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C 14-2020 主动式建筑评价标准.pdf

TASC 14-2020 主动式建筑评价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191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ASC 14-2020 主动式建筑评价标准.pdf

5.1.3主动式建筑应采用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统一协调使

5.1.4主动式建筑应进行建筑的热湿环境设计,外围护结构性

GBT36268-2018 夹层玻璃单位产品能耗测试方法能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

5.1.6主动式建筑的主要功能房间的噪声等级和隔声性

1.6主动式建筑的主要功能房间的噪声等级和隔声性能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有关规定

5.2.1建筑天然采光性能指标应包括天然采光系数和

2.1建筑天然采光性能指标应包括天然采光系数和均匀度系

5.2.3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性能指标包括主要功能房间

和PM2.5年均浓度子项,评价总分值为5分,按下列规则分

度和PM2.5年均浓度子项,评价总分值为5分,按下列规

5.3.1结合建筑周围取景选择建筑视景窗。视景窗的位置与高 度选择、玻璃材质等满足主要功能房间不低于90%面积区域人 员在处于工作、休闲状态时可以直视室外景观且无明显变形。 5.3.2卫生间、楼梯间具有充足的天然采光。 5.3.3主要功能房间的暖通空调系统未端可进行现场调节。 5.3.4 空调通风口设置合理,并优化室内气流组织,没有局部 不舒适感

6.1.1主动式建筑的节能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共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JGJ7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和《温和地区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475等的有关规定。 6.1.2主动式建筑应遵循被动节能设计及措施优先的原则,通 过建筑空间布局优化设计、提升外围护结构性能等措施,降低建 筑用能需求。 6.1.3主动式建筑应进行综合的可再生能源设计,并应对可再 生能源技术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 6.1.4主动式建筑应进行建筑气密性专项设计,竣工后应进行

6.1.5主动式建筑应进行围护结构热桥处理专项设计,竣 应进行热桥测试。

6.2.1建筑能耗性能指标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

2.1建筑能耗性能指标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 》GB/T51161的约束值及以上,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表 2.1的规则评分

表6.2.1建筑能耗性能指标评分规

6.2.2建筑产能性能指标,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表6.2 的规则评分。

表6.2.2建筑产能性能指标评分规贝

1主动式建筑的建筑设备及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不低于 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2级能效要求 2建筑优先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技术

6.3.2建筑优先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技术。

6.3.2建筑优先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技术

7.1.1主动式建筑应对项目进行全寿命期环境影响分析,并应 将全寿命期评价结果用于优化建筑设计。 7.1.2用水器具的效率应达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二级及 以上。 7.1.3主动式建筑应合理利用场地内非传统水源

7.2.1建筑采用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和能源方案,进行全寿命 期碳排放分析。参与全寿命期环境荷载计算的建筑材料质量不小

7.2.1建筑采用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和能源方案,进行全寿命

寸H 碳排放分析。参与全寿命期环境荷载计算的建筑材料质量不小 建筑主体结构材料和围护材料总质量的95%,评价总分值为5 ,并按表 7. 2. 1 的规则评分

表 7. 2. 1 碳排放指标评分规则

表7.2.2年节水率RwR评分规则

··1 不 J 材科友利废建材。 7.3.2使用具有国家绿色建材标识的建筑材料,同类建材中获 得绿色建材标识认证的产品重量占比不小于80%。 7.3.3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对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包减小化学物品的

7.3.4采用可持续建造技术。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2《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4《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5《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 6 《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 7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26 8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 10《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475

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2《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4《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5《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 6《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 7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 10 《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475

1.0.1本茶规定了本标准的编制自的。建筑是人门日常生产、 生活、学习活动等离不开的重要场所。统计表明,现代城市人生 命90%左右的时间是在建筑内度过的,建筑环境的优劣直接影 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另外,众所周知,建造建 筑和维持建筑运行所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三 分之一左右,如何把建筑能耗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提倡在建 筑上开发利用洁净的可持续能源,已经是一个驱待解决的问题。 还有,如何在建造建筑、运行建筑的过程中,尽量少地对环境施 加不利的影响,减少碳排放,也是一个对全人类未来具有重大影 响的问题。 在计算机技术、AI技术突飞猛进式发展的今天,建筑对室 内外光、声、热、风、湿等重要物理变量进行感知和调节的技 术,已经由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利用现代建筑设计技术,结合传 统的各种理念和手段,主动、灵活、有效地使用经济的和优化的 手段,对各种建筑的各种环境变量进行调节,是主动式建筑的 灵魂。 不仅如此,建筑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和日常行为: 还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设计,促进人们 进行社会交往,引导人们从建筑里走出去,接近自然、亲近自 然;同时,鼓励人们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解决建筑面临 的区域性问题,鼓励尊老爱幼,继承和发杨我国的优良传统,这 也是一个现代的建筑标准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主动式建筑(ActiveHouse)的理论,最早源于丹麦等欧洲 国家的研究和实践。2002年正式成立了主动式建筑国际联盟 (ActiveHouseAlliance,简称AHA),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和实

