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34-2013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替代SL 34-92,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34-2013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替代SL 34-92,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8611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34-2013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替代SL 34-92,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CS 35.040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宏扬花园商住楼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方案方案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34一2013)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水利部 2013年2月18日

吉俊峰赵淑饶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焦得生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陈昊

吉俊峰赵淑饶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焦得生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陈昊

1.0.1为统一全国水文站网规划技术要求,发挥站网的整体功 能,提高水文站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水文站网布设的需求,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人工河渠及其流域内 (含地下水体)以及海滨水文站网的规划与调整。 1.0.3全国水文站网应实行统一规划。编制水文站网规划,应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区域服 从流域,布局科学、密度合理、功能齐全、结构优化,经济高 效、适度超前的原则。 1.0.4水文站网规划应在单一类型站网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 虑各类水文站网之间的相互关联、协调、配套,形成流域或区域 内功能齐全的综合水文站网体系。

1.0.4水文站网规划应在单一类型站网规划的基础上

虑各类水文站网之间的相互关联、协调、配套,形成流

0.5水文站网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5水文站网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1少T日 水库或流域内设立的各种水文观测场所的总称。可按观测项目 服务功能、设站目的和作用进行分类。 1水文测站按观测项目分为流量站、水(潮)位站、泥沙 站、降水量站、水面蒸发站、地下水站、水质站、情站等。 2水文测站按服务功能分为水文基本规律探索、水资源管 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 利工程运用管理、水生态监测、水文科学实验监测等站类。 3水文测站按目的和作用分为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和 辅助站。 1)基本站是为公用目的,经统一规划设立,能获取基本 水文要素值多年变化资料的水文测站。基本站应保持 相对稳定,并进行较长期连续观测。 2)实验站是为深人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一个或一 组水文测站,实验站也可兼作基本站。 3)专用站是为特定目的设立的水文测站。专用站设站年 限和测验资料的整编、保存应由设立单位确定。 4)辅助站是为补充基本站网不足而设置的一个或一组水 文测站。 2.1.2可选择为监测长周期气候演变引起的水文效应或人类活 动对水文情势影响的基本水文测站作为基准站。 2.1.3流量站(通常称为水文站)除进行流量测验外,可观测 水位,还可兼测降水量、水面蒸发、泥沙等其他项目。水面蒸发 站应观测降水量。泥沙站应以监测泥沙项目为主,并进行流量测

水位,还可兼测降水量、水面蒸发、泥沙等其他项目。水面蒸发 站应观测降水量。泥沙站应以监测泥沙项目为主,并进行流量测 验。其余站类可独立进行观测,或以独立观测项目为主,兼测其

顶目。各类水文测站可根据功能要求设立观测项目。 1.4在水文站网规划和站网密度计算时,各观测项目应按独 的水文测站参加统计计算。计算站网密度时,辅助站应不参加 计

他项目。各类水文测站可根据功能要求设立观测项目。

立的水文测站参加统计计算。计算站网密度时,辅助站 统计

2.2.2根据不同地区或流域的气候、水文特征、目然地理茶件 差异及资料系列,水文分区可选用地理景观法、等值线图法、产 流特性分区法、暴雨洪水参数法、流域模型水文参数法、主成分 聚类法、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等方法。 1当具有一定数量的水文测站和一定实测年限的水文资料 时,可根据水文要素特征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水文分区。 2当水文站网密度超过容许最稀站网且实测资料年限超过 15年时,应以内插水文要素某一精度指标为依据确定水文分区。 3当实测水文资料较少,不足以用某一精度指标确定水文 分区时,可用部分水文要素和气候因素的相似性进行综合性水文 分区。 4在无水文资料地区,可根据气候与下垫面条件的相似和 差异,进行水文分区。可把山脊,山地到平原的转折,湖泊、沼 泽、水网、荒漠的边缘,地质、土壤、植被、地貌形态等发生显 著变化的地点作为水文分区的边界。

1选定作分区分析的水文资料,应不受人类活动的显著影 响。否则,应进行资料还原计算。 2分区应适当考虑河系的完整性,不应作局部零碎分割。 3分区应和站网密度分析相配合。 4分区应考虑地区或流域水文特征、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 源开发利用情况

