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程施工组织计划--整理汇总(6套)

煤矿工程施工组织计划--整理汇总(6套)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3.02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煤矿工程施工组织计划--整理汇总(6套)

说明:A——周边收敛变化值量测;

C——浅埋段地表下沉量测。

SY/T 6623-2018标准下载(4)测点及测线布置图见图25。

图25测点及测线布置图

隧道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频率见表14、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见表15:

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频率表表14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距离

注: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表15

注:地表无建筑物时取表中上限值,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2)对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的,其量测时间就要长一些,量测开始时间尽量提早,保证在开挖或支护后2h内和下一循环开挖之前测读初次读数,以获取围岩开挖初始阶段的变形动态数据。

11.6量测数据整理及分析

11.6.1首先对现场量测资料认真检查、审核和计算,每次量测结束后,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工作。

11.6.2量测数据取得后,及时绘制量测数据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及量测数据与开挖面距离的关系曲线图等。

11.6.3围岩及支护的稳定性根据开挖工作面的状态、收敛值及拱顶下沉量的大小和速率综合判断,并及时反溃于施工中。

11.6.4根据量测结果,按下列要求进行隧道稳定性综合判别:

(1)当位移积骤增加,每天的相对净空变化超过10mm时,应加强观测,并密切注意支护结构的变化。

(2)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同时支护开裂或掉块,此时应采取补措施以防塌方。

(3)当位移、周边收敛、拱顶下沉量达到预测最终值的80%~90%,收敛速度小于0.1~0.2mm/d,拱顶下沉速度率小于0.07~0.15mm/d时,可以认为围岩基本稳定,可施作二次衬砌。

(4)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

当围岩位移速度不断下降时,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当围岩位移速度保持不变时,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

当围岩位移速度不断上升时,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

(5)根据量测结果及《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按表16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

变形管理等级划分表表16

(Un/3)≤U0≤(2Un/3)

11.7量测作业人员的组织

11.7.1监控量测作业由项目部测量队负责,由测量负责人按量测计划的量测频率及时间按时进行,并做好量测记录。

11.7.2量测数据整理后,必须执行换手复核制度。

11.7.3量测设备按要求定期进行鉴定,并注意保存。

11.7.4及时整理数据后进行分析,为施工提供支护及衬砌参数。

11.8量测中的注意事项

11.8.1根据地质条件、量测目的、施工进程、按照设计及规范进行。

11.8.2测量点埋设宜尽量靠近开挖工作面,不超过2m,能保证爆破24小时内及下次爆破之前测读初读数。

11.8.3及时准确作好各项量测原始记录,及时计算、分析、按要求进行判别围岩的稳定性,并反馈到施工当中。

11.8.4在量测过程中保护好量测元件及量测仪器及人员的安全。

12.1地质超前预测预报的目的

本隧道地质情况复杂,有断层、节理裂隙段,有高地温段,有软弱围岩,有岩爆地段等。不良地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通过地质超前预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含水情况及围岩结构的完整性,从而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为预防隧道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及时提供信息,以便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损失。通过预报,可以了解掌子面前方短距离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围岩类别,为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12.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组织机构

施工中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作为一个工序来进行安排,成立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室,配备先进的预测与预报设备和仪器,建立地质预报管理组织机构,由总工程师任组长,工程部长、地质工程师任副组长,各专业工程师任成员的组织机构,配备TSP203地质超前预报仪、HSP水平声波反射仪、地质雷达、红外探水仪、超前水平地质钻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先进仪器以组成完善的超前地质预测预报体系,全面实施本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根据本投标人在以往类似地质条件隧道施工中积累的超前地质预报经验,编制《隧道施工测试与超前预报实施细则》,并遵照执行。组织机构见图26。

图26质探测与预报组织机构图

项目总工程师任组长:全面负责管段内综合测试与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直接向项目经理负责;

