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020版最新出版稿.pdf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020版最新出版稿.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3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0439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020版最新出版稿.pdf

B.1辐射示意图见图B.1~B.3。

Q/GDW 107382020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110~35kV电网结构示意图

透层、稀浆封层施工方案.doc图 B. 1 单辐射

图 B. 2 双辐射

图 B. 2 双辐射

B.2环网(环型结构,开环运行)示意图见图B.4~B.5。

Q/GDW107382020

B.3链式示意图见图B.6~B.8

Q/GDW 107382020

Q/GDW 107382020

1、元此 图 B.7 双链

b)T、元混合 图 B.8三链

C.1单母线接线示意图见图C.1.

C.1单母线接线示意图见图C.1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110~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示意图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110~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示意图

C.3桥式示意图见图C.3.

Q/GDW107382020

C.4线变组示意图见图C.4

图C.3桥式(内桥、外桥、扩大内桥)

C.5环入环出示意图见图C.5。

Q/GDW107382020

图C.5环入环出(仅适用于电缆T接方式)

D.1架空网结构示意图见图D.1~D.3!

Q/GDW 107382020

图 D. 1多分段单辐射

图D.2多分段单联络

图D.3多分段适度联络

Q/GDW107382020

Q/GDW107382020

220/380V电网结构示意图见图E.1~E.2。

Q/GDW 107382020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220/380V电网结构示意图

Q/GDW107382020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Q/GDW 107382020

编制背 编制主要原则 38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结构和内容. 40 条文说明

编制背 编制主要原则 38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结构和内容. 条文说明

Q/GDW107382020

增加饱和容载比约束;优化目标网架结构,明确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方式,增加现状网架向目标 网架的过渡方式,避免大拆大建;弱化线路供电半径要求,突出电压质量导向;明确电缆、地 下(半地下)变电站使用范围等。建设标准方面,优化供电区域划分标准及相应建设标准,突 出以饱和负荷密度为主、弱化行政级别的划分导同,明确各类供电区域的主要分布地区;补充 变电站供电能力提升的多种方式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策略,细化落实差异化规划设计原 则。 补短板强弱项。落实防人身触电、森林草原防火等要求,增加绝缘导线在中低压架空线路中的 应用范围,增加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技术要求,提升供电安全性。完善低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 则,补充低压配电网网架结构、低压线路及开关设备选型等技术要求。 优化适用对象。将110kV及以下交流电网作为配电网规划设计的主要对象,原则上20kV、6kV 不作为推荐供电电压等级。考虑到直流配电网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试点建设阶段,本次修订 暂不涉及。顺应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政策方向,提出公司控股、参股的增量配电区域可参照 执行。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本标准主要参考标准文件: GB/T50293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 50289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DL/T 499 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 DL/T 814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 DL/T 1711 电网短期和超短期负荷预测技术规范 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DL/T 5131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 Q/GDW125 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 Q/GDW156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Q/GDW1212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 Q/GDW238 电动汽车充电站供电系统规范 Q/GDW338 农村配网自动化典型设计规范 Q/GDW382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 Q/GDW392 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Q/GDW462 农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 Q/GDW480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Q/GDW 617 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Q/GDW625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 Q/GDW 667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运行控制规范 Q/GDW 1212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导则 Q/GDW 1354 智能电能表功能规范 Q/GDW 1373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 Q/GDW10370 配电网技术导则 Q/GDW 11184 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Q/GDW11358电力通信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Q/GDW11526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设计技术导则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公司发展策划部组织多次会议,对本标准的修订给予指导、协调,并多次组织 专家对本标准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2018年1月12日,公司下达2018年度公司第一批技术标准修订计划,公司发展部组织召开标准修订 启动会,确定承担单位,成立编制工作组。 2018年12月28日,国网发展部向公司系统征集本标准修订建议,收到内容建议188条,采纳35条, 部分采纳87条,不采纳44条,其他建议22条;新增内容建议107条,经初步研究讨论,采纳44条,部分 采纳40条,不采纳4条,其他建议19条。 2019年2月,编制工作组梳理讨论本标准大纲,明确标准框架、修订内容、分工和进度安排。 2019年4月,编制工作组完成本标准初稿。 2020年3月,编制工作组分组讨论并修改形成本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0年4月9日,公司发展部正式下发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公司各有关单位意见。编制工作组整 理相关反馈意见278条(采纳119条、部分采纳83条、不采纳76条),并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本标准有 关章节和文字内容,形成本标准送审稿。 2020年10月14日,公司组织召开本标准(修订稿)专题讨论会,听取部门意见34条(采纳21条,部 分采纳7条,不采纳6条),编制工作组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本标准(修订稿)送审稿。 2020年10月26日,公司规划设计技术标准专业工作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听取了编写组 汇报,审查结论为:审查组协商一致,同意修改后以技术标准形式报批。 2020年10月底,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本标准代替Q/GDW1738一2012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与Q/GDW1738一2012相比,本次修 订做了如下结构和编辑性重大调整: 一增加了规划计算负荷的定义,修改了最大负荷、网供负荷、供电半径的定义; 增加了供电分区、供电网格和供电单元的划分要求,优化了供电区域划分标准: 一增加了考虑分布式电源与新型负荷接入时的负荷预测方法; 调整了容载比取值范围、供电质量规划目标和10kV短路电流限定值,增加了消弧线圈改低电 阻接地方式的技术要求; 一增加了电网结构过渡方式、变电站电气主接线选取原则和推荐形式; 一增加了电缆线路和地下(半地下)变电站的适用范围,增加了低压线路和开关选型技术要求, 删除了供电半径建议值; 一增加了配电网智能终端、配电通信网、配电网业务系统和信息安全防护的技术要求; 一增加了效率效益计算分析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8)222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题章为10章,包括基本规定、规划区域划分、负荷预测与电力平衡、主要技术原则、电 网结构与主接线方式、设备选型、智能化基本要求、用户及电源接入要求、规划计算分析要求和技术经 济分析

