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筒中筒结构超高层办公塔楼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1000余页,附图丰富.zip

[北京]筒中筒结构超高层办公塔楼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1000余页,附图丰富.zip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95.1 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北京]筒中筒结构超高层办公塔楼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1000余页,附图丰富.zip

在首层楼板上,根据施工段平面形状、结构、面积和施工顺序,确定每段至少布置4个内控点。所选择的传递点位尽量拉开距离,以保证测量精度,并且点位传递上来后,要能通视。

1.4.1.4、点位竖向投测

电力工程精选施工组织计划--03--(21套)点位投测精度要求见下表:

轴线竖向投测允许偏差表

点位传递上来后,用经纬仪及钢尺放出各轴线。

首先将激光垂准仪安置在已作好的控制点上,对中整平后,仪器发射激光束,穿过楼板洞口而直射到激光接收靶上,激光垂准仪操作人员将激光点调至最小最亮,转动仪器,使激光点在接收靶上形成圆圈,上面操作接收靶人员见光后移动接收靶,使靶交点与圆圈中点重合,此时固定靶位,接收靶中心即控制点位置。投测时,测量人员互相之间用对讲机进行联络。

±0.000m楼面点位做法

说明:将钢板加焊锚脚预埋在砼楼面上然后打上阳冲眼标示中心点位置。

内控点及预留激光孔做法:激光接收靶由300×300×5mm厚有机玻璃制作而成,接收靶上由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及正交坐标线组成。

1.4.2平面细部测量

1.4.2.1平面细部测量的要求见表

外廓主轴线长度L(m)

1.4.2.2、细部放线

1)垫层平面位置投测:根据基础轴线网,投测垫层边沿线,在每个拐角处增加钉桩控制;高程变化交接部位也放出边线并钉桩控制。

2)基础施工阶段,层间平面轴线定位利用经纬仪向待测面投测控制线。为保证测设的精度要求,在两个控制桩上进行,并与其它的轴线控制点进行校核。每个待测面至少要投测3条控制线。使用前要角度距离校核,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轴线和细部线。为便于测设,每个施测面的控制线应保持上下一致,以保证层间平面轴线逐层向上传递。

3)基础轴线、轴线、墙体线投测:依据建筑物平面主轴线测量控制网及基础、主体结构施工图,向基坑内投测基础、主体轴线,钉桩控制并在边坡护壁上做出明显标记。

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并报监理验线,以便能及时进行下道工序。

4)支立模板时的测量控制:

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的楼层平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500mm或+1000mm标高线,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

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墙柱300mm控制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5)柱、墙、梁位置线投测:投测柱中心线、十字线,墙梁中心线。然后放出墙梁边线及300mm控制线,以及通道出入口、电梯井中心线、边线及300mm控制线。

6)悬空梁点线的投测:在梁的下一层砼楼板上测放并弹出梁位置线,以指导支模位置。在梁的两端交点处模板上测放出梁的位置线,以指导调整梁模及绑筋位置。

1.4.3.1一级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1)首先复核业主提供的水准点,若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则取其一点为基准。2)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外道路上布设一级水准控制点(JZ1~JZ3),详见1.3.1测量控制点布置图,建立高程控制网。

3)利用精密水准仪观测,闭合差要小于1mm。

1.4.3.2二级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1)二级水准点应布设在通视良好、沉降稳定的位置,离基坑边尺寸要大于2倍基坑深度。

2)根据周边道路上一级水准点,测设一条三等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出场区所布设施工水准控制点高程,经平差计算后的结果作为本建筑物的高程控制网。

3)高程控制网的等级为三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如表。

高差全中误差(mm/km)

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

1.4.3.3三级高程控制网布设(暨高程上下传递)

施工过程中进行标高引测,采用DZS3水准仪向基坑内和施工层传递,每层至少传递3个水准点以便相互校核,以其平均点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并进行一次精密定平,水平线标高的允许误差为±3mm。同时,考虑到建筑物的沉降因素,在地上部分施工时,将标高作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层高的准确。标高传递的要求见表。

标高竖向传递允许偏差表

在向基坑内或地上楼层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引测所需的标高。

2)坑底标高基准点的引测方法采用悬吊钢尺法,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依据,采用S3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往基坑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面上,并标明数据。

3)地上部分,可通过拆模后的墙柱或钢管向上拉尺将标高传递至施工层。

施工层标高的测设是以引测到施工层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施工标高点测设在墙柱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1.4.3.4细部标高线控制

1)垫层高程测定方法:用30*30*500mm木桩或钢筋头打入土内组成矩形方格网,在每个木桩或钢筋棍上用水准仪抄测出垫层控制高程(用红油漆作标记),形成垫层高程控制方格网,控制垫层砼浇注施工。