1.0.3本条强调以人为本是主动式建筑的核心要求。以人

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人作为主动式建筑设计、建造及运营维护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建筑及建筑所营造的环境,对人的安全 建康、舒适、便利带来影响时,都应该首先考虑维护人的权益。 建筑中的节能设计、保护环境的设计、舒适环境的设计等,都应 以人为中心进行。 主动式建筑的成功案例表明,达成主动式建筑可持续指标贡 献的70%来自设计人员的巧妙设计、大胆创新。因此,优先采 用设计技术及策略是提高建筑主动性能的核心要素。被动式节能 技术,包括增加建筑墙体保温,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性,杆 绝建筑热桥,采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被证明是行之有效且 简单易行的节能措施。主动式建筑在设计施工中,应优先考虑使 用成熟有效的被动式建筑技术。主动式建筑提倡被动优先、主动 优化、综合平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被动优先和主动优 化,主动和被动指的是被动式建筑技术措施和主动式建筑技术措 施,而不是指被动式建筑和主动式建筑的理论。 1.0.4本标准重点对建筑涉及的感知性能、调节性能、天然采 光、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空气质量、建筑能耗、建筑产能、环境 荷载、节约用水等指标进行评价,并未涵盖建筑的全部性能要 成故会与评价的建箔尚应饰合国家现行右关标准的规定

光、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空气质量、建筑能耗、建筑产能、理 荷载、节约用水等指标进行评价,并未涵盖建筑的全部性育 求,故参与评价的建筑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提倡对建筑主动性能进行开发利用,并且对之进行评价: 是主动式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理念的最显著的特征。 2.0.5反映环境对人体的热作用的温度,是评价室内环境舒适 程度的指标之一。室内环境与人体之间存在对流换热与辐射换 热。影响人体热交换的室内气温和墙面、地面、窗、天花板等表 面温度是不相等的,也是不均匀的。作用温度是在假设室内环境 为气温与辐射温度相等的均匀封闭空间内与在真实的环境内人体 的十热损失相等的温度。此温度可表示空气温度与平均辐射温度 两者对人体的热作用,也可认为是室内气温与平均辐射温度按相 应的表面换热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2.0.6本标准中主要功能房间的具体划分,由标准使用人员根 据建筑类型、空间功能及其空间使用频率等实际情况具体灵活掌 握。区分主要功能房间和非主要功能房间,实际上是为了强调天 然采光、自然通风、热湿环境以及室内空气质量对人的健康舒适 和建筑能耗的影响

田文八 据建筑类型、空间功能及其空间使用频率等实际情况具体灵 握屋。区分主要功能房间和非主要功能房间,实际上是为了强 然采光、自然通风、热湿环境以及室内空气质量对人的健康舍 和建筑能耗的影响

本标准也将建筑中的独立功能区域作为评价对象。比如建筑中功 能完整且可独立管理与运维的使用空间,该空间可以是一个功能 单元,也可以是建筑的某一层或连续几层

3.1.1建筑群、建筑单体或建筑内独立功能区域均可以参评主 动式建筑。建筑群是指由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权属相同、技术 本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建筑局部区 域指建筑中相对独立完整的平面空间、完整单元、完整一层或完 整多层等,建筑局部区域具有独立的功能,能够独立运转运营, 如高层建筑中某些被辟为宾馆单独管理、运营的区域,可视为建 筑局部区域。当对建筑群进行评价时,可先用本标准评分项和优 选项对各单体建筑进行评价,再按各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进行加 权计算得到建筑群的总得分。 无论评价对象为建筑群、单栋建筑或建筑内区域,计算系统 性、整体性指标时,要基于该指标所覆盖的范围或区域进行总体 评价,计算区域的边界应选取合理、口径一致,并且边界闭合。