Q/GDW10738—2020

原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原标准主要起草人包括赵庆波、冯凯、黄震、滕林、张 组平、陈海、刘思革、赵明欣、范明天、苏剑、崔艳妍、周莉梅、刘伟、韦涛、赵江河、侯义明、关城、 徐晶、诸葛宁之、李亦农、黄薇。

Q/GDW107382020

Q/GDW107382020

Q/GDW107382020

各类供电区域内的电网可根据发展阶段、供电安全水平要求和实际情况,初期及过渡期可采用 过渡电网结构,通过建设与改造,逐步实现推荐的目标电网结构。110(66)kV电网结构推荐 过渡方式见图1,35kV电网结构推荐过渡方式见图2.

图1110(66)kV电网结构推荐过渡方式

a)A+、A类供电区域

b)B、C类供电区域 图235kV电网结构推荐过渡方式

图235kV电网结构推荐过渡方式

注:虚线框内接线方式仅适用于配电网的发展初期及过渡期,不宜作为目标电网结构, c)双侧电源指来自不同变电站,为同一变电站供电的两路供电电源。 本标准第8.3条中,梳理总结出5种典型电网结构,规范了10kV电网规划的电网结构。依据各类 共电区域供电安全水平要求和实际情况,给出各类供电区域推荐采用的电网结构。双环式结构的配电 变压器接入方式既可采用两个单切并关,也可采用一个双切并关(简称“三双”),以满足双环之间的 负荷切换。不推荐N供一备等其他结构形式;花瓣式(双花瓣式)结构形式,仅限用于国家有特殊要 求的高可靠性地区。除上述典型电网结构外,还存在双射式、对射式等过渡结构。各类供电区域内的电 网可根据发展阶段、供电安全水平要求和实际情况,通过建设与改造,逐步实现推荐采用的目标电网结 本标准第9.1.3条中,明确了土建尽量一次建成、导线截面尽量一次选定、线路廊道尽量一步到 立的总体原则, 本标准第9.2.1条中,负荷密度、供电安全水平要求和短路电流水平决定了变电站容量和台数的配

Q/GDW107382020

置,明确了各类供电区域的变电站容量和台数配置。对于负荷密度高的供电区域,若变电站布点困难, 可选用大容量变压器以提高供电能力,并应加强上下级电网的联络来增加供电可靠性。 本标准第9.2.2条中,明确了不同发展阶段变电站建设的基本策略。 本标准第9.2.3条中,节约用地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应在保证供电设施安全经济运行、维护方便 为前提的条件下,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或者通过技术革新,改造原 有设备的布置方式,达到缩小用地、节约用地的目的,而不能不考虑供电设施必要的技术条件和功能上 的要求,硬性压缩用地。此外,具备条件的变电站宜预留充换电站、数据中心站等位置。 本标准第9.2.5条中,针对部分地区配电网存在的变电站供电范围交叉情况,提出随着负荷的增长 和新变电站站址的确定,应及时调整相关变电站的供电范围。 本标准第9.3.2条中,给出了各类供电区域内的110~35kV架空线路导线截面推荐选型,如表1所 示。

