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投标书施工组织设计

新建铁路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投标书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4.08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新建铁路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投标书施工组织设计

2.2.4.坩埚装料及安放坩埚支架

先将自熔塞轻轻放入清除好的坩埚内,深度要合适;将焊剂倒入坩埚

内,插入高温火柴,盖上坩埚帽;将坩埚支架安好,把坩埚放在支架上并转到砂型上方,调整坩埚位置,使浇注口正对砂型腔。

点燃预热器并调节火焰,将其放在砂型上,设专人监视压力表和流量计,在火焰调节好后计时。

浙江省丽水市52省道云寿线(景宁境)路面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2.6.点火及浇注

预热进行至最后10秒时开始倒计时,当数至3时点火,反应开始后,钢水自动浇注。

2.2.7.拆箱及推瘤:

砂型在规定时间到后拆除;拆除砂型后,将液压推瘤机安放到位,等时间到后开始推瘤。

用仿形磨打磨焊头,使其轮廓与两侧钢轨相同。

浇注结束1小时后进行冷打磨,使其平直度达到要求。

对打磨后的焊头及时进行探伤,不合格的锯掉重焊,保证焊头合格率100%。

2.2.11.外观检查

用1m直靠尺和塞尺对经探伤合格的焊头踏面、工作边及轨底进行检查,平直度必须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进行修磨或锯掉重焊。

在无缝线路施工完成后对全长钢轨均要进行预打磨,钢轨打磨采用钢轨打磨列车进行。

打磨前,首先确认打磨车的测量和打磨装置下放是否正确,并确定每次打磨深度和打磨角度及作业压力。根据轨面状态,采用停车打磨或行车打磨作业方式。

(四)线路的成型与稳定

详见“线路的成型与稳定施工工艺框图”。

工艺框图详见“长钢轨铺设施工工艺框图”。

2.1.1.长钢轨运输

长钢轨运输采用长钢轨放送车完成。长钢轨放送车由N17平板车改制而成,车上安装多排辊轮,且自带推送动力和分轨装置。在长钢轨放送车始、终端设置挡板,防止在运输途中钢轨窜出车外。

2.1.1.1.装车准备

在每次装车前由技术人员对已选配好的长钢轨进行检查确认,门吊操作人员对门吊进行检查确认,调车人员指挥长钢轨放送车对位。

2.1.1.2.长钢轨装车

长钢轨装车采用多台龙门吊同步作业。在确认所有夹轨钳牢固夹紧后,指挥人员指挥龙门吊同时起吊横移。当长钢轨接近辊轮时,确保任何位置都处在辊轮连线范围内。左右股从两侧向中心对称放置,并摆放整齐、牢

固,长钢轨在牵引端对齐。所有长钢轨按要求装车后,同时进行锁紧固定,防止在运输途中窜动。

2.1.1.3.长钢轨运输

长钢轨放送车由机车推送至铺轨地点。在机车与长钢轨运输车之间以及长钢轨运输车运行方向前端各加一辆空平板车做隔离车。长钢轨锁紧装置在运输途中设专人看护、检查,发现有松动时立即紧固,确保运输安全。长钢轨放送车的推进速度控制在25km/h以下。

2.1.2.长钢轨铺设

长钢轨铺设由长钢轨放送车与1号、2号、3号辅助车联合完成。1号辅助车为轮胎式拖拉机,轮胎横跨无碴轨道板两侧肩部,可拖拉长钢轨前行;2号辅助车为2轴轮轨式台车,在台车上部每轴的竖直方向上设置两个辊轮(分别为左、右股钢轨用),前后轴对应侧辊轮形成一定高差,在辊轮两侧设置钢轨导引滑道;3号辅助车为公铁两用台车,前后两轴连接轮对为轮胎式(在工点转移时用,由液压油缸升降其高度),中间两轴连接轮对为轮轨式(在铺轨作业时用),在台车上部、中间两轴竖直方向设置辊轮,设置数量、方法同2号辅助车,高度均比2号车的辊轮高。