2)梁、板标高控制:层间梁板标高控制线投测两次,一次在其下层墙、柱砼上,以控制支模高度;另一次在支模完成后向钢筋上投测控制点,控制砼浇注标高。

1.4.4测量成果准确性的保证

1.4.4.1放线数据的验算

将所有控制点和放线点在CAD图上编号,并将编号及坐标输入全站仪存储,放线前从CAD图上拾取所需数据并输出放线数据表,放线时与全站仪坐标放样程序自动生成的数据进行验核,两者一致方可进行点位放线。否则查出错误原因,重新组织数据。每次放线抽取10﹪且不少于三个点进行手算验核。

1.4.4.2不合格项的管理

实测过程中,当闭合差超出规范要求时,由测量工程师查出超差原因,并写出重测报告,报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重测,同时将超差及重测情况记录存档,严禁随意调整点位处理超差情况发生。

1.4.4.3验线制度

所有轴线、细部线和标高线,测量人员必须百分之百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测量放线资料。地面定位线、垫层墨线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并组织验线。其余线位由专业测量工程师签字后报监理验线。验线合格后,测量工程师与工长、施工队技术员进行交接,三方签字后存档。严禁不经验线进入下道工序的情况发生。

1.4.4.4为保证测量工程的施工质量,所有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进行操作。

1.4.4.5测量仪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年检鉴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检查仪器的常用指标。一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应当及时校正以保证测量精度。

1.4.4.6设置的测量控制点、标高控制点要设置保护装置,确保测点不被损坏;测点附近严禁堆放材料,避免影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1.4.4.7控制网定期进行复核及其复核精度要求:

4√L(L为往返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1.4.5对分包的协调控制

除自身的施工测量工作以外,我们还将对分包工程的施工测量进行控制。分包工程开工前,我单位移交测量控制线(楼层控制轴线和楼层控制标高)给分包单位,由移交双方进行相互交接检查无误后方可使用。在分包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对分包工程重点部位的施工测量进行跟踪复核。

采用独立水准系,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两侧各布置一组稳固水准点,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永久水准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

基准网观测按照国家Ⅱ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执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参照下表:

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L为往返测段、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

外业观测使用电子水准仪(标称精度:±0.3mm/km)往返实施作业。

观测措施:本高程监测基准网使用电子水准仪及配套因瓦条形码尺,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

(1)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

(2)观测前对电子水准仪及配套因瓦条形码尺进行全面检验。

(3)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

(4)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下表:

(5)测站观测限差见下表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

(6)两次观测高差超限时重测,当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比较其较差均没超限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

沉降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内业计算采用EPSW平差软件按间接平差法进行严密平差计算,高程成果取位至0.1mm。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对沉降观测点进行观测。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沉降量,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沉降量。

沉降观测网应布设附合或闭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表的规定。

沉降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见下表:

相临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DS05或DS1型仪器,按国家二等水准的技术要求施测。

1.5.2基准点埋设要求

(1)坚实稳固,便于观测,不少于3个;

(2)埋设在变形区以外,标石底部应在冻土层以下,基准点大样见下图:

1.5.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及构造

具体位置由甲方与第三方单位协商确定。

1.5.4沉降观测记录内容

沉降观测中,每次应记录观测时建筑物的荷载变化、气象情况与施工条件的变化。

1.5.5沉降观测的次数、时间和报警值

从基础浇筑开始布点观测,在施期间每完1层测1次,封顶后每隔2个月1次,竣工后第1年每季度1次,以后半年1次,直至稳定(连续100天沉降量不超过1mm)。报警值:累计3H/10000。

1.5.6沉降观测资料

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和妥善保存,并应附有下列各项资料:

(1)根据水准点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程和其逐次沉降量。

(2)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图绘制的观测点的位置图,根据沉降观测结果绘制的沉降量、地基荷载与连续时间三者的关系曲线图及沉降量分布曲线图。

(3)计算出的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量、弯曲和相对倾斜值。

(4)水准点的平面布置图和构造图,测量沉降的全部原始资料。

(5)施工时建筑物标高的水准测量记录及气象情况资料。

(6)根据上述内容编写的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1.5.7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该工程的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按二等精度观测。

(2)观测视线长度不超过50m,前后视距应尽量相等。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必须再次后视水准点,两次后视水准点之读数之差不应超过±0.1mm。

(3)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周围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及地下水位有较大变化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由于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观测工作,为了确保成果的可靠性,应做到四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水准点、水准路线及观测方法,固定观测周期及日期。

每次沉降观测后,及时整理分析观测数据,绘制沉降量分布曲线图,编写沉降观测分析报告。对于突然发生的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

1.6.1基坑边坡位移观测

本工程土护降工程由专业分包队伍施工,属于深基坑工程,在原施工进行进行边坡位移监测的基础上,我单位须进行基坑边坡位移监测。

1.6.1.1监测方法首先根据场内的场地情况,沿基坑各边共布置16个监测点(详见基坑边坡位移监测点布置图),然后在已布设好的场内控制点(详见首级控制点布置示意图)上架设全站仪,依次照准各监测点,进行初始坐标的测量,多测量几次,待到点位稳定后,其值做为基准值。然后根据监测频率的规定,周期性的对各监测点进行坐标测量。将周期性测得的观测值,与基准值进行比较计算,得出基坑边坡的位移量。

