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基础底板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doc

写字楼基础底板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doc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写字楼基础底板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doc

各系数选用详见表17 (取ε0

3m厚底板各龄期混凝土的收缩当量计算用系数表 表17

各龄期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值水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范本,详见表18。

3m厚底板各龄期混凝土的收缩相对变形计算值 表18

2)综合温差ΔT,详见表19。

3m厚底板各龄期混凝土的综合温差值 表19

4.6.5.4 最大外约束应力,详见表20

L=75000mm H=3000mm

Cx=0.03N/mm2 ft(R90)= 1.71N/mm2

3m 厚底板各龄期混凝土的最大外约束应力值 表20

各龄期的抗裂安全度K 都不小于1.05,满足抗裂要求。

4.6.6 验算裂缝间距

4.6.6.1 应用公式

εp——考虑徐变影响时钢筋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4.6.6.2 基本参数,详见表21。

3m厚底板基本计算参数值 表21

4.6.6.3 混凝土的极限拉伸,详见表22。

3m厚底板各龄期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 表22

4.6.6.4 综合温差T,详见表23。

3m厚底板各龄期混凝土的综合温差值 表23

4.6.6.5 计算裂缝间距,详见表24。

3m厚底板各龄期混凝土的裂缝间距值 表24

4.7 底板混凝土自约束应力计算

按内表温度差30℃计算。

4.7.1 套用公式:

各龄期混凝土的最大自约束应力:

4.7.2 各龄期最大自约束应力,详见表25。

底板各龄期混凝土的最大自约束应力 表25

各阶段的自约束应力均在安全范围之内,不会引起表面开裂。

4.8.2 测温点布置:

4.8.2.1 距混凝土表面1.5m 高度、露天、不易破坏处设三个普通温度计测量大气温度,气温取读数的平均值。

4.8.2.2 在每个混凝土泵口用测温探头、测温线固定在木棍上制成的探杆测量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4.8.2.3 各段测温点的布置见图3~图8。

4.8.2.4 混凝土浇筑前在选定的测温点上预埋测温线和测温探头,测温线和探头用胶带固定在φ12 的钢筋上,探头用塑料布包裹,与钢筋之间用绝缘胶布隔离。测温线另一端的插头依据编号贴上标签,插头在浇筑混凝土前要用塑料布包裹好,防止被污染或破坏。

4.8.2.5 测温线引出高度应高于混凝土面1.5m,浇筑机坑布设测温线时,应注意在二次浇筑底板后仍要继续检测机坑内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引线长度应再增加3m。

图3 I 段测温点平面布置图

图4 II、III 段测温点平面布置图

图5 IV 段测温点平面布置图

图6 3m 厚底板内测温点垂直方向布置图

图7 1.5m 厚底板内测温点垂直方向布置

图8 机坑内测温点垂直方向布置图

1)混凝土浇筑开始起测温,第1~4d 每1h 测温1 次。

2)第5~15d 每2h 测温1 次。

3)第16~30d 每4h 测温1 次。

4)第31~60d 每12h 测温1 次。

5) 原则上,在混凝土中心温度低于入模温度后可停止测温。

6) 如监理或设计方有要求,第61~90d 每24h 测温1 次。

4.8.4 测温数据的管理

利用计算机对测温数据进行信息化实时管理。

预先编制好温度曲线的描绘程序和温度应力的计算程序,及时整理录入测温数据,描绘出温度曲线、计算出累加温度应力,与浇筑前的估计情况进行比较,推断下一时段的温度和应力变化趋势,根据计算结果决定是否调整保温方式和保温层厚度。

4.8.5 设置专人负责测温工作,并在施工前对测温人员进行详细的交底,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4.8.6 测温注意事项

4.8.6.1 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支撑钢筋是否牢固,测温点标高是否准确,探头、插头是否包严。

4.8.6.2 使用探头测混凝土入模温度时,不得在流动的混凝土中探测。探头插入混凝土约一分钟左右后读数,每次使用完毕应将探头擦试干净。

4.8.6.3 测温仪主机为精密仪表,使用时应小心轻放,严禁摔碰,使用完毕及时关机。

4.8.6.4 严密监测混凝土的温升情况,根据温度记录,增减保温材料厚度或层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小于30℃。当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超过30℃时,可增加保温材料厚度或层数;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超过30℃,可适当减少保温材料厚度或层数,反之亦然。