机车推送长钢轨放送车到达距铺轨起点约50m时停下,此时1号辅助车已牵引2、3号辅助车到达铺轨起点,并各自停在相应位置,由前向后依次排列顺序为1号、2号、3号辅助车和长钢轨放送车。2号辅助车放置在已铺设轨道前端,其与3号辅助车距离及3号辅助车与长钢轨放送车的距离均为20m左右,分别打好止轮器。解除长钢轨的紧固装置,安装专用卡具,启动长钢轨放送车上推送动力,使长钢轨成对由车上经分轨装置进入3号车上滑道,再经过2号车上辊轮到达1号辅助车尾部,将钢轨头部与拖拉装置连接好后,启动1号辅助车向前行进。在1号辅助车拖拉长钢轨过程中,在轨道板两侧承轨台间沿线路方向每隔约12~15m布放1对辊轮,使长钢轨落在辊轮上并在带动辊轮转动情况下向前延伸。当长钢轨全长均落在支垫辊轮上时,人工用起道机按铺轨方向将钢轨抬起,撤出辊轮,使钢轨落入承轨槽,随后安装部分扣件(每块无碴轨道板上的两股钢轨先各安装1组扣件),其余的待铺轨列车通过后再补齐。

一对长钢轨铺完后,在接头处先用断轨急救器临时连接。将2号、3号辅助车与长钢轨放送车连接,由机车一并推送到下一铺轨起点准备下一对长钢轨的放送铺设。

2.2.位移观测桩设置

位移观测桩的设置按照施工图设计要求进行,在锁定作业前预先设置完好。有条件应尽量利用接触网杆设置,无条件的在预制厂预制观测桩,现场埋设。

线路和道岔均按单元轨节设置位移观测桩,现场的编号标记清晰、耐久。单元轨节起终点的位移观测桩尽量与单元轨节锁定焊接接头对应,纵向相错量不大于30m。观测桩采用“均匀相对”式方法布桩。在区间埋设在路肩上,在站内设在站台上。

区间路基上位移观测桩尽量利用线路两侧的接触网杆设置。接触网杆埋设前,在接触网基础上刻划十字沟纹,在旁边涂上油漆作标记。待接触网杆立好后,将临时观测点引至接触网杆垂直于线路纵向的侧面,在接触网杆上刻划拉线标记,在旁边涂上油漆作标记。设置高度高于轨面50mm。

采用预埋位移观测桩方法设置时,观测桩截面为方形或圆形,中心预埋圆钢以便埋设后刻划十字线,上刻拉线槽口,桩顶部高出轨面5~20cm,埋深在冻结线0.5m以下。

道岔区位移观测桩采用预制桩埋设方法,桥上单元轨节的位移观测桩设置于桥面挡碴墙,标记耐久、可靠、便于观测。

2.3.单元轨节放散锁定

施工工艺框图详见“应力放散锁定施工工艺框图”。

在放散锁定前,按要求设置好位移观测桩,并根据当地轨温变化规律,合理选定锁定时间。单元焊接完成后,采用“连入法”进行单元轨节的放散锁定。放散锁定由试验段起点向终点方向顺序进行,采用“综合放散法”进行应力放散,“低温拉伸法”进行锁定。岔区内单元轨节的放散锁定在区间轨道放散锁定完成后进行,采用“自然放散法”进行应力放散,“等温度锁定法”(轨温等于设计锁定轨温时锁定)进行锁定。合拢锁定焊接在设计锁定轨温允许范围内进行,并尽量接近设计锁定轨温。放散锁定前先将欲放散锁定的单元轨节与其前一单元轨节间的接头焊接。

每2人配合,负责50m单侧钢轨扣件的拆除和安装,在所负责范围内使用专用工具从始端向末端顺序拆卸。扣配件摆放在钢轨两侧的轨道板上,号码摆放正确。

在拆除弹条时还要拆除前一已锁定单元轨节30m的扣件,一并进行放散,避免在焊头处产生应力集中,保证焊头寿命。

用起道机抬起钢轨,每隔12~15m垫放一个滚筒,保证钢轨目视平顺。

单元轨节基本长度设为1500m。采用“综合放散法”进行应力放散,使钢轨在滚筒上自由伸缩进行放散,并在单元轨节400m、1000m处各安装一台撞轨器,两台撞轨器同时撞轨协助放散,直至钢轨伸长出现反弹现象,即判定钢轨达到零应力状态。