1.6.1.2测点布置

具体测点布置详见下图:

基坑边坡位移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1.6.1.3基坑监测频率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

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既经济又安全。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拟定监测频率见下表(最终监测频率须与设计、业主、监理及有关部门协商后确定)。

说明:A、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B、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C、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加密到每天2~3次。

1.6.1.4基坑监测报警值

1.6.1.5监测主要仪器设备

1.6.2监测注意事项

1.6.2.1肉眼观察与仪器监测相结合

肉眼观察是不借助于任何量测仪器,而用肉眼凭经验观察获得对判断基坑稳定和环境安全性有用的信息,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在进行其他使用仪器的监测项目前由有一定工程经验的监测人员进行。主要观察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的施工质量、围护体系是否有渗漏水及其渗漏水的位置和多少、施工条件的改变情况、坑边堆载的变化、管道渗漏和施工用水的不适当排放以及降雨等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对基坑稳定和环境安全性关系密切的信息。同时需密切注意基坑周围的地面裂缝、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的工作失常情况、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裂缝、流土或局部管涌现象等工程隐患的早期发现,以便发现隐患苗头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这项工作每天早晚进行,并将观测到的内容详细地记录在监测日记中,同时记录施工进度与施工工况,重要的信息则需要写在监测报表的备注栏内,发现重要的工程隐患则要专门出监测备忘录。

1.6.2.2监测时机

利用精密仪器测量时,其精度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4级风以上不能测量,待风小后立即监测;因挖掘机等机械作业时,其散发的热量及震动会严重影响测量精度,尽量避免此影响;夏天测量时,要避开阳光强烈的时间段,尽量选在早晨日出前。

1.6.3资料整理、提交

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及其它有关方面。

以下内容主要对T1塔楼的钢结构测量进行描述。

1.7.1钢结构测量作业流程

1.7.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根据平面控制网基准点,在建筑物基坑周围建立总平面控制网,并用全站仪复测闭合。确定控制网精度后提请有关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所有测设好的控制点采取保护措施。随时检查控制点的情况,一旦发现点位被破坏马上恢复。

地下室施工阶段的平面轴线控制采用“外控法”,在二级测量控制点架设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或直角坐标法进行细部放样。地上结构施工阶段采用“内控法”。各阶段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如下:

T1塔楼钢结构测量平面控制网

1.7.3标高控制基准点、平面轴线的传递

(1)根据外围原始控制点的标高,用水准仪引测3~4个水准点至通视条件好,位置固定的地方建立标高控制基准点,并把+1.00米标高点引测到核心筒首层外墙面,做好标记。

(2)地下室基础面的标高基准点,用水准仪配合塔尺和50m钢尺顺着基坑围护桩往下引测,复测基坑水准环路,当闭合差较大时重新引测标高基准点。

(3)地上各层标高控制基准点,用50m标准钢尺垂直向上量至各施工层,在同一层的标高点应检测相互闭合,误差应小于2mm。超出50m时,另设标高起始基准点,每50米高度中转向上传递。

平面轴线控制基准点的传递

以首层楼面核心筒外周四角的控制点为准,用激光铅直仪向上投点。每50米高度向上中转一次。轴线控制点引测到各楼层,做法示意如下:

(1)在各层楼面设置点位预留孔200mm×200mm,方法同土建测量相关章节。

(2)制作激光点位捕捉辅助工具,提高点位捕捉精度。

透明塑料薄片,中间空洞便于点位标示。雕刻环形刻度。

蒙上薄片使环形刻度与光斑吻合。

通过塑料薄片中间空洞捕捉第一个激光点在激光接收靶上。

分别旋转铅直仪90°、180°、270°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捕捉到四个激光点。

江浦高级中学新建新疆班综合楼土建及水电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取四次激光点的几何中心即为本次投测的真正点位中心。

1.7.6钢结构安装测量

钢构件吊装测量、校正:在核心筒外周四角的测量平台上架设全站仪,后视定向。观测外筒柱顶三维坐标,比对其设计坐标,校正钢柱垂直度、扭转度及标高。钢柱焊前、焊后分别测量。

钢柱吊装后,柱顶标高超差时,可切割上节柱底衬垫板(3mm内)或加高垫板(5mm内)进行处理,或由制作厂直接调整钢柱制作长度。

根据观测点的坐标偏差及扭转度,松开固定钢柱的临时安装螺栓,用千斤顶侧向校正垂直度及竖向标高。

【山西图集】12S3.pdf千斤顶校正钢柱错边、垂直度示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