4.8.6.5 是否停止保温、测温,必须听从本项目技术部门指令,不得擅自停止测温。

5.1.1 供应商的确定

通过招标和“业主、监理、施工”三方现场考察的方式选定本工程商品混凝土的供应商。

在签订商品混凝土供应协议时,必须申明使用部位混凝土的性能与数量。原则上框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坍落度、浇筑时间和工程部位等数据,工程质量在材料保证上首先得以落实。

5.1.2 商品混凝土原材料

商品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相关国家规范、北京市地标和本方案第2 章的规定。针对本工程施工的季节、气候、运距以及工程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在常规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础上,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有针对性的试配,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施工配合比。

原材料及混凝土的检验试验报告必须在施工前报交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查验,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共同认可后,方允许投入施工。

外加剂、砂石等必须覆盖,不得露天存放,避免阳光直射,并在拌合前2d 将碎石洒水降温;拌合水应使用地下水,并预先加冰块降温;散装水泥的出场温度较高(可达75oC),因此,散装水泥必须提前进料降温,保证拌合时的温度在35 oC 以下。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必须保证混凝土的到工地温度不超过本方案第4 章4.2.6 条的规定。

5.1.3 商品混凝土供货

为了保证混凝土能够及时运送到工地,我部与混凝土供应商对运输线路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搅拌站到工地的线路,同时对运输线路上的车流量高峰时间进行了分析,准备应急方案,来确保混凝土及时送到现场。行车路线见附图1~附图6。混凝土浇筑前2d,会同混凝土供应商对选定的路线要再次进行详细考察,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和现场条件,调整交通方案和制

定应急方案,完善混凝土供应方案。

为预防底板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停、断混凝土的情况,已与两家租赁公司联系好混凝土运输车,作为备用车辆。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应加盖保温套,降低运输过程中的冷量损失。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装料前需将拌筒中积水排净。运输途中,拌筒以1~3r/min 运行,以防止混凝土离析。混凝土罐车到工地现场卸料前,应使拌筒以8~12r/min 速度转运1~2min,然后再反向转动卸料。

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量大,混凝土供应商随供货派出现场调度、技术人员各一名驻场,随时反馈工地混凝土的质量并及时调整。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机械设备详见表26。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机械设备一览表 表26

5.1.4 商品混凝土试验

商品混凝土应提供商品混凝土书面资料,即提供:原材料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含碱量报告;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申请通知单;商品混凝土开盘鉴定书;商品混凝土出厂合格证;商品混凝土抗压试验报告、抗渗试验报告等。

5.1.4.1 混凝土试块的取样方式

现场取样时,以搅拌车卸料1/4 后至3/4 前混凝土为代表。

5.1.4.2 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测试

交货地点的坍落度与出站前坍落度允许偏差≤20mm。

浇筑现场每5 车检查一次坍落度。

5.1.4.3 每车混凝土入场后都必须检测温度。

5.1.5 保证混凝土质量措施

5.1.5.1 严格原材料的进场检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5.1.5.2 严格混凝土的开盘鉴定,保证开盘混凝土的原材料相符,计量符合规定,混凝土的和易性满足要求。

5.1.5.3 要根据混凝土浇筑量大小和施工进度,合理调整搅拌进度,使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符合要求。

5.1.5.4 出厂的混凝土车严格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准出厂。

5.2 混凝土浇筑施工安排

本分项工程施工安排指导思想是在《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按混凝土工程“拌(合)—运(输)—浇(筑)”3 大过程即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作业,以期完成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

5.2.1 施工段及施工顺序

根据+0.000 以下施工进度计划,确定施工顺序如下:

5.2.2 各段混凝土浇筑机械设备的投入

5.2.2.1 混凝土泵的平均泵送量Q1 的计算

根据Q Q 1 = max αη

式中 Q1——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h;

Qmax——每台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h;

α1——配管条件系数,取0.8~0.9;

η——作业效率:可取0.5~0.7。

本工程采用的混凝土泵的输送能力为80/h。

α1=0.85;η=0.6

1 Q =80×0.85×0.6=40.8/h

5.2.2.2 每台混凝土泵所需配备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辆

式中 N1——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

Q1——每台混凝土泵实际输出,m3/h;

V1——每台混凝土搅拌车容量9m3;

状元新村10幢工程高大支模施工方案S0——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平均的车速度,km/h;

L1——混凝土车搅拌车往返距离(km), 取定20km;

T1——每台混凝土搅拌车总计停歇时间,min;

5.2.2.3 各段须配备混凝土搅拌车、输送泵数量及浇筑时间详见表27

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工程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卡各段须配备混凝土搅拌车、输送泵数量及浇筑时间 表27

5.2.3 浇筑前的准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