2.3.4.做位移观测标记

每100m做一个钢轨拉伸位移观测标记。

2.3.5.计算拉伸量、锯轨量

测量单元轨节始、中、末端轨温,取其平均值做为单元轨节的轨温,计算拉伸量及锯轨量。

2.3.6.钢轨拉伸锁定

在单元轨节始端将钢轨拉伸器安装好,撞轨器撞轨配合拉伸,各位移观测标记点观测人员向始端技术人员报位移量,确保钢轨拉伸均匀,各点拉伸量呈线性变化。

当始端拉伸到计算拉伸量时,开始落钢轨、上扣件进行锁定。靠近钢轨拉伸器的一组逐个安装扣件并拧紧;其它小组先隔5个节点安装一对扣件,然后分别按间隔2个、1个节点补上扣件。

利用位移观测桩在钢轨上设置位移观测标记,单元轨节始端的锁定焊接开始进行。

轨道静态检测采用轨道检测仪进行。轨道检测仪可以测量轨道的轨向、高低、轨距、水平、扭曲和道岔轮缘槽侧间距静态几何尺寸的偏差值。轨道检测仪由人工在轨道上推行,通过几组测量轮与钢轨踏面、内侧工作面的接触程度,由传感器将信息传递到数据收集器中,检测完毕后通过电脑软件分析数据,打印出结果。将静态检测结果与无碴轨道平顺度铺设精度标准进行比较,若仍有个别点项不合格,对照其里程位置和不合格项目进行调整,直至全部检测合格。

轨道检查车在进行轨道动态检测前,先调整轨距修正值等测量参数,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将初始位置里程输入微机。轨检车在开动过程中自行将数据收集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处理并打印其结果。

轨检车对线路动态检测评定的项目: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车体垂直振动加速度和横向振动加速度

按招标文件建议工期要求,结合本工程特点和联合体投标人的施工技术装备能力,确定本工程的总工期目标为:自2005年4月18日开工至2007年4月17日竣工,总工期24个月。

施工准备阶段完成开工所需的人员、机械、物资进场、驻地建设、施工便道施工、施工图会审、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贯通测量、征地拆迁等有关工作,达到主体工程及控制工程开工条件。本阶段的工期目标为自2005年4月18日至2005年6月30日。

(二)预制厂、拌和站等临时工程施工

为本工程施工所需的预制厂、砼拌合站、混合料拌合站、安装构件制造厂等根据各分项工程施工进度要求安排建设工期,并与施工准备同时进行。2005年8月31日完成铁路桥梁预制厂的建设。其它厂、站建设于2005年6月30日完成。

1.补充地质勘探工作首先安排进行,即2005年4月18日至2005年5月17日。

2.站前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2005年4月18日至2005年7月31日。

3.站后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2005年4月18日至2005年12月30日。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工期安排及既有道路与水沟与主线关系安排其施工目标工期为:2005年5月1日至2006年1月15日。

(五)路基工程完成时间

计划2005年4月18日开工,2006年2月28日完成路基填、挖施工,于2006年8月31日完成堆载预压,堆载预压期为7个月,2006年9月30日基床整修完成,达到无碴轨道铺设条件,2006年11月15日全部完成路基附属及相关工程。

(六)桥涵工程完成时间

铁路特大桥、大桥下部工程和箱梁预制于2006年2月28日施工完毕,2006年8月11日开始架梁施工,并于2006年9月20日架设完毕,2006年11月14日铁路特大桥、大桥完工。框架桥及涵洞工程于2005年12月31完成。2005年12月15日完成公路桥梁施工。

(七)轨道工程完成时间

2006年2月28日完成轨道板板生产厂建设并开始轨道板生产。2006年10月31日完成无碴轨道测量网,于2006年11月1日开始轨道板支掌层施工,2007年4月2日完成轨道板铺设。2007年1月10日完成道岔区无碴轨道施工。

综合接地紧跟路基桥梁主体施工进行,2006年10月31日完成。相关工程根据各自特点和要求于2007年1月15日完成。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的路基、桥梁沉降观测及试验配合于2007年4月15日结束。2007年4月17日完成竣工清理和竣工文件编制,全部工程自验达标。