3.1.2本条对评价阶段进行了规定,本标准将主动式建筑

3. 1.2本条对评价阶段

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是在主动式建筑施工图设 计文件批准后进行,其重点为评价相关指标的预期效果;而运行 评价是在主动式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连续12个 自然月)后进行,主要是评价相关主动式建筑技术产生的实际效 果。简而言之,设计评价所评的是主动式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所评的是通过主动式建筑设计之后并投入运行的建筑。

3.1.3本条对申请评价方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主动

重全寿命期内的主动性能。对于主动式建筑的评价,申请评 应从主动式建筑的设计、运行等阶段进行控制,优化建筑技 设备和材料选用,并按本标准的要求提交相应技术分析、测 告和相关文件。

3.1.4本条对评价机构和评估师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主云

建筑的评价人员和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审查申请评价 方提交的报告、文档。对申请运行评价的建筑,评价机构还应组 织现场考察,进一步审核建筑设计要求的落实情况以及建筑的实 际性能和运行效果。

3.2.3本条主要界定达到什么条件的参评项目,才能被

过了主动式建筑的评价标准,成为合格的主动式建筑。这里的相 关优选项,指的是在所有优选项中,与该参评项目形成气候和技 术要求关联的优选项。比如,某项目参评主动式建筑,优选项共 有15项适用,如果这个项目要获得主动式建筑认证,需要3项 及以上的优选项达标,即15项优选项的20%。

则上应全部满足主动式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和评分项的要求。

由于某些可以理解的原因,项目中的某一项不能满足最低分类 定时,可由评估人员具体说明理由,由上一级技术委员会做 定。主动式建筑的某一项或几项指标表现优异,可申请进行单 评价。

指标中全部指标的要求,但在部分指标的分值上,表现优异, 果突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单项优异表现的认证和肯

2.6主动式建筑运行过程中,使用者对建筑的操作直接影响

3.2.6主动式建筑运行过程中,使用者对建筑的操作

建筑在环境方面的表现。因此,编制建筑使用手册,并对建筑使 用者进行培训,将设计中涉及的关于环境保护及高效使用资源的 设计理念、主动感知与调节技术、方法,清晰地交代给建筑使 用者。

本条评价建筑对室内外环境参数具备基本的感知监测功能。 室内基本环境参数应包括主要功能房间的温度、湿度、CO2、 PM2.5等。室外环境基本参数应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 太阳辐射强度、PM2.5等。室内环境参数应通过就地传感设备 感知,室外环境参数宜通过就地传感设备感知,条件所限时可部 分引用城市实时监测气象数据。建筑室内只评价主要功能房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环境参数感知系统 施工图、设计说明(含控制策略);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 环境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和检测数据

4.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本条评价建筑基于所感知的参数作出反应的能力。如根据所 感知的室内外温湿度参数调节空调系统,根据设备系统自身运行 参数调节运行工况,根据CO2浓度参数作出报警、启动排风装置 动作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智能化设计图纸 装修图纸以及设计说明;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以及设计说 明、运行日志或使用者报告

4.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

建筑控制系统复杂、界面不友好直接导致操作不方便、不安 全、使用率低甚至系统废弃,是目前建筑控制系统常见问题。本 条要求系统界面中不能出现错别字与语病,图标按钮含义简明, 色彩简洁明快,主要操作步骤有提示,具有防错功能,对输入信 息进行校验,执行破坏性操作须有清晰提示确认,重要操作可快

捷撤回。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控制系统设计文件、室 内控制末端显示界面设计要求;运行评价时查阅控制系统界面及 操作步骤、使用者报告,必要时提供物业服务者满意度报告。

.1本东道用 第1款在第4.1.1条室内基本环境参数要求上,增加对主要 功能房间照度、VOC、噪声等主动感知的分档要求,增加对室 外空气质量、噪声和降雨强度等主动感知的分档要求。室内环境 参数通过室内传感设备感知;室外环境参数通过室外传感设备感 知,当无条件安装室外传感设备时,可引用城市实时监测气象 数据。 第2款旨在强化建筑感知性能参数的数据收集、远程传输与 集中管理功能,提升管理效率。将所感知的数据远传集中服务 器,可全面掌握建筑各个空间的环境参数,有利于系统实时优化 控制,实现更好的主动性能。 第3款旨在强化建筑感知性能参数存储与数据质量,为运行 优化提供数据基础。将所感知的数据进行存储并提供回溯访问, 有利于监控感知、传输和控制系统运行情况,保障系统运行安全 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定期分析挖潜、优化控制。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 明;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峻工图、环境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和监测 数据、集中服务器照片、现场照片、存储数据及相关证明材料。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4.2.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居室和卧室、办公建筑中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室内照度调节的方 式有活动遮阳、感光玻璃、照明系统调节等;室内温湿度调节的 方式有自然通风、暖通空调系统等;室内CO2浓度调节的方式有 自然通风和新风系统调节等;室内PM2.5浓度调节的方式有新 风过滤系统过滤、室内空气净化器处理等;室内噪声调节的方式 有隔声设施如外窗启闭调节、背景噪声调节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明 (含控制策略);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含控制 策略)、运行记录或使用者报告

