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4月).pdf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4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1013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4月).pdf

2.0.3健康建筑healthybuilding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 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大幅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 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其 供暖、空调与照明能耗应较2015年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50%以上。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 冷需求,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系统运 行,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物GB/T 6150.13-2022 钨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3部分:砷含量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和DDTC-Ag分光光度法.pdf,其供暖、空调与照明能耗应 较2015年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60~75%以上。

能耗建筑zeroenergy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 冷需求,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建筑物本体及周边的可再 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全年供能大于等于建筑物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

2.0.7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ratioofrenewableenergy

空调、通风、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等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其能量需 求量的比例,

2.0.8被动措施passivetechniques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 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 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

遮阳、蓄能、雨水入渗等措施

建筑工程及其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在全生命期内提供共享的 信息资源,并为各种决策提供基础信息。

2.0.1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 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

2.0.11绿色施工green construction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 度的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 节地和保护环境)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3.1.8【智慧管理】应建立全部驿站级、单个驿站级和专业应用级的三级信息 理平台,实现智慧管理

3.2.1【全寿命期策划】驿站在建设前应进行全寿命期、各专业协调配合的全过程 策划。

3.2.2【全过程策划】全过程策划应明确驿站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 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策划书。策划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前期调研; 2项目定位与经济技术分析; 3设计方案:

3.2.2(全过程策划全过程策划应明确驿站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 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策划书。策划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前期调研; 2项目定位与经济技术分析; 3设计方案:

4施工方案; 5 运营方案。

3.2.3【前期调研】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

1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 地周边建筑环境与风貌、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区域人文历史等; 2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 3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 间、公众意见与建议等。

3.2.4【项目定位与经济技术分析】项目定位与经济技术分析应包括下

.5【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确定应符合下

1保证场地安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文化遗产; 2结合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设计; 3突出海南气候、地域、文化特色; 4采用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设计策略: 5选用适宜、集成、健康、高效、智能的技术及设备产品: 6综合考虑建造、实施、运营以及未来提升的可能性; 7选用与海南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建筑材料,

3.2.6【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确定应符合

1考虑施工现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 2确保项目施工的安全,实现优质、经济、合理、高效; 3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 4选用先进的产品、技术、设备、施工工艺和方法; 5注重改善作业条件、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资源; 6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智慧建造。

4.1.1【场地选址】驿站选址应符合省、市、县总体规划: 1避让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2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 础设施; 3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土壤的危害。 4.1.2【区域统筹】驿站建设应与周边风景区统筹发展,合理定位,以驿站建设促 进周边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综合提升驿站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景观品质与游 憩质量。 4.1.3【场地布局】场地布局应围绕其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展开,驿站内部的规划 建筑、景观、活动、服务应与主题定位、形象定位相一致,并应优化交通流线 合理设置场地并考虑动静分区、开放与私密空间分区。 4.1.4【可再生能源设施安置】场地规划应开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评估,合理设 置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安装位置或场地。 4.1.5【功能业态】驿站应设置基本配套功能及附加配套功能: 1基本配套功能应包括游客到访中心、加油站、停车场(充电桩)、旅游公 厕、餐饮、小商品/旅游纪念品商店、旅游医疗点、警务服务点、景观休闲设施 等,并满足场地内基本配套功能的全面覆盖; 2附加配套功能应结合驿站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叠加美食类、主题公园类 文化类和住宿类等四类,业态内容要与用地规模要求相匹配。

4.1.1【场地选址】驿站选址应符合省、市、县总体规划: 1避让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2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 础设施; 3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土壤的危害。 4.1.2【区域统筹】驿站建设应与周边风景区统筹发展,合理定位,以驿站建设促 进周边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综合提升驿站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景观品质与游 憩质量。

4.1.3【场地布局】场地布局应围绕其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展开,驿站内部的规划、 建筑、景观、活动、服务应与主题定位、形象定位相一致,并应优化交通流线, 合理设置场地并考虑动静分区、开放与私密空间分区。 4.1.4【可再生能源设施安置】场地规划应开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评估,合理设 主信黑成场

4.1.3【场地布局】场地布局应围绕其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展开,驿站内 建筑、景观、活动、服务应与主题定位、形象定位相一致,并应优化 合理设置场地并考虑动静分区、开放与私密空间分区

