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万科翡翠之光项目二期工程—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轮扣式)

徐州万科翡翠之光项目二期工程—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轮扣式)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x
资源大小:7.2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徐州万科翡翠之光项目二期工程—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轮扣式)

拼装高度为2m以上的竖向模板,不得站在下层模板上拼装上层模板。安装过程中应设置临时固定措施。

当支架立柱成一定角度倾斜,或其支架立柱的顶表面倾斜时,应采取可靠措施确保支点稳定,支撑底脚必须有防滑移的可靠措施。

模板支撑架底层纵、横向水平杆应作为扫地杆DBJ46-031-2014标准下载,距地面高度应小于或等于550mm。立杆底部应设置可调托座或固定底座。

支撑架人行通道坡度宜小于或等于1:3,并应在通道脚手板下增设水平杆,通道可折线上升。

1—护栏;2—平台脚手板;3—坡道脚手板;4—增设水平杆

独立支撑架的高宽比不应大于3,当超过3时,应至少采取如下加强措施:

将架体超出顶部加载区投影范围向外延伸布置(2~3)跨的措施将下部架体尺寸扩大;

与主体结构的墙、柱等构件进行刚性连接。

立柱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

起步立杆采用不同长度规格的杆件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

1—第一种长度规格立杆;2—第二种长度规格立杆;3—纵向水平杆;4—横向水平杆;5—立杆底座(垫板)

支撑架各步纵向、横向水平杆应连续设置,不得缺失,当立杆基础表面存在高差时,应按照如下要求进行调整:

模板支架可调托座伸出顶层水平杆的悬臂长度严禁超过650mm,且丝杆外露长度严禁超过300mm,可调托座插入立杆长度不得少于200mm;

(1)支模架周圈、中间纵横向应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

(2)剪刀撑的隔数不大于6跨,不大于6m,每个剪刀撑跨数不超过6跨,且宽度不大于6m。

(3)竖向剪刀撑杆件底端与地面顶紧,倾斜角度设置为45度,采用旋转扣件与立杆每步连接,旋转扣件与主节点的距离不超过150mm。

(4)本工程中对于搭设高度H≤5m,不设置水平剪刀撑,H>5m设置水平剪刀撑。顶步(架体梁下第一道水平杆部位)与底步设置连续设置水平剪刀撑。剪刀撑间隔层数不超过6跨,且不大于6m,每个剪刀撑跨数不超过6跨,且宽度不大于6m。如下图所示:

(5)水平剪刀撑布置在竖向剪刀撑交叉的水平杆层

(6)剪刀撑斜杆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m,且采用不少于3个旋转扣件紧固,扣件距离杆端不小于100mm。

3、支模架不符合模数处理方式

模数不匹配时,在板的位置设置调节跨,

调节跨应设置在板下承受荷载较小部位。用普通扣件钢管每步拉结成整体,

水平杆向两端延伸至少扣接2根定型支架的立杆。如下图所示:

调节跨搭设示意图(一)

调节跨搭设示意图(二)