表1110~35kV架空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

本标准第9.3.5条中,给出了各类供电区域内的110~35kV电缆线路导线截面推荐选型

准第9.3.5条中,给出了各类供电区域内的110~3 35kV电缆线路导线截面推荐选型,如表2所

.3.5条中,给出了各类供电区域内的110~35kV电缆线路导线截面推荐选型,如表2所

表2110~35kV电缆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

本标准第9.4.1条中,明确了不同主变容量下的10kV线路导线截面推荐选型。中压配电网由主干 线、分支线和用户(电源)接入线组成,是配电网的核心和中坚,在正常运行时承担着电力配送的任务, 故障或检修时承担着负荷转移的任务。中压主干线导线截面应首尾相同,有联络的中压分支线其功能视 同中压主干线,也是负荷转移的通道,导线截面选择应与中压主干线标准等同。 本标准第9.4.3条中,依据各类供电区域的负荷密度、10kV线路导线截面选取和线路压降要求等, 通过计算确定各类供电区域10kV线路的供电距离。在缺少电源站点的地区,部分10kV架空线路过长 线路中、后端电压质量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即使采取增加无功补偿、改变线路参数等措施,仍不能解决 电压质量问题,而在线路上加装线路调压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该方式在国外已普遍采用,近年来 国内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运行经验,线路调压器一般可配置在10kV架空线路的1/2处或2/3处。 本标准第9.5.2条中,给出了各类供电区域内柱上变压器的推荐容量。三相柱上变压器容量序列为 30kVA、50kVA、100kVA、160kVA、200kVA、315kVA、400kVA。单相柱上变压器容量序列为30kVA、 50kVA、80kVA、100kVA。此外,对超过10kV线路供电延伸范围,且负荷点距离35kV电源点较近的 偏远地区,可采用35kV/0.38kV供电模式。 本标准第9.7.4条中,综合考虑各类供电区域用电水平、220/380V线路导线截面和压降要求等因素, 通过计算确定各类供电区域220/380V线路的供电距离。 本标准第10.2.1条中,边缘处理主要是应用边缘物联代理实现该功能。边缘物联代理指部署在区域 现场(典型如配电站房、变电站等)的智能终端装置,具备边缘计算、通信协议适配、统一数据模型、 安全准入等功能,实现一定区域内不同类型终端采集数据在感知层的汇聚共享和处理计算,大幅减少感 知层向平台层的大量无效数据传递对网络层、平台层的冲击,支撑业务就地处理和区域能源自治。边缘 物联代理的实际部署方案和应用模式(包括部署位置、独立/嵌入模式)应结合具体业务场景设计。边

Q/GDW107382020

缘物联代理分为:边端分离型、边端融合型、边缘节点型三种,其定义如下: a)边端分离型:边缘物联代理是硬件平台化、软件容器化的通用装置,不配置采集感知功能,主 要适用于配电台区、配电房、变电站和综合能源等。 6 边端融合型:边缘物联代理以模块或芯片方式集成至采集终端,采集终端升级为具有边缘计算 功能的智能终端,主要适用于配电台区。 边缘节点型:边缘物联代理以软件型态部署在通用服务器架构,形成边缘计算节点,主要适用 于配电房、变电站等。 本标准第10.2.4条中,110(66)kV架空线路宜按照Q/GDW11526配置线路在线监测装置。架空 线路运行环境的监测装置包括气象、导线温度、微风振动、覆冰、舞动、弧垂、风偏、现场污移度、杆 塔倾斜、图像视频监控等监测终端。 本标准第10.2.5条中,提出配电自动化终端宜按照供电安全准则及故障处理模式合理配置,故障处 理模式包含馈线自动化(集中式、智能分布式、就地重合式)与敌障监测方式,DTU、FTU除二遥、三 遥功能外,还可集成继电保护、智能分布式、就地重合式功能。中压配电网的关键性节点,如主干线联 络开关、必要的分段开关,宜按照供电安全准则对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的时间要求采用“三遥”配置; 网架中的一般性节点,宜采用“二遥”配置;对于线路较长、支线较多的线路,宜在适当位置安装故障 指示器,以缩小故障查找区间。配置方法参考表3,

表3配电自动化终端推荐配置方法

及以下接入低压电网工作应结合国家政策要求有序推进。 本标准第11.2.2条中,明确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推荐电压等级。 本标准第11.2.4条中,电源接入电网会提高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如图3所示,当馈线发生故障时, 充过断路器的短路电流等于系统短路电流与电源短路电流之和。为了保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应保证电 源接入后配电线路的短路容量不应超过该电压等级的短路电流限定值,否则电源应加装短路电流限制装 置。