4.1.5【功能业态】驿站应设置基本配套功能及附加配套功能:

1基本配套功能应包括游客到访中心、加油站、停车场(充电桩)、旅游公 厕、餐饮、小商品/旅游纪念品商店、旅游医疗点、警务服务点、景观休闲设施 等,并满足场地内基本配套功能的全面覆盖: 2附加配套功能应结合驿站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叠加美食类、主题公园类, 文化类和住宿类等四类,业态内容要与用地规模要求相匹配。

生态平衡。 1.2.2【既有资源利用】驿站建设应合理利用场地内原生植被、表层土及具有保留 价值的既有建筑等既有资源,

4.2.2【既有资源利用】驿站建设应合理利用场地内原生植被、表层土及具有保留 价值的既有建筑等既有资源,

4.2.3低影响开发场地设计应采用低影响开发的建设方式,遵循生态优先原则, 本现“海绵城市”理念,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驿站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低于70%,且不应低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对建筑场地的要求:

4.3场地环境与人性化

4.3.1【光环境】场地内光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1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不应大于0.2,选用其他反射率高的墙面材料时 应避免对周围建筑物带来光污染; 2室外照明不应对建筑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 入空中;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 范》JGJ/T163的规定; 3建筑布局不应影响周围建筑的采光和日照要求。

4.3.2【风环境】场地风环境应有利于自然通风、防风和人员室外活动,

2【风环境】场地风环境应有利于自然通风、防风和人员室外活动,并根据室 几环境状况和需求对各类室外活动场地布局进行性能优化设计,通过合理设置

区域或用地内的微风通道等措施改善风环境。 4.3.3【热环境】场地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降低热岛强度。道路、地 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地面应采用绿化遮荫措施;慢行道路应全部考虑遮荫设计: 其遮荫率不应低于80%。 4.3.4【声环境】场地应进行合理布局和噪声控制,住宿功能区域环境噪声宜低于 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中的I类限值。 4.3.5【声景设计】场地宜结合驿站场景及景观进行相匹配的声景设计。 4.3.6【无障碍设计】场地内建筑与公共场地连接处,以及公共场地、开放绿地 道路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43.7标识系统场地内应设置完善清晰的警示、引导、功能识别等标识系统

4.4.1【道路交通设计】场地内道路交通设施应进行合理设置,驿站内部道路与外 部环岛旅游公路的接驳应顺畅便捷、导引清晰。 4.4.2【交通集散广场】应根据客流量与主要建筑位置确定交通集散广场的规模及 位置。 4.4.3【公共交通】驿站应设有旅游观光车、公交等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并应与步 行、自行车交通便捷联系。 4.4.4【机动车停车】机动车停车场应选择交通便捷、快速疏散的场地,并满足以 下设计要求: 1不同车辆类型的停车场区域之间应相互联系; 2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桩占总车位的比例不应低于35%。 4.4.5【自行车停车】场地应合理设计自行车租赁点和自行车停车区。 4.4.6【新能源服务设施】场地宜结合新能源系统,统筹协调驿站多种能源类型 设置包括利用太阳能在内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制氢加氢站等服务设施

4.5.1【地下管线设施】场地内的供水、排水、供电、通信、供气等地下管线铺设 应遵循就近原则,妥善处理管线交叉重叠与新旧管线接驳。

5.1 文化特征与建筑风貌

5.1.1【建筑风格】驿站设计应遵循其地域特点,在下列特定区域还应遵循以下原 则: 1传统特色区域周边的驿站,建筑立面、建筑色彩、建筑建材及装饰应体现 地区及民族特色; 2近代特色区域周边的驿站,建筑设计应呼应海南近代建筑的形式; 3红色历史区域周边的驿站,建筑设计应体现红色旅游的特点,继承革命历 中与精神