(一)工程施工质量目标

确保全部工程达到验收标准及设计要求,满足基础设施速度目标值的质量要求,确保部优,力争国优。

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并满足全线创优规划要求。

对完工的路基工程、基桩、桥涵浆砌片石及混凝土圬工、钢构件、扣件等的质量自检检测率达到100%。

确保工程设计寿命期限:轨道工程60年,其他主体结构100年。

(二)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1.检验批合格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应全部合格。

(2)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有允许偏差的抽查点,除有专门规定外,合格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不得大于规定的允许偏差的1.5倍。

(3)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施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记录。

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均应符合合格质量的规定。

(2)分项工程所含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3.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3)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项目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规定。

4.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2)质量控制资料完整。

(3)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和功能的检测资料应完整。

(4)主要功能的抽查结果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5)观感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5.当工程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当复合地基钻芯检验达不到合格标准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处理措施,经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客运专线设计标准要求。

(2)经返工重做的或更换构配件、设备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验收。

(3)当检验批的试块、试件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经有资质的法定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

6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原地面处理后的质量检验根据所处路堤部位分别按标准的要求进行检验,并采取地基处理措施。。

原地面处理后的外观符合下列要求:

(1)基底无草皮、树根等杂物,且无积水;

(2)原地面基底密实、平整;坑穴处理彻底,无质量隐患;

(3)路拱横坡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不少于2根),以复核地质资料以及设备、工艺、施打顺序是否适宜,确定混合料配合比、坍落度、搅拌时间、拔管速度等各项工艺参数,报监理单位确认后,方可进行施工。桩施工开始后及时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以确认设计参数。所用的水泥和粗细骨料品种、规格及质量符合设计要求。CFG桩混合料坍落度按工艺性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参数进行控制。桩的混合料强度、数量、布桩形式符合设计要求。每根桩的投料量不得少于设计灌注量;桩的有效长度、桩身质量、完整性、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路堤填筑前及路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结合勘探设计资料对施工地段进行地质核查。开工前根据勘探设计资料和岩溶的具体地质情况,确定岩溶处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制订质量保证措施,报监理单位审核批准后组织施工。注浆施工时有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浆隔离与回收设施,注浆过程中防止浆液渗漏,如有“跑浆”现象,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岩溶处理所用材料符合设计要求,进场时进行现场验收。岩溶处理时,其钻孔的布设形式、灌充数量和范围符合设计要求。

2.基床以下路堤(A、B填料填筑)

路堤填料种类、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填筑前对取土场填料进行取样检验;填筑时对运至现场的填料进行抽样检验。当填料土质发生变化或更换取土场时重新进行检验。非浸水路堤基床以下路堤压实质量根据填料类别采用三指标控制。浸水路堤填筑压实质量的检验符合相应部位的检验标准。软土、松软土地基上路堤填筑速率、堆载预压的荷载与时间等符合设计要求。浸水路堤按设计要求铺设反滤层,反滤层材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1.过渡段基底处理

与桥台、横向结构物、相邻路堤的基底处理同时进行,路堤与路堑过渡段按设计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开挖坡面的纵向坡度符合设计要求。开挖台阶的高度控制在0.6m左右。

3.2.基床表层以下级配碎石填层

选择有代表性的过渡段作为试验段,进行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摊铺压实工艺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参数,报监理单位确认。级配碎石填层与相邻的路堤及锥体按一整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在填筑压实过程中,保证桥台、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填料粒径、级配及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碎石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2%,碎石的级配范围符合标准的规定。路桥过渡段级配碎石中掺入水泥的品种、规格及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级配碎石填筑的压实质量采用三指标(K30、Evd、n)控制。

4.1.路堑开挖及边坡

爆破设计方案在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路堑开挖过程中,对照设计文件核对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采用机械开挖或光面、预裂爆破保证开挖面完整平顺、无危石和坑穴。边坡坡面平整且稳定无隐患,局部凹凸差不大于15cm。边坡防护封闭无变形、开裂。石质路堑采用爆破法开挖严格控制用药量,爆破不得造成路堑边坡隐患和对邻近建筑物的损伤或隐患。路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核对路基面和边坡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情况,当与设计不符时,提出变更设计。