本条主要对主动式建筑的开放性做出规定。所谓的开放性: 有两条含义,一是建筑的一些数据应该尽可能做到向最广大的使 用者和公众开放,可以公示在网络和公共区域;二是建筑应该能 够采纳公众及其使用者的反馈意见,优化自已的运营策略。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明 (含控制策略),确认建筑是否具有以互联网、公示屏、报表、纸 媒等形式,向社会报告其运行过程、运行结果的设计;检查并确 认该建筑运行设置是否有收集、整理并使用建筑使用者对建筑进 行评价与建议的数据;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峻工图、设计说明 (含控制策略)、运行记录或使用者报告。 4.3.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提升建筑使用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建筑以人为本特性的具 体表现。具体包括:(1)通过设计如阳台、露台、架空层等空间 提升室内外的交流互动;(2)采用鼓励居住者进行社会交往的设 计,如与其他建筑相连通的连廊系统、场地内设计对外开放的公 共本法穴问竺

4.3.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提升建筑使用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建筑以人为本特性的具 体表现。具体包括:(1)通过设计如阳台、露台、架空层等空间 提升室内外的交流互动;(2)采用鼓励居住者进行社会交往的设 计,如与其他建筑相连通的连廊系统、场地内设计对外开放的公 共交流空间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明 (含运营策略);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含运营

策略)、使用者报告。

4.3.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

适应项目所在地气候、地理、项目功能、本地建筑风格、本 地传统、本地材料、施工条件、使用者生活习惯等特性,为定性 评价。建筑设计需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需要,例如帮助儿童学 习、游戏、社交、健康成长的适幼设计;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采用适老设计;必要的无障碍设计;以及合理设置活动空间和健 身场所,并使人们更容易到达这些区域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 明: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使用者报告

4.3.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建筑具有适变性是指建筑可实现对气候、个性化需求、功能 等相关变化的响应,如不同使用者需求不尽相同,同一使用者随 时间推移,其受年龄增长、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和时代变迁等因素 影响而需求也会变化。建筑适变可提升建筑价值、提高空间效 率、丰富空间形态、延长建筑寿命,进而节约资源。 内部空间几何尺寸可适应未来需求变化进行改变,具体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商业建筑、办公建筑等可采用灵活隔断;轻质墙 体分割空间的住宅户型设计可满足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的居住 需求。 建筑可适应未来使用用途的变化并预留空间,具体可采取的 措施有建筑主体结构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主体结构承载能力设 计适当余等。 建筑外表可变,具体可包括但不限于:根据空间功能需求调 节,如建筑外墙可开启与周边场地或空间连通形成公共交流空 间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提升建 筑适变性设计与措施报告;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使用者 报告。

主动式建筑设计要体现朴实的理念,包括汲取中国建筑的传 统智慧;鼓励使用者亲近大自然、接近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地形 利用;进行符合区域特质的建筑艺术探索;开发建筑周边场地的 农业耕种、园艺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 明;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运行记录和使用者 报告。

.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4.3.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主动式建筑的室内,除了必须保障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外,还 要尽力营造富有健康的文化内涵,良好的艺术氛围,以及方便健 身锻炼的环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 明;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运行记录和使用者 报告。

5.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1:1本杂适用于谷尖氏用建筑的 分 主要功能房间需经过天然采光照度、采光系数及其光照均匀 度、防眩光等天然采光光学设计。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明 (含控制策略)、天然采光分析报告;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工 图、设计说明(含控制策略)、天然采光分析报告、运行记录或 使用者报告。

天然采光的时长,影响着居住者使用者的身心健康,保障必 要的采光时长,是为了保障建筑的健康性能。现行国家标准《城 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以及一些地方标准对此均有相关规定,本条鼓励参评建 筑按这些要求进行专项设计。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明 (含控制策略)、日照与评估报告;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 设计说明(含控制策略)、日照实测记录或使用者报告