5.1.2【热带滨海氛围】海岸线附近的驿站应充分结合所处地域特点,体现热带滨 海围: 1驿站宜结合观海主题进行设计,宜设立观景平台; 2驿站宜充分结合观海立面进行设计; 3位于沙滩附近的驿站可结合岸线进行开放设置,宜根据沙滩地形进行亲水 设计,合理设置廊桥等。 5.1.3【建筑色彩】建筑立面的材质及色彩应呼应驿站主题,并根据与周边环境的 协调性及驿站建筑的整体性确定颜色配置。 5.1.4【第五立面】屋顶宜结合当地传统建筑风貌进行设计。 5.1.5【屋顶绿化】海南西部受台风和降雨影响较小地区的平屋顶驿站建筑宜设置 屋顶绿化,其他地区可在避风处相对低矮的平屋顶上设置屋顶绿化。 5.1.6【夜景照明】驿站中重要建筑及构筑物应结合地域特色及整体效果设置夜景 照明。

5. 2 建筑布局与人性化

5.2.1【平面布局】驿站建筑的平面布置应根据海南气候特点、驿站使用性质、功 能、工艺要求,合理布局。 5.2.2【被动设计】驿站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 然通风,并结合围护结构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5.2.3【热带建筑特征】驿站建筑应充分考虑沿海地区气候特征,宜采用柱廊、干 栏式、檐口出挑等体现热带风情的建筑形式。

5.2.4【通风散热】驿站建筑应充分考虑建筑的通风散热,宜采用首层架空、通风 庭院、开散外廊、镂空门窗、屋顶绿化等形式。 5.2.5【自然通风】驿站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过渡季工况下建筑的主要 功能区域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5.2.6【无障碍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的驿站建筑应设置电梯,且至少应设置1 部无障碍电梯。 5.2.7【无障碍连接】驿站建筑中存在地面高差变化的区域应设置无障碍连接。 5.2.8【防碰防摔】建筑公共活动区、供老年人和儿童使用的空间和设施应无尖锐 突出物,墙、柱、建筑家具等阳角处应有避免磕碰的保护措施,并应合理设置可 供安全撑扶的设施。 5.2.9【无障碍卫生间】驿站建筑公共区域应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并设置多功能台, 儿童专用小便器、大便器、洗手台等空间和设施。 5.2.10【无障碍设施】驿站应合理设置盲文标志牌、生活行为依赖扶手、轮椅停 放空间等符合老人、残疾人体能心态特征的设施。 5.2.11【母婴人性化服务】驿站应设置母婴服务设施,宜合理设置母婴间。 5.2.12【标识系统】驿站建筑中的安全防护标识和引导标识系统应便于识别,并 考虑夜间照明

5.2.4【通风散热】驿站建筑应充分考虑建筑的通风散热,宜采用首层架空、通风 庭院、开敲外廊、镂空门窗、屋顶绿化等形式。 5.2.5【自然通风】驿站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过渡季工况下建筑的主要 功能区域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5.2.6【无障碍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的驿站建筑应设置电梯,且至少应设置 部无障碍电梯

5.3.1【绿化立面处理】对于采用垂直绿化的驿站建筑及构筑物,应选用抗风、耐 盐碱的植物

5.3.2【空调隐蔽】驿站建筑的空调机位应结合建筑立面统一隐蔽处理。空调机位 宜设置在建筑阴影处;遮挡百叶板或穿孔板的有效通风面积宜大于遮挡百叶板或 穿孔板总面积的60%。 5.3.3【建筑光伏】设置在建筑立面的光伏系统,应与建筑立面设计结合,并考虑 整体美观性、适用性及协调性。 5.3.4【遮阳设置】驿站建筑各朝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均应采取遮阳措施,并 优先选用外遮阳方式

5.3.2【空调隐蔽】驿站建筑的空调机位应结合建筑立面统一隐蔽处理。 宜设置在建筑阴影处;遮挡百叶板或穿孔板的有效通风面积宜大于遮挡 穿孔板总面积的60%。

3.3【娃州儿 整体美观性、适用性及协调性。 5.3.4【遮阳设置】驿站建筑各朝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均应采取遮阳措施,并 优先选用外遮阳方式。

5.3.4【遮阳设置】驿站建筑各朝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均应采取遮阳措施,并 优先选用外遮阳方式。