项目工程部长、地质工程师任副组长:组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物探及试验等专业组成人员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日常工作;

地质工程师:负责隧道工程的地质超前预报和调绘、监测以及测试、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施工工程措施建议;

水文工程师:负责水文地质调绘、测试及隧道涌水量的预测与环境水文地质评价;

物探专业工程师:负责物探测试工作;

试验专业工程师:负责岩、土、水样的测试、试验工作。

12.3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

为保证隧道的顺利施工,避免地下水发育地段突水、突泥的发生,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流失,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确保施工安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隧道掌子面地质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预报,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判定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并纳入工序管理之中。

经过超前地质预报,在开挖后对地质条件再次认知,通过对比反馈信息和分析,逐步提高对围岩的预报判释能力。

超前地质预报的总体工作内容参见图27超前地质预报总体工作内容工作框图。

长距离超前物探:首选方法为TSP203地质探测仪(探测距离约200m),对比方法为HSP声波反射法(探测距离约100m),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的地质状况。它是在掌子面后方边墙一定范围内布置一排爆破点,进行微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在隧道周围岩体内传播,当岩石强度发生变化,界面两侧岩石的强度差别越大,反射回来的信号、返回的时间和方向,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信号也就越强。返回信号被经过特殊设计的接收器接收转化成信号并进行放大,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位置及方位,详见TSP203地质预报系统现场测试示意图28。

近距离超前物探:首选方法为地质雷达(探测距离约4~30m),对比方法为数码成像,跨孔声波CT成像法。

图28TSP203地质预报系统现场测试示意图

采用钻孔超前探测,钻孔孔径50mm,钻孔长度20~30m,近距离验证超前物探成果。

超前探孔每循环原则上设2个,钻孔深度一般30m左右,两循环之间搭接长度不小于5m。2个探孔中其中一个须采用地质钻机进行取芯,同时根据钻孔速度变化、钻孔出水的清浊及颜色,来判断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

采用超前水平钻孔可以最直接的揭示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特征,准确率很高。采用长短钻孔相结合,并结合其它探测成果,可取得良好效果。超前水平钻孔采用意大利C6管棚钻机钻机施工

探孔布置如图29所示。

①正洞掌子面与侧壁的量测和地质素描。主要工作有:底层岩性特征、结构面性质与产状及发育程度、岩体破碎程度与充填情况、洞壁变形破坏特征、突泥与坍方部位。方式与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②地质构造的地下与地表相关性分析。

③地质作图(几何图、块体坐标作图、赤平投影作图、洞身地质展示作图等)在此基础上,对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5~20m)的地质条件进行预测预报。

(3)洞内涌水的实时监测

①斜井与正洞各涌水点(掌子面炮眼涌水)的实时监测。检测内容包括:各涌水点空间分布、水量、水压、水质与同位素化学,各涌水点位置(里程)、地层岩性、裂隙与岩溶发育等特征。

②斜井与正洞洞身涌(突)水的动态监测。包括:涌(突)水的地质档案、水量、涌(突)水的空间分布、单点涌(突)水及其动态、涌(突)出机制、涌(突)水的化学与同位素化学动态特征等。

③斜井与正洞洞内气温与湿度的实时监测

岩溶水地表排泄点检测包括:天窗、泉点和暗河的水量及动态、水化学与同位素化学变化特征等。

地表河流排泄点检测包括:隧道通过地带上下游河水流量及动态、水化学与同位素化学变化特征等。拟选3~5各控制断面,要求每5~10天检测一次。

大气降水与气温检测:隧道所处地段设3~5个监测控制点,要求每天监测。

根据勘测资料以及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和实施的动内外监测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总和分析,对隧道内可能发生大规模(高压)涌(突)水突泥的地段施工方案进行设计。超前地质预报流程见图30。

