T 040—2022

式中: 路缘石开口总长度暗龙骨吊顶(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施工技术质量交底,单位为米(m); ? 进水口设计进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D1 路缘石开口处水深,可取0.05m~0.1m; C) 1 根据上式求得路缘石开口总长度后,可按比例均匀分配,单个路缘石开口长度不宜小于30cm, 路缘石开口的间距不应大于50m; d) 2 路缘石开口长度还可按开口率(豁口长度占生物滞留带长度的比例)计算,路缘石开口率宜 取1%~5%; e) 对于纵坡坡度大于4%的道路,以及其他需要提高生物滞留设施进水能力的区域,开口率应适 当提高; I)) 1 路缘石豁口底应低于路面30mm~50mm,豁口高度不应小于100mm; g) 1 路缘石的开口形式可以为垂直开口或者45°倒角; h) 2 路缘石开口的底部应该朝向生物滞留设施,确保雨水能够顺流进入生物滞留设施。

7.2.1建筑雨水管、植草沟进水口处应设置消能池等消能设施,其他集中进水口处应设置沉泥池或沉 泥槽等沉淀设施,沉泥池或沉泥槽的消能效果不足时,应在沉泥池或沉泥槽的外围铺设防冲蚀碎石或卵 石。 7.2.2漫流进水口应根据汇水面径流污染情况和进水冲刷情况设置植被缓冲带、碎石槽、沉泥池或沉 泥槽等预处理设施。 7.2.3沉泥池或沉泥槽的深度不宜小于100mm,底部应为便于清淤的硬质结构,侧壁应间隔设置孔或 缝,也可采用散置碎石结构。 7.2.4应适当增大沉泥池和沉泥槽入口的面积作为堆雪容积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