5.4.1【装饰装修一体化】驿站建筑宜采用装饰装修一体化设计。应将建筑设计与 室内设计相结合,实现建筑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的协调统一。 5.4.2【装修材料污染物】驿站建筑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 评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 5.4.3【装修材料选择】驿站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所用材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并按设计要求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处理。 5.4.4【防滑等级】建筑潮湿地面、楼梯踏步与坡道等处,应选用防滑材料并具有 防滑构造。

5.4.5整体卫浴驿站建筑宜采用一体化设计的集成卫浴产品。

5.4.5整体卫浴驿站建筑宜采用一体化设计的集成卫浴产品

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基础形式。 5.2.2【水文勘察】对近海或者地下水条件复杂区域的驿站建筑,宜进行水文勘察: 查明地下水类型、高程及变化幅度,采取合理的基础施工降水或隔水措施

6.3.1【绿色建材】驿站建筑部品部件宜采用绿色建材产品,全面采用高性能混凝 土和钢材、高效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绿色优质化学建材等;非承重墙的新型墙 体材料使用率应达到100%。

6.3.2【内隔墙系统】驿站建筑的内隔墙系统,当布置规则且对隔音要求高时,可 采用轻质条板的形式,如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轻质陶粒混凝土板、水泥聚苯颗粒 板等;当隔墙布置要求灵活、便于功能调整和布置管线时,可选用轻钢龙骨复合 墙板等形式。

6.3.3【外围护系统】驿站建筑的外围护系统宜采用非现场砌筑方式,包括各种预 制混凝土墙板、轻质条板、复合墙板、幕墙系统,并应进行装饰、防水、隔热的 一体化设计。

7.1.1【室内热湿坏境】夏李工况下,建筑主要房间室内温度宜控制在26~28℃, 相对湿度不宜高于70%。 7.1.2【供暖】对于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室内温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主要房间,可因 地制宜,合理设置分散式空调系统供暖。 7.1.3【新风量】驿站建筑的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新风量不宜小于35 (m3/h·人)。 7.1.4【室内噪声】驿站建筑室内允许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 设计规范》GB50118的规定,酒店建筑应达到一级要求。 7.1.5【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TVOC、等污染物浓度不 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限值的80%。 7.1.6【冷源计量与监控】冷源设备供冷量应可根据建筑负荷进行灵活调节,且应 配置运行状态监控与计量系统,并接入建筑信息平台。 7.1.7【常规冷源效率】当采用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机组作为驿站建筑冷源时,其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 条件下的性能系数(COP)、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等性能指标应比现行 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限值提高12%或达到1级能效 等级。 7.1.8【可再生能源系统效率】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太阳能集热效率分别 不应低于50%和40%。水源热泵系统夏季制冷能效比不应低于3.4。 7.1.9【设备噪声限值】露天安装的空调室外机、冷却塔、风冷热泵、风机等噪声 较大设备的安装位置应远离人员活动区域,其噪声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社 会生活噪声排放标准》GB2237的限值要求。 7.1.10【新风热回收】驿站新风系统设置热回收装置时,换热性能宜符合下列规