斜坡支模架底部应采用扣件式钢管拉结(沿坡度纵向,及横向水平杆)。中间立杆节点、横杆尽量拉通在同一水平面。

立杆底部垫平和防滑措施:立杆底座下长条楔形垫木垫平,留混凝土小平台“窝”整平。预埋(后置)短钢筋(或膨胀螺丝)防滑。

5、伸缩缝处双梁支模架做法

伸缩缝两边的梁板应分开浇筑,说明浇捣顺序和间隔时间(足够长),避免双梁荷载同时落在同处支架上。

待一边混凝土浇筑完成拆除梁测模板后支设另一边梁测模,双梁中间用挤塑板填充。

6、后浇带处支模架做法

后浇带部位的支模架独立搭设,底部用槽钢横跨下部后浇带,立杆立在槽钢上,其它支模架拆除时后浇带支模架不拆除。

超高结构的后浇带浇筑时,一般独立支模体系的高宽比都太大,应采取加强侧向稳定的措施

平面上的斜交梁采用梁、板单独排布立杆(先排梁再排板),用普通钢管扣件拉结成整体。

支架安装→安装主楞→安装次楞→调整楼板下皮标高及起拱→铺设面板→检查模板上皮标高、平整度→验收。

支模前测量放线,将板底控制线标定在基坑侧壁防水保护层上。

支架安装完毕后,从跨的一侧开始逐排依次安装主楞,主楞安装完毕后,调整楼板下皮的标高及起拱,调整完毕后铺设次楞和面板。

中板以及顶板无下挂梁的预留口在顶板模板大面铺设后,根据图纸上的位置弹好墨线,把预钉好的洞口木盒安装就位,固定牢固;设置下挂梁的预留洞口,梁、板模板及支撑体系单独进行施工,安装完毕后进行整体连接固定。所有多层板拼缝均布置在次楞上,次楞接头均布置在主楞上。

模板安装完成后拉通线测量模板标高及位置,按照相关规范严格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钢筋绑扎。

板的起拱:当板的跨度为4000mm时,起拱2‰。在板的中间部位起拱,四周不起拱。

在楼板施工缝留置处,根据板厚放置木档板(即梳子板),在梁上放一木板,其中间要按钢筋位置留切口以通过钢筋。

刮模板拼缝水泥腻子堵缝,避免漏浆。所有模板均须涂刷脱模剂。

顶板模板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起拱,跨度超过4m按跨度方向长度的1‰~3‰进行起拱。多层板的接茬应在纵向的次楞上,板面采用硬拼缝制作,有掖角的采用八字接法,所有拼缝要严密。

方木表面必须刨光,模板表面必须刷脱模剂,板间拼缝表面要求平整,不得翘曲。

板模(掖角模)与梁混凝土接茬部位贴密封条后支顶牢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该部位出现漏浆,甚至错台等问题。

制模→弹线→搭设操作平台→模板吊装至工作面→模板就位→合模并临时固定→检查柱模对角线即位移并调整→从上往下安装柱箍并与满堂架加固→验收

核对放出的墨线正确无误后方可立模。

先安装柱子相对的两块模板,并做临时固定,再安装另外两块模板,合模之后,从上到下安装柱箍,采用钢管和顶托加固,然后通过螺栓调节、校正模板垂直度及柱顶对角线。安装完毕后确保柱子下脚平整,与模板交接严密,加贴海绵条,以防止跑浆,并检查顶托是否牢固,以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发生位移或倾斜。

模板表面必须刷脱模剂,板间拼缝表面要求平整,不得翘曲。

柱底部需每边各设两块80×160mm定位预埋钢板,预埋钢板的支腿与柱子钢筋焊接牢固,确保柱子模板定位准确。

柱脚贴底板面设置钢筋地锚,确保柱子的形状和尺寸。

弹出梁轴线及水平线并复核→安装梁底主、次楞→梁底起拱→安装梁底模板→绑扎钢筋→安装侧模→复核梁模板尺寸、位置→与相邻模板连固→验收

梁的支撑同顶板的支撑同时安装,方法相同。

梁模板采用侧模夹底模的方式安装,上端与板模的关系为板模夹侧模。

施工时,首先在基坑侧墙上弹出梁的轴线点,并在已经浇筑完毕的中柱混凝土上弹出梁的下部边线。然后沿梁轴线方向铺设底模的主楞,铺设横向次楞,然后按照梁下净空尺寸调整模板标高并起拱,最后铺设大板和多层板。