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5.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混合照明是指在天然采光不满足或超过照度标准的情况出现 时,按照度等级逐渐开启/关闭人工照明,或调节天然采光面积 其目的是在满足使用者视觉健康舒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 能源。 为防止眩光,建筑采光设计时,应考虑可见光透过比、建筑 阴影、光的反射与折射、空间的几何尺寸及形状对眩光的产生所 带来的影响

本条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明 (含控制策略)、混合照明专项设计(包括依据生活/工作场所设 计的分区照度、分梯度分层级开启/关闭人工照明系统和天然采 光面积调节措施);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含 控制策略)、实际照度检测记录或使用者报告。

(含控制策略)、混合照明专项设计(包括依据生活/工作场所设 计的分区照度、分梯度分层级开启/关闭人工照明系统和天然采 光面积调节措施);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含 控制策略)、实际照度检测记录或使用者报告。 5.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主动式建筑提倡在围护结构、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和设备系 统等方面,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室内热湿环境,满足室内人员热 湿舒适要求。依据现行国家《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GB/T50785,对应建筑热工设计区划分级的相应要求进行外围 护结构冬季保温和夏季防热设计,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和建筑遮阳 等措施改善室内热湿环境,优化暖通空调设备系统,提高室内人 员舒适感。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热湿环境 专项设计;运行阶段查阅相关施工记录、竣工图、检测报告等资 料,必要时进行现场核实。 5.1.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窗户可开启是主动式建筑的基本要求,以便于发挥人对主动 调节性能的干预能力。外窗设置可开启扇,有助于借助自然通风 改善室内热湿环境,例如改善室内气流速度、去除多余热量、排

主动式建筑提倡在围护结构、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和设备系 统等方面,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室内热湿环境,满足室内人员热 湿舒适要求。依据现行国家《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GB/T50785,对应建筑热工设计区划分级的相应要求进行外围 护结构冬季保温和夏季防热设计,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和建筑遮阳 等措施改善室内热湿环境,优化暖通空调设备系统,提高室内人 员舒适感。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热湿环境 专项设计;运行阶段查阅相关施工记录、竣工图、检测报告等资 料,必要时进行现场核实

5.1.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窗户可开启是主动式建筑的基本要求,以便于发挥人对主动 调节性能的于预能力。外窗设置可开启扇,有助于借助自然通风 改善室内热湿环境,例如改善室内气流速度、去除多余热量、排 除潮湿空气。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材料说 明文件及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估分析报告;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检 测报告、使用者报告,并现场核实

5.1.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噪声对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 成果的认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明 (含控制策略)、室内声环境专项预评估报告;运行评价时查阅相 关竣工图、设计说明(含控制策略)、运行记录或使用者报告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整个 建筑的天然采光水平,以建筑的平均采光系数来表征。建筑的平 均采光系数,以所有应具有天然采光的建筑面积加权平均取得。 建筑天然采光系数的采光计算平面,应以距墙表面0.5m离地面 0.75m以上的水平面来计算,相应的计算平均采光系数时的采 光面积,当以此面积值计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明 (含控制策略)、主要功能房间天然采光系数和均匀度系数计算分 析报告;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含控制策略)、 运行记录或使用者报告。

式中: t。 作用温度电气施工图设计施工方案,℃;

to=(h·ta+hr·t)/(he十h

t 空气温度,℃; t一平均辐射温度,℃; h。一一代表对换流热系数,W/(m².℃); hr一一表面辐射换热系数,W/(m²·℃)。 空气湿度过高,会增加人体的冷感和热感,降低舒适性;空 气湿度过低,一方面会使空气中飘浮的颗粒物增多,另一方面造 成人体皮肤和呼吸道的干燥,影响人的健康。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热环境的人类工效学通过计算PMV和PPD指数与局部热舒 适准则对热舒适进行分析测定与解释》GB/T18049中的规定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30%~70%,有助于人体舒适和健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室内作用 温度和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模拟分析报告;运行阶段查阅相关峻工 图、室内空气温度和围护结构内表面平均辐射温度、室内空气相 对湿度的实测报告。计算周期和实测周期需覆盖相应季节主要功 能房间的使用时间段

本条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标准》GB50325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 定编写,自的是控制主要功能房间的CO,和PM2.5浓度,以此 呆障房间的新风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时查阅相关施工图、设计说 明(含控制策略)、主要功能房间CO2浓度和PM2.5年均浓度 预评估报告;运行评价时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含控制 策略)、主要功能房间CO2浓度和PM2.5浓度检测报告、使用 者报告。

钻孔后压浆灌注桩施工组织设计设计5.3.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评价。

5.3.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评价、运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