7.1.10【新风热回收】驿站新风系统设置热回收装置时,换热性能宜符合下

1显热回收装置的显热交换效率不宜低于75%; 2全热热回收装置的全热交换效率不宜低于70%。

7.2.1【水源选择】应根据用水需求及周边水资源条件,合理选择水源,如市政自 来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雨水及再生水等。同时利用多种水源时,应进行 水源和用水之间的水量平衡分析。 7.2.2【海水淡化】当市政自来水、地表水、地下水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时,可采用 淡化海水作为盟洗、洗涤用水。 7.2.3【水质要求】生活饮用水、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空调系统用水、景观水 体、非传统水源等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7.2.4【供水系统】供水应充分利用水源一次供水压力,如市政压力、水处理设施 出水压力。需要二次加压供水时,应选择供水效率较高的加压设备。应采取措施 保证各处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 7.2.5【直饮水】驿站应设置直饮水供水点,且服务半径不大于100m。直饮水供 水点数量少且分散布置时,宜采用终端直饮水设备。 7.2.6【热水系统】生活热水制备应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 7.2.7【用水计量】供水系统应分级、分用途设置计量装置。 7.2.8【排水系统】有市政排水管网的驿站,应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餐饮厨房 含油污水应经隔油、残渣过滤处理,排放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7.2.9【污水零排放】无市政排水管网的驿站,污水处理应采用一体化(或模块化) 处理设施和与景观相结合的生态处理设施(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对于日均污 水量小于50m3/天的驿站,可采用生态污水处理系统。 7.2.10【雨水控制】场地和屋面雨水采取断接方式,利用场地竖向进入绿地、雨 水花园、湿地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7.2.11【节水器具】所有用水器具均应采用用水效率等级为一级的节水器具。 7.2.12【公用浴室节水】公用浴室淋浴器应采用带有延时自闭及用者付费装置的 产品。 7.2.13【节水洗车】应采用循环用水洗车设备,并宜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 水源。 7.2.14【冷却节水】空调系统宜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 7.2.15【防返臭味】应使用构造内自带水封的便器,其它卫生器具应配置存水弯 且其水封深度不应小于50mm。 7.2.16【管道标识】各类用水系统及设施应有明确、清晰、永久性的标识。使用 非传统水源时,还应采取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7.2.11【节水器具】所有用水器具均应采用用水效率等级为一级的节水器具。 7.2.12【公用浴室节水】公用浴室淋浴器应采用带有延时自闭及用者付费装置的 产品。 7.2.13【节水洗车】应采用循环用水洗车设备,并宜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 水源。 7.2.14【冷却节水】空调系统宜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 7.2.15【防返臭味】应使用构造内自带水封的便器,其它卫生器具应配置存水弯 且其水封深度不应小于50mm。 7.2.16【管道标识】各类用水系统及设施应有明确、清晰、永久性的标识。使用 非传统水源时,还应采取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7.3.1【变配电室安全】变配电室应监测主要的电气参数,并设置火灾监控系统。 7.3.2【照明功率密度】驿站照明系统照明功率密度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照明功率密度目标值的要求。 7.3.3【节能型照明产品】驿站内照明设备应全部选取节能型照明产品。设计选用 的光源、镇流器的能效不应低于相应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 7.3.4【智能照明控制】驿站内照明应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公共区域照明应采 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 7.3.5[照明系统通讯】照明控制系统应能与驿站建筑能源监控系统进行数据通讯 7.3.6【电气设备】驿站应选用性能优良、安全性高、高效节能的电气设备,设备 的选用不应低于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节能评价要求。 7.3.7【电梯与扶梯】驿站内的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步道应具备群控、变频 调速等节能控制功能,且具有远程监视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等功能。 7.3.8【电气设备通讯】驿站内的各主要电气设备应选用具有通讯功能的设备, 7.3.9【可再生能源电力】驿站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 步进行。采用的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应低于

7.3.9【可再生能源电力】驿站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 步进行。采用的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应低于 17%和17.8%,硅基、铜钢镓硒(CIGS)、碲化镉(CdTe)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

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应低于12%、14%、14%、12%。

1应建立智慧出行现场调控和服务平台,具有信息发布、智能疏导、智能指 挥等功能,具备移动访问等访问方式; 2宜设计智慧驾驶定制化公共交通系统等新型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接驳的 空间和接口。 7.4.9【地下停车库环境监测】驿站地下停车库(场)应设置CO浓度探测器和显 示装置,CO浓度超标时应实时报警并根据探测器的检测结果联动控制相关区域 的通风设备。

7.4.10【应急服务】驿站公共区域、地下停车库(场)应在明显位置设置紧急呼 叫系统,并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进行联动

7.4.11【智能服务机器人】驿站宜建立智能服务机器人系统,实现导览、巡检、

8.1.1【施工管理】施工单位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施工管理体系,全 面落实施工管理要求。应加强对分包商和物料供应、运输等分供商的管理。 8.1.2【施工策划】施工前应进行策划,编制施工专项方案,内容应涵盖绿色施工 及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与安全等内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交底 中应有绿色施工相关内容,保证绿色施工的落实。 8.1.3【施工组织设计】驿站建筑应协同建筑、结构、机电、装饰装修等专业要求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积极采用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全流水穿插作业。 8.1.4【干法施工】驿站建筑应优先采用干法施工,减少现场湿作业,开展装配化 装修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8.1.5【预制构件试安装】驿站施工应采用工具化、标准化工装系统,装配式建筑 施工前宜选择有代表性单元进行预制构件试安装,并根据结果调整施工工艺、完 善施工方案。