填、挖方施工符合以下规定:半挖半填路基轨枕下横跨挖方与填方两部分,当挖方为硬质路堑时,按图“半挖半填断面图(硬质岩)”施工;挖方为土质、软质岩及全风化硬质岩时,按图“半挖半填断面图(土质、软质岩、强风化硬质岩)”施工。

5.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

在进行大面积填筑前,应根据初选的摊铺和碾压机械及试生产的填料,在现场选取长度不小于100m的地段进行摊铺压实工艺试验,确定工艺参数,并报监理单位确认。级配碎石场拌生产,拌合设备应计量准确,混合料的颗粒级配应符合标准规定。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碎石道床底碴》的规定,并应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有关技术条件。

每一压实层全宽应采用同一种类的填料。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压实质量应按三指标控制。

路基面中线高程、路肩高程、中线至路肩边缘距离、宽度、横坡、平整度的允许限差应符合表8.4.2的规定。

路基上的接触网支柱基础待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进行,采用螺旋干式钻机成孔,避免因其施工而损坏、危及路基的稳固与安全。接触网支柱基础的基坑回填压实标准不低于相应部位路基填筑压实标准;钻孔桩基础的基坑全部用混凝土灌注。

路基施工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观测基桩置于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并进行定期的复核校正。观测装置的埋设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边桩及沉降在施工期间一般每一填筑层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观测2~3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d至少观测一次。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d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d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设计要求的时间。沉降观测装置和位移边桩的构造、结构尺寸和制作材料的规格、材质等符合设计要求,且无影响观测精度的缺陷。观测断面数量及每一断面观测点布设数量、观测频次和精度符合设计要求。铺轨前建议由建设、联合体和监理单位参加的路基验评小组对路基工后沉降进行评定。

8.路基单位工程观感质量合格标准

路肩线条平直、肩棱整齐、路拱线条清晰,路拱面平整,路拱横坡及路拱形式清晰无明显凹凸;穿越路基面的管线部位回填规范无明显的凹凸,路基外观整洁。

路堤坡脚、路肩线条清晰、顺直,边坡坡面平顺无较大凹凸,各种检查设备(检查梯、栏杆等)与路堤边坡协调。

路堑边坡坡脚线条清晰、坡面平整、圆顺,坡面无悬凸、浮石,光面(预裂)炮孔痕迹清晰,高边坡平台清晰、平顺。各种检查设备(检查梯、栏杆等)线型基本顺直,与边坡协调。

砌体(混凝土)轮廓清晰、大面平整、色泽基本一致,无蜂窝、麻面现象,砌体嵌缝紧密、片石(砌体)间咬接良好;安装构件间接缝紧密、大面平整、无明显错台。伸缩缝缝宽一致、整齐顺直,泄水孔外观整齐。

8.4.电缆槽、接触网支柱基础、线路标志等

线条基本清晰、顺直,沟槽盖板基本无破损、安装牢固、无明显安装错台。

开挖前按地质、水文资料,环保要求,结合现场情况,制定施工方案,确定开挖范围、开挖坡度、支护方案、弃土位置和防、排水等措施。基坑平面位置、坑底尺寸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设计要求。基底地质条件保证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原材料、加工、连接和安装保证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和外观质量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中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

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对地质情况进行核实,保证孔径、孔深和孔型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原材料、加工、连接和安装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和水下混凝土检验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中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钻孔桩桩身混凝土保证均质、完整。对桩身混凝土全部进行无损检测。桩承载力试验保证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原材料、加工、连接和安装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和外观质量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中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桩头与承台连接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安装和拆除的检验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拆模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得大于200C。

钢筋原材料、加工、连接和安装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和外观质量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中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墩台混凝土宜连续浇筑。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

4.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

模板与支架安装和拆除的检验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和客运专线铁路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

钢筋原材料、加工、连接和安装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和客运专线铁路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

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和外观质量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和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技术条件中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