① 以超前探孔为主,辅以地震波、电磁波、钻速测试等手段进行分析预报。结合开挖面附近岩体的观察及地质素描,分析岩石的动态特征。

② 从岩爆发生的地段采集试件进行X射线粉晶衍射成份分析、岩爆岩不断口电镜扫描分析、岩爆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包括在MTS刚性压力机上进行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全过程试验、岩性倾向性指数(wet)测试、卸载条件下岩石变形破裂机制研究等)并根据成果指导后续施工判断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③ 参考有关资料及类比类似条件工程,预测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12.4地质复勘与补勘

隧道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地质资料,对施工现场进行地质复勘,地质复勘的目的是提供线路及周围地段系统的地质资料,并与设计资料进行核对。地质复勘的工作包括取样、检查、地质专家对现场的实地考察。根据地层变形、植物根系、地下水出露情况、岩石构成及其他地质线索,建立地质系统的构造关系,绘制相应的地质构造图。

地质复勘的重点工作对隧道顶附近的陷穴、滑坡、渗水通道、偏压等进行调查。发现异常情况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补勘。

12.5资料交附与质量保证措施

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成果资料采取分报告与总报告相结合的交付方式。每天将现场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汇总,并向施工和技术负责人进行汇报;每周进行一次归纳汇总。

每200m分段提供报告,分段地质测试预报完成后,在3天内向设计单位和业主提供说明和图件,5天之内提供分段成果报告。对地质条件与设计变化较大、影响隧道施工安全,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地段(富水地带、不同岩性接触带、节理密集带等)所做的地质超前预报,及时交付业主、设计单位进行动态设计;情况紧急时,先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有条件时邀请有关方进行现场会勘,再以书面形式报告业主、设计单位,以保证施工安全。

为了保证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质量,成立QC小组,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按ISO9001质量体系的要求,建立内部质量管理机制,制定岗位责任制,保证测试

预报工作按计划运行,全部地质资料实行计算机管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测试预报人员要根据现场实际每天或经常、主动地深入施工现场,及时了解施工动态,进行地质测绘与编录,同时对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设置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测试预报,确保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工作的质量。同时为了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实行定期会议制度,每天进行一次调度会,每周召开周例会,每月进行一次汇总和分析,若遇特殊情况,根据需要随时召开,适时邀请业主和设计单位参加,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12.6施工围岩分级和围岩稳定性评价

根据超前地质预报来确定围岩稳定性、完整性、含水情况等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并根据结果与勘察设计资料对比及时调整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根据施工围岩分级、掌子面稳定状态、地应力测试结果、围岩变形和地表沉陷变形观测资料,综合评价围岩稳定性,根据地质综合预报的地质条件,提出安全可行的处理措施建议。

13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确保全部工程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设计要求,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并满足按验收速度的质量要求,开展全面质量创优活动,确保部优,争创国优。

高层脚手架施工方案(钢管落地、普通型钢悬挑脚手架)对完工的隧道工程的质量自检检测率达到100%。

13.2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专职质检工程师、质检员和工程队长等参加的全面质量管理机构。具体详见图31。项目经理部将按照ISO9001质量体系模式建立本项目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见图32。成立以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为组长的质量攻关小组,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活动,分析工期、安全、质量、成本、环保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不断提高工程质量;质检部门负责进行质量检查和评审工作。各工程队根据项目经理部质量目标及管辖工程特点成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小组,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质量教育、督促检查和质量评比。按照ISO9001∶2000“质量体系要求”标准,实施本标段质量控制工作,提高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13.3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强化质量意识,认真贯彻落实“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把创优工作贯穿到施工生产的全过程中。在工程队伍选调、机具购置、机构设置、施工方案、管理制度等方面紧紧围绕创优目标,以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为主线,全面组织优质生产。

加强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的密切配合,主动听取监理工程师的意见,实现“四位一体”联合创优的质量工作格局。

选调精干的管理人员及工程队伍,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对参加施工的

城市主干道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pdf图31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全体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考核,坚持持证上岗制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