梁的钢筋绑扎完毕后,开始安装侧模,调整紧固,并校正梁中线、标高和断面尺寸,最后与两端的板模连固。

板模与梁侧模、梁的侧模以及梁模与墙模之间接缝贴海绵条,防止漏浆。

梁的底模按照规范起拱,起拱采用降梁两头,中间标高不变的方法。为保证梁底两端的水平,必须备水平尺,待梁底铺设完毕,柱线调至平整。

4.6 混凝土浇筑方案

4.6.1、本工程的混凝土输送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

4.6.2、梁板水平结构混凝土由中间向四周均匀对称进行浇筑,对梁高大于800mm的梁应从中间向两边浇筑混凝土,每层厚度≤400mm。高支模部位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该区域不得堆载混凝土(梁每层铺灰厚度不得大于400mm,板局部砼堆置高度不得超过楼板厚度100mm)和其它材料。禁止泵管对着模板直接喷射,以防止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导致坍塌事故的发生。

4.6.3、砼不得堆放过高及过分集中,而且要及时拨开,振动时不得用振动棒撬住模板或钢筋振动。在浇捣高支模楼面砼过程中要安排专职安全员进行跟班,并在浇捣之前对所有参加浇捣的施工人员作浇捣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4.6.4、砼浇筑过程中楼面作业人员和振捣设备必须尽量分散,严格控制高支模区域作业人员数量,振捣设备置于已施工完成的屋面层,避免出现人员和施工设备过于集中出现局部超载,影响支撑体系安全。

4.6.5、混凝土浇筑过程应严格按方案程序进行,在支架下面要安装照明灯,在专职安全员的监督下,派木工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进行加固。如果支架沉降、位移达到报警值时,安全员立即报告现场施工负责人,现场负责人查明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加固措施。发现险情,安全员、现场施工负责人要立即通知现场作业人员撤出危险范围,停止浇筑砼,直至险情排除为止。

4.6.6、钢筋密集的地方用直径Φ32的振动器捣固,振动棒插入困难时,可用钢杆捣固,保证节点处钢筋密集区砼振捣密实,并适时用木锤锤击模板,以便及时发现振捣不密实处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混凝土浇筑完成立即采用浇水加草袋进行养护,用草袋将混凝土表面敞露的部分全部严密地覆盖起来,保证混凝土在不失水的情况下得到充足的养护。

1、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小时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

2、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3、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面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4.8 模板及支撑体系拆除

1、以不会因拆除模板导致混凝土产生缺棱掉角为准。底模拆除时,可按以下混凝土强度拆除底模:超限的梁混凝土应达到100%强度后方可拆除底模。

2、底模拆除应以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为依据,拆模申请经技术负责人与监理同意后方可拆除。

3、结构底模拆除后,其上部严格控制堆放料具荷载。必要时应经过核算或加临时支撑。悬挑结构均应加临时支撑。

4、拆模应遵从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不承重的模板,后拆承重部分模板;拆除支模架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由上而下时应逐步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支架先拆侧向支撑,后拆竖向支撑等原则。

5、拆除模板时,其顺序与安装模板的顺序相反:先拆除纵墙模板后拆横墙模板,先拆外墙外侧模板再拆除内侧模板。对于一面墙体拆模,先拆角模两侧的大模板再拆角模。具体拆模板时首先拆下穿墙螺栓,再松开地脚螺栓,使模板向后倾斜与墙体脱开。如果模板与砼墙面吸附或粘结不能离开时,用撬棍撬动模板下口,不得在墙上口撬动模板或用大锤砸模板,应保证拆模时不晃动砼墙体,尤其拆门窗洞模时不能用大锤砸模板。

6、楼板、梁模板拆除工艺流程:拆除支架部分水平拉杆和剪刀撑→拆除梁连接件及侧模板→下调楼板模板支柱顶翼托3cm,使模下降→分段分片拆→除楼板模板、木枋及支柱→拆除梁底模板及支撑系统。楼层模板拆除时,先拆除支架部分水平拉杆和剪刀撑,而后拆除与楼板的连接角模及梁侧模板。对于跨度较大的梁底模拆除时,应从跨中向两端作业。