2.3.1水文站网是仕一定地区或流域内,按一定原则,用 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收集某一项目 文资料的水文测站组合在一起,构成该项目的站网,可称为流 站网、水(潮)位站网、泥沙站网、降水量站网、水面蒸发 网、地下水站网、水质站网、情站网等。

规划原则与目标、站网布局、站网构成、监测项目、监测方五 管理方式和效益评价等,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水文技术进步,定期进行分析评价并适时 行调整。

2.3.4水文站网调整包括水文测站的设立、迁移、撤销

2.3.4水文站网调整包括水文测站的设立、迁移、撤销,测 级别变动,测验项目增减,测验方式改变等。

2.3.5水文站网调整应从设站目的和功能要求方面进行

证,具体内容包括水文站网控制水文基本规律的变化,满足社 服务功能,流域或区域水沙量计算,涉水工程建设对水文测验 影响,水文测验河段,水文测站位置等方面。

2.3.6确定水文测站迁移、撤销还应综合考虑设站目的

对水文站网整体功能的影响、水文服务社会功能需求、水文气 及下垫面变化、水文测站生产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

3.1.1按规划设立的流量站网,应满足下列要求: 1按规定的精度标准和技术要求,收集设站地点的基本水 文资料。 2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提供实时水情资料。 3插补延长网内短系列资料。 4利用空间内插或资料移用技术,在网内任何地点,能为 水资源保护、调查评价、开发和利用,涉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 施工,科学研究及其他公共需要,提供基本数据。 5满足其他项目站网定量计算的需要。 3.1.2流量站按测验水体的类型,可分为河道站、水库站、湖 泊站、潮流量站、渠道站。 天然河道的流量站可根据集水面积大小及作用,分为大河控 制站、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 1干旱区集水面积在5000km²以上,湿润区集水面积在 3000km”以上大河干流上的流量站,大江大河三角洲地区主要出 海水道上的潮流量站,称为大河控制站。 2干旱区集水面积在500km²以下,湿润区集水面积在 200km²以下的河流上的流量站,称为小河站。 3其余的天然河道上的流量站,称为区域代表站。 3.1.3流量站网新建时期或站网密度过稀地区,可按下列规定 确定容许的最少站数: 1湿润平原区,单站平均面积宜小于2500km²,困难条件 下可放宽到5000km²。 2湿润山区,单站平均面积宜小于1000km²,困难条件下 可放宽到3000km²,极困难条件下可到5000km²;在降雨很不均

匀,且有很密河网的山丘小岛屿,单站平均面积不宜大 于300km²。 3干旱区和边远地区(不包括大沙漠),根据需要与可能 单站平均面积宜小于20000km²

3.2.1控制大河径流沿程变化的大河干流流量站的布站数目, 应按以下要求确定: 1任何两相邻测站之间,正常年径流或相当于防洪标准的 洪峰流量递变率(在无径流量或者洪峰流量资料时,可用流域面 积递变率代替)应以不小于10%~15%估算布站数目的上限。 2在干流沿线的任何地点,应以内插年径流或相当于防洪 标准洪峰流量的误差5%~10%估算布站数目的下限。困难条件 下,内插容许误差可放宽到15%。 3根据实际需要与设站可能,在上、下限之间选定布站 数目。 3.2.2大河干流流量站应根据实际需要,在以下河段、区域适 当加密布设: 1大江大河的重要河段、重点防洪区、重要城市附近。 2大江大河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出人国境处。 3大江大河人海处、大支流的人汇处。 4大江大河缺少控制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需求处。 5 重要水功能区和水资源保护区。 6重点水土流失区和大型引退水工程的上下游。 7 三角洲河口区、主要出海水道及重要分流水道处

3.3.1规划区域代表站前,应进行流域或地区的水文分区,或

3.3.1规划区域代表站前,应进行流域或地区的水文分区,或 对已有水文分区进行检验,检验的合格率不小于70%。布设的 区域代表站应能控制流量特征值的空间分布。同时应满足防汛抗