图3电源接入对电网短路电流水平的影响分析图

本标准第12.1.1条中,规划计算分析是保障配电网规划方案科学合理的重要手段。在配电网规划设 计工作中,量化计算分析是电网参数配置、方案论证等的支撑,同时也是后续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基础。 比外,随着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施、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新型负荷的大量接入,配电网运行方式将会 变得更加复杂,规划计算分析的重要性也会更为突出。 本标准第12.1.5条中,明确了充分利用辅助决策手段开展配电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第12.5.2条中DB23/T 2837-2021 黑龙江“全省事”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总体规范.pdf,用户平均停电缺供电量指在统计期间内,平均每一用户因停电缺供的电量

本标准第12.6.2条中,无功补偿装置分组容量可参照Q/GDW1212《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导 则》的相关规定合理确定, 本标准第12.7.1条中,线损计算属于配电网常规计算。按电网的不同特点,需要分电压等级。35kV 及以上的高压配电网,三相负荷也基本平衡,其结构和参数一般基本齐全,有实时测量的负荷数据,可 以采用单相(正序)潮流计算方法来求取网络损耗。35kV以下配电网设备和网络规模大,大多为辐射结 构或环网结构开环运行,其线路的R/X比值较大,而且基础数据、运行方式和运行数据获取较难,应采 用网络简化和负荷简化方法,近似计算配电网线损,主要计算方法为均方根法。 本标准第12.7.2~12.7.3条中,明确了配电网效率效益计算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指标。 本标准第13.2条中,明确了技术经济分析需确定规划目标和投资费用的最佳组合。 规划属性分为单属性规划和多属性规划。在单属性规划中,只能确定一个属性,如费用最小或规划 目标最优,无法同时考虑这两个属性的关系;而在多属性规划中,最终可确定属性之间的关系,如规划 标属性和费用属性之间的价值关系。 帕累托(Pareto)优化曲线可显示多属性规划中多个属性情况下的分析结果,如供电可靠性、费用 等。电力企业在对系统进行扩展规划或运行时,帕累托曲线可显示不同方案的费用与供电可靠性之间的 关系。帕累托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一个供电可靠性和费用的最佳组合,也即获得任何一种供电可靠 性水平所需花费的最少费用。帕累托曲线可为电力企业在多属性规划时提供选择,并可对多个属性进行 汉衡。 图4给出了某个供电区域的帕累托(Pareto)优化曲线示意图,包括三种不同的投资方案,第一段 曲线对应架空线模式的投资方案,第二段曲线对应电缆线路模式,第三段曲线对应电缆及配电自动化模

Q/GDW107382020

图4帕累托(Pareto)优化曲线示意图

本标准第13.3条中,明确了技术经济分析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最小费用评估法、收益/成本评估 去以及收益增量/成本增量评估法,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如下: 最小费用评估法为单属性规划方法,是一种采用标准驱动、最小费用、面向项目的评估和选择 过程,用以确定各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及相应的分配方案。 b) 收益/成本评估法为多属性规划方法,以收益与成本两者的比值来确定项目的优点,其评估和 选择过程,一般需通过有效的比值来评估各备选项目,一般用于新建项目评估。 C 收益增量/成本增量评估法为多属性规划方法,基于收益增量与成本增量比值,既可用于新建 项目评估,也可用于改造项目评估。收益增量是当前方案与相邻方案(比当前方案收益稍差的 方案)间的收益差值,成本增量是当前方案与相邻方案间的成本差值(即边际成本)。 其中,总费用指全寿命周期成本,总费用现值计算模型如下:

CD(n) (1 + i)" (1 + i)"

LCC 总费用现值; N 评估年限,与设备寿命周期相对应; i 贴现率; CI(n) 第n年的投资成本,主要包括设备的购置费、安装调试费和其他费用; CO(n) 第n年的运行成本,主要包括设备能耗费、日常巡视检查费和环保等费用; CM(n) 第n年的检修维护成本,主要包括周期性解体检修费用、周期性检修维护费用; CF(n) 第n年的故障成本,包括故障检修费用与故障损失成本; CD(n) 第n年(期末)的退役处置成本,包括设备退役时处置的人工、设备费用以及运输 费和设备退役处理时的环保费用,并应减去设备退役时的残值。 其中,故障损失成本的计算模型如下:

费和设备退役处理时的环保费用,并应减去设备退役时的残值。 其中,故障损失成本的计算模型如下: 故障损失成本=单位电量停电损失成本×缺供电量 式中,单位电量停电损失成本包括售电损失费、设备性能及寿命损失费以及间接损失费,可根据历 史数据统计得出,将其固定下来,作为今后预测时的依据。

故障损失成本=单位电量停电损失成本×缺供电量 式中青岛市住宅设计质量提升指引(青勘设协字[2020]08号 青岛市勘察设计协会2020年6月).pdf,单位电量停电损失成本包括售电损失费、设备性能及寿命损失费以及间接损失费,可根 数据统计得出,将其固定下来,作为今后预测时的依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