7、拆除大跨度梁底支模时,应从跨中开始下调支柱顶翼托螺杆,然后向两端进行。拆除底模支柱,亦从跨中作业。

9、起吊模板前,必须认真检查穿墙杆是否全部拆完,有钩、挂、兜、拌的地方及时清理,并清除模板及平台上的杂物,起吊时吊环应落在模板重心部位,并应垂直慢速确认无障碍后,方可提升走,注意不得碰撞墙体。

10、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二步。设有固定连接点的模板支架,固定连接点应随支架逐层拆除,拆除杆件严禁抛掷。拆除时,应设置警戒区域,确保安全。

第五节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5.1.1 现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5.1.2 组织保证措施

特种作业人员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置要求 ;配备3名安全员,且所有人员持证上岗。上岗人员定期体检,合格者方可持证上岗。

1 承插型轮扣式钢管支架支撑系统(含钢管立杆、水平杆、剪刀撑及斜撑等)搭设人员必须是经由有权部门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承担,木工配合支撑系统标高,间距控制。从事模板作业的人员,应经安全技术培训。从事高处作业人员,应定期体检,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从事高处作业。

2 安装和拆除模板时,操作人员应配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安全帽和安全带应定期检查,不合格者严禁使用。

3 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并扣在支架横杆上面,垂直运输充分利用塔吊将杆件吊运至楼面或作业平台,施工时下方场地必须保持净空,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现场。

4 在安装、拆除作业前,工程技术人员应以书面形式向作业能班组进行施工操作的安全技术交底,作业班组应对照书面交底进行上、下班的自检和互检。

施工过程中分阶段进行检查和验收:

(1)模板支架搭设前;

(2)搭设高度达到设计高度后和混凝土浇筑前。

重点检查和验收内容:1)基础应符合设计要求,平整坚实,立杆与基础间无松动、悬空现象,底座、支垫应符合规定;2)搭设的架体三维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搭设方法和斜杆、钢管剪刀撑等设置应符合规程规定;3)可调托座和可调底座伸出水平杆的悬臂长度应符合设计限定要求;4)水平杆扣接头与立杆连接轮的插销应击紧至所需插入深度的标志刻度。

6 在高处安装和拆除模板时,周围设安全网或搭设脚手架,保持模板搭设区域出入口畅通。并设警示牌,派专人看管。

7 作业时,模板和配件不得随意堆放,模板应放平放稳,严防滑落。脚手架或操作平台上临时堆放的模板不宜超过3层,连接件应放在箱盒或工具袋中,不得散放在脚手板上。脚手架或操作平台上的施工总荷载不得超过其设计值。

9 模板安装时,上下应有人接应,随装随运,严禁抛掷。

10 支模过程中如遇中途停歇,应将已就位模板或支架连接稳固,不得浮搁或悬空。拆模中途停歇时,应将已松扣或已拆松的模板、支架等拆下运走,防止构件坠落或作业人员扶空坠落伤人。

11 在模板上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材料、机具、人员和设备不要过分集中;不得将泵管或垂直运输设施固定在模板支撑系统上,防止碰撞和超载。

12 当遇大雨、大雾、沙尘或6级以上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5级及以上风力时,应停止高空吊运作业。阴雨停止后,应及时清除模板和地面上的积水。

13 模板拆除前,应经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强度检测,确认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强度时方可拆模,拆除应按规定的过程序进行,先支的后拆,先拆非承重部分,后拆承重部分;拆除大跨度梁支架时,先从跨中开始向两端对称进行。在拆模区域下方标出作业区,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区。

14 严格控制实际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对出现的超过最大荷载要有相应的控制措施,钢筋等材料不得在支架上方堆放。

15 模板支撑系统在搭设、钢筋安装、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安排专职人员动态监测模板支撑体系位移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支撑系统安全。支撑体系监测点布置详见附图。交叉支撑、水平加固杆等不得随意拆卸,因施工需要临时局部拆卸时,施工完毕后应立即恢复。

16 工序检查:施工现场应配备专职质量员和安全员进行前后道工序交接检查和现场监护,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17 预防高空坠落事故安全技术措施