8.1.6施工配置】施工单位应根据装配式建筑工程特点配置项目部的机构和人员。 施工作业人员应具备岗位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施工单位应对管理人员、施工 作业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技术交底,

8.2.1【施工现场全封闭】驿站建筑施工应采用全封闭施工方式,保障驿站周边环 境不受施工影响,提高绿色环保及安全文明施工程度。 8.2.2【施工降噪】驿站施工中应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在施工场界测量并记录噪 声,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规定 8.2.3【废弃物减量】施工现场应制定并实施施工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计划。 8.2.4【施工污水回用】驿站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施工场地的水土污染 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及养护用水应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

8.2.7【周边资源保护】驿站施工中应采取生态保护措施,施工道路、施工场地应 避让林地、自然水体、湿地等重点保护对象。施工营地应避开河道、溪流等地表 水体,防止污染地表水。

8.3.1【BIM技术】驿站建筑设计、施工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 实现“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全专业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围绕施工过程 管理,建立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生态圈,实现工程 施工智慧管理

9.1.1【制度】驿站应建立并实施绿色、健康、智慧、低碳措施管理制度

9.1.2【设备设施】驿站应建立设备设施台账管理系统,配置和维护建筑相关设备 的资料,如图纸、招投标文件、运行记录等,实现各设备从设计、采购、运行, 保修、维护、报废等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9.1.3【人员机构】驿站应设立专职的运营管理机构,应在房屋管理维修、经营开 发、保安、环境管理、机电设备工程等方面设立专职运维团队。 9.1.4【人员培训】驿站应建立并实施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应专门针对智能 化、信息化系统的操作、运行和维护,建立培训计划。 9.1.5【激励制度】驿站应实施能源管理激励制度,管理业绩与节约能源资源、提 高经济效益挂钩。

DBJ/T15-166-2019 广东省绿色校园评价标准9.2.1【管理体系】应建立权责分明的全部驿站级、单个驿站级和专业应用级的管 理体系。

9.2.2【落实管理】应采用定期检查方式,对驿站主要专业应用系统,如空调通风 系统、消防系统、智能化系统等进行检查,并真实记录检查结果。 9.2.3【全民监督】应建立全民服务监督与评价体系,可采取纸质服务评价表、网 页端、移动端等多种形式收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开展 论证。

9.2.3【全民监督】应建立全民服务监督与评价体系,可采取纸质服务评价表 页端、移动端等多种形式收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论证。

9.3.1【信息化运维系统】全部驿站级管理平台应包括信息化运维系统,实现对各 个驿站信息化运维系统的云平台管理;云平台应实现实时监测、集中分析、智能 调度等管理功能

9.3.2【大数据运维系统】宜建立大数据运维系统DB37/T 2907-2019 运动场地合成材料面层 维护保养指南,实现海量数据的稳定存取、基 础性数据的展示、关键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等功能。

9.3.3【BIM运维模型】宜建立BIM运维模型,实现单体建筑的可视化运维管理。 .3.4【GIS发布与管理】宜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布与管理导入系统, 实现基础数据到地理图形的显示,实现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如人员、 能耗、交通等数据的地理信息应用分析与效果展示。

9.4.1【后评估】驿站建设应进行后评估,应将项目实际达到的效果和影响与本导 则确立的目标进行对比。 9.4.2【第三方机构】驿站后评估应由具备能力的第三方机构独立进行,不应受项 目利益相关方的干扰。 9.4.3【碳足迹】驿站应建立碳足迹系统,建立以每人地址模式,利用信息共享和 交互,实现地址追踪,提供以碳足迹、碳向导等为主的碳收集服务功能。 9.4.4【碳结算】驿站应建立碳结算系统,针对建筑和人员的碳排放,利用多种终 端方式,实现碳结算功能。 9.4.5【检测评估】驿站应对建筑本体、机电系统、照明系统等重要子系统定期进 行检测评估,保证建筑物本身及相关系统设备的使用安全性、节能性。 9.4.6【能源审计】驿站应定期进行第三方能源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确定年度能 源消耗限额。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