旱、水资源管理等服务功能需习

3.3.2水文分区内规划设站数可按

1用水文流域模型法或水文特征值法进行水文分区的地区, 可用分区、分级确决定,按下垫面特征指标进行定量分级的面积 级可分为3~6级,每个面积级宜设1~2个代表站。 2用统计法或聚类法进行水文分区的地区,可采用卡拉谢 夫法、递变率一内插法等方法确定布站数目的上限与下限,再综 合考虑需要与可能在上下限之间确定每个分区的站数。确定站网 密度下限的年径流特征值内插允许相对误差宜采用土5%~ ±10%。确定密度上限的年径流特征值递变率宜采用10%~15%。 3资料缺少难于进行分析计算的地区,在水文分区内可按 流域面积分为4~7级,每级设1~2个代表站。 3.3.3区域代表站的布设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重要城镇防汛、供水和水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运用等 需要。 2 湿润地区集水面积在200~3000km²,干旱地区集水面积 在500~5000km²,且易发生洪水灾害和有防汛需要的山区河流。 3集水面积大于等于1000km²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 界河流,且省(自治区、直辖市)界以上集水面积超过该河流面 积的15%,有水资源管理、保护的需要;跨市、县界河流及小 于1000km²的河流宜根据有水资源管理的需要。 4西部空白区抗旱、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需要。 5 中小流域水环境、水资源保护的需要。 6 农业灌区、工矿企业、大型居民区等的用水需求。 3.3.4选择布设区域代表站的河流和河段,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有较好代表性。 2能控制径流等值线明显的转折与走向,不宜遗漏等值线 的高、低中心。 3控制面积内的水工程少,通过辅助观测,能按照指定的 精度要求,估算天然径流、泥沙的特征值。

3.4.1小河站的布设应能收集小面积暴雨洪水资料,探索产汇 流参数在地区上和随下垫面变化的规律,满足防汛抗旱、水资源 管理等需求。少数位置适中,地表、地下分水岭重叠较好的小河 站可发挥区域代表站作用。 小河站规划宜用分区、分类的方法,下垫面特征单一性突出 的小流域,可用分区、分类、分级布站。 3.4.2小河站的分区,应根据已有小河站资料分析确定或根据 气候分区确定。 3.4.3小河站分类的下垫面定量指标可用植被覆盖率(一般用

围可按照表3.4.4分为5级。按面积分级后的布站数目可根据具 体情况确定

1暴雨山洪灾害易发区,下游有中小城镇等防洪日标的河 流凯旋新城7#-12#楼及2#公建脚手架施工方案,应在出山口或中小城镇上游布设测站。 2水资源供需问题突出的河流可根据需要在县级以上行政 区界处布设测站。 3在小流域的上中游,宜根据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水土 保持的需要布设测站。

3.4.6小河站站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代表性较好。 2水工程影响小,通过辅助观测,能按照指定的精度要求, 估算天然径流、泥沙的特征值。 3面上分布均匀。 4按面积级进行分级布站时,应兼顾到坡降和地势高程的 代表性。

3.5.1平原区站是指在具有多个人流、出流口,且流域面积难 以划分,水量难以算清的平原区进行区域水量平衡测验,探索水 文要素变化规律的水文测站。平原区流量站网的布设应按区域水 量平衡和区域代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JGJ/T 74-2017 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3.5.2平原区水平衡区可分成大区、小区和代表片三

3.5.2十原区水十侧区可分成大区、示达和代衣片 片不易划分的水平衡区,可只分大区和小区。 1大区:在统一规划下进行水利治理、水资源统一管理使 用的区域。 2小区:在大区中按土壤、植被和水利条件来划分的区域 3代表片:由周界线封闭而成的一个面积较小的水平衡区, 其产、汇流特性可被一个或几个小区移用。 3.5.3水平衡区的周界线,可按水平衡范围大小分成大区控制 线(简称控制线)、小区区界线(简称区界线)、代表片封闭线 (简称封闭线)。 周界线应按下列主要技术要求进行设置: 1路线的走向应为沿水平衡区的周界形成封闭的外包线。 2不同种类的周界线宜综合布设。 3路线的走向应充分结合基本站,综合考虑公路、桥、涵、 堰、闸、泵站等建筑物设施,以及选择进(出)口门最少的 路线。

1代表片的地形、土壤、植被、水利设施等在水平衡区内 应有代表性。 2代表片内应避免有湖荡等大水体,封闭线不应切割大的河 (渠)道。外来水量较小时,代表片面积可为300~500km²;封闭 条件差,外来水量较大时,代表片面积可扩大到1000km²左右。 3代表片内应考虑布设配套的水位、降水量、水面蒸发和 地下水站。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