(1)高处作业人员应经过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

(2)安全带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查合格。安全带的系扣点应就高不就低,扣环应悬挂在腰部的上方,并要注意带子不能与锋利或毛刺的地方接触,以防摩擦割断。

(3)项目部应按类别,有针对性地将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悬挂于施工现场各相应部位。

5.3、施工过程中监测措施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和浇筑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压可能发生一定的沉降和位移,如变化多大可能发生垮塌事故,为及时反映高支模支撑系统的变化情况,预防事故的发生,特对高支模区域支撑系统进行沉降和位移监测。

为了确保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和砼结构施工的顺利进行,掌握模板支撑体系在搭设、钢筋安装、砼浇捣过程中及砼终凝前后的受力与变形状况,确保模板支撑体系在各种施工工况及荷载的作用下,获得模板支撑体系的实际变形数据,起到对模板支撑体系实时监控,最终达到最佳安全状况。

本工程模板支架传力体系如下:上部荷载→梁或楼板底模→木楞→横向水平钢管→竖向钢管立杆→承载地基或结构层楼板。在荷载作用下,木楞、水平横杆会产生弯曲变形,钢管立杆会产生竖向压缩变形。一旦杆件变形过大,轻则对砼构件的质量产生影响(如标高不准确,平整度超过允许范围,甚至产生结构裂缝),重则使架体受力不均导致架体失稳坍塌,这要求杆件有足够的刚度来抵抗变形。

立杆顶水平位移、支架整体水平位移、模板沉降、立杆轴力、立杆斜向变形。

(1)支架监测点布设以框架柱固定结构为参考点,设置水平位移传感器,监测高支模支架的立杆顶水平位移以及整体水平位移。

(2)以高支模搭设地面(砼地面)为基准参考面,在梁板底部模板安装竖向位移传感器,监测模板沉降。

(3)选取有代表性的立杆(荷载较大),在顶托和模板之间安装压力传感器,监测立杆轴力。

(4)选取对倾斜位移比较敏感的杆件,在杆件上部安装倾角传感器,监测杆件变形。

采用高支模无线实时安全监测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测,

高支模搭设允许偏差及监测变形允许值、预警值

第六节 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置和分工

6.1、项目管理人员及职责分工

6.2、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安排

6.3、劳动力配备计划

为保证施工进度按计划落实,模板区域施工主要的劳动力需求计划:

第七节 验收要求

1、模板支架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与验收:

(1)施工准备阶段,对进场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

(2)在基础完工后模板支架搭设前;对基础进行检查验收;

(3)每搭设完两步后;在搭设完成后,对模板支架进行检查验收。

(4)在模板施工完成后混凝土浇筑前,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验收;

2、验收时应具备下列文件

(1)根据编制依据相关文件规范、标准要求所形成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2)专项施工方案及变更文件;

(3)安全技术交底文件;

(4)模板支架构配件的出厂合格证或质量分类合格标志;

(5)模板工程的施工记录及质量检查记录;

(6)模板支架搭设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及处理记录;

(7)模板工程的施工验收报告。

1、轮扣式模板支架验收表

(1)模板支架搭设前:

(2)支架搭设完成后:

A、模板及支撑架子搭设和组装完毕,使用前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项目安全负责人架子班长等人员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单报监理单位验收。

B、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参加验收;

C、、 架体支撑体系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的架子不得使用。

2、项目应急小组成员及通信联络

3、项目应急小组成员职责一览表

8.2、危险源的识别与措施

1支模坍塌事故处置措施

1、施工项目在班组作业前必须要结合工作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同时保证出入口畅通。

3、应急小组负责人接到通知后马上作出反应,立即赶赴现场。

4、应急小组负责人达到现场后,立即了解现场情况,视坍塌的方向及受影响位置,安排现场施工员指挥楼面上所有作业员工有序撤离现场,并设危险区域,并设警示标志,设专人监护,保护事故现场。

5、安排另一现场施工员把受伤人员转移到安全地点,等待汽车接送去医院。

6、按规定上报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救援。

7、在倒塌、坍塌过程中不要盲目抢险,应立刻切断电源,确认未有继续坍塌危险的情况下,组织抢救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工作,首先抢救受伤人员,再抢救集体财产。

2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处置措施

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后,抢救的重点放在对休克、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

1、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3、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导致死亡。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4、发现伤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动伤者。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神经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为原则,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头等,在无材料的情况下,上肢可固定在身侧,下肢与腱侧下肢缚在一起。

5、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正确的现场止血处理措施。

6、一般伤口小的止血法:先用生理盐水(0.9%溶液)冲洗伤口,涂上红汞水,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较紧的包扎。

7、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纱布、棉花等作成软垫,放在伤口上再包扎,来增强压力而达到止血。

8、止血带止血法:选择弹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带或三角巾、毛巾、带状布条等,上肢出血结扎在上臂上1/2处(靠近心脏位置),下肢出血结扎在大腿上1/3处。结扎时,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垫上消毒纱布棉垫。每隔25~40分钟放松一次,每放松0.5~1分钟。

9、动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的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尽量减少颠簸。同时,密切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的情况。

3物体打击事故处置措施

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抢救的重点放在对颅脑损伤、胸部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

1、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4触电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针对本工程施工特点,各个施工阶段均将使用大量机电设备,在工程电气施工中都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一旦发生触电事故,应急抢救小组人员要立即赶赴现场,指挥现场抢救工作,同时按规定程序做好上报有关方面。

1、事故发生后的上报程序,职工或操作人员→工地负责人→项目经理部→监理及业主。

2、抢救伤员时不能直接去扶触电者,应马上切断电源,或用干木棍等绝缘物挑起电线,然后才能抢救受伤者,同时打120 报急救中心救援。

3、如受害者只有手脚等部位炙伤,立即由应急小组人员陪同前往就近医院救治。

4、在救护人员未到达之前,先对病人进行诊断,查看,如发现有心跳无呼吸,应先清除口腔内异物后,对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5、如有呼吸无心跳,就采用胸外心脏挤压法。

6、如无呼吸、无心跳,就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同时进行,直至120救护人员到达时交由专业人员抢救。

7、维护现场秩序,严密保护事故现场。

5火灾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置措施

①在施工现场和主要作业场所或易发生火灾事故的场所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消防栓、沙箱、灭火铲等; 

②在施工现场配备消防存水池和专门的消防水管,其供水量能满足消防的要求,施工过程中保持供水正常; 

③责令施工总包单位成立义务消防队; 

 ④要求施工单位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讲座,学会“两会”,即施工人员会扑灭初期火灾,会逃生; 

⑤施工楼层设立专门的消防通道,施工过程中随时有人监督检查,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施工楼层显要位置设立导向牌和消防栓;

⑥熟悉现场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的布置DB34/T 3378-2019标准下载,学会使用各种消防设施;

⑦施工楼层所有的内楼梯及临边、洞口进行相应的防护,确保安全可靠。  

②紧急号召:项目施工现场安装紧急火灾警铃,发生火灾时鸣铃示警,义务消防队听到警铃后在第一时间内集合,托人扑救。 

③紧急增援:如果现场火势较大,应急小组立即拨打119向当地消防大队请求增援。 

④紧急疏散:当施工现场火情较为严重,应急小组及时下达紧急疏散命令,及时撤离施工现场无关人员到指定的安全地点,做到有条不紊、临危不乱。 

⑤紧急救护:义务消防队员全力以赴在火灾点寻找救护伤亡人员,及时救离火场就近送医院救治,或致电120急救中心到现场协助救护和送医院治疗。

1、物资部要制定应急物资装备保障预案,保证项目部在各种事故应急抢救抢险中有充足的材料和设备(包括通讯装备、运输工具、照明装置、防护装备及各种专用设备等)。

DB44/T 893-2011 建筑玻璃点支承装置用转接件.pdf第九节 计算书及附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