梁静载试验必须符合国家现行《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方法》的规定。

预应力原材料、制作和安装、张拉、压浆和封端的检验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和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技术条件中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预留管道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距跨中范围不大于4mm,其余部位不大于6mm。

架桥机应经过检查、验收、试吊签证。所有运载工具、提升吊架、支承托架等,均必须经过重载试验,并有签证记录。梁体质量、墩台支座中心线、支承垫石高程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桥涵单位工程观感质量合格标准

墩台混凝土表面平整,色泽均匀,接茬处无较大错台、跑模现象。局部蜂窝麻面已修补,外形整体轮廓清晰,线角基本顺直。

墩台帽与墩台身衔接基本平顺。表面轮廓清晰,排水流畅,基本不积水,支承垫石方正平整,不空鼓,预埋件和预留孔位置正确。

预应力混凝土梁表面平整,色泽均匀,阴阳角线条顺直,无明显的表面缺陷。泻水管排水通畅。全桥整体基本平顺,梁缝基本均匀。

混凝土表面平整,色泽均匀,接茬处无较大错台、跑模现象。砌体选料得当,组砌整体均匀,砌面基本平整,砌缝符合规定,勾缝无明显缺陷。各涵节间相接基本平顺,排水通畅。沉降缝的缝身竖直、缝宽基本均匀,环向贯通,填塞密实。无漏水。

轨道板在专业工厂生产,轨道板用原材料必须出具产品检验合格证,并进行复验。

严格按照轨道板铺设位置的线路几何形态进行轨道板承轨台的磨削工作,确保轨道铺设精度满足要求

每块轨道板成品出厂前,进行强度和弹模检验,利用专用检测器具检查其外形尺寸,并随机抽样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承载能力,同时为了满足轨道电路的要求,随机抽样检验其绝缘效果,不合格轨道板严禁出厂。

根据设计要求埋设线路基桩,做好现场标识和施工记录。各种标志的数量、位置、高度及标示方向按照设计要求办理,并设置牢固。定期校核基桩精度。

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前,对路基工后沉降进行分析,工后沉降必须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桥上无碴轨道的施工在梁体预应力张拉至少60天后进行。

路基上混凝土支承层采用滑模摊铺机连续摊铺施工,桥上混凝土支承层采用专用钢模板泵送混凝土施工。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现场根据环保要求设专人负责清理,确保文明施工。

轨道板铺设精度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验收,确保后期轨道铺设精度。

1.5.水泥沥青砂浆灌注

水泥沥青砂浆灌注过程中,做好自检和记录工作,确保施工质量。灌注前对施工区域进行防护,避免现场污染。施工废弃物及时清理,并运到灌浆服务站统一处理。

钢轨、扣件、道岔、岔枕等各种轨道部件按设计要求采购,进场时,必须出具产品合格证,并做好相应的复验工作,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钢轨焊接接头的型式检验和周期性生产检验按现行《钢轨焊接接头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对钢轨焊头进行探伤和外观检查,焊头不得有未焊透、过烧、裂纹、气孔夹渣等有害缺陷,平直度偏差满足下列规定。

焊接接头平直度标准(mm/m)

无缝线路铺设完成后,其轨面高程、轨道中线、线间距允许偏差,符合技术要求。采用轨道检测仪进行轨道静态检测,采用轨检车对线路进行动态检测。无碴轨道铺设精度要满足下表要求,确保轨道工程竣工后,开通即可满足稳定性和高平顺性要求,从而保证列车行驶安全和旅客乘座舒适。

3.单位工程观感质量合格标准

道床混凝土表面平整,色泽均匀,无污染,无明显错台、跑模、蜂窝麻面,外形整体轮廓清晰,线角基本顺直。排水通畅。钢轨远视平顺,轨向直线顺直,曲线圆顺,头尾不得有反弯和“鹅头”。防护栅栏埋设位置正确、齐全、涂料均匀,栅栏高度整齐划一。各种线路、信号标志埋设端正,涂料均匀、色泽鲜明,图像字迹清晰完整。

竣工验收时,工程满足开通速度达到设计速度的要求,基础工程达到350km/h的要求。

GBT+50082-2009标准下载二、满足开通速度目标的技术标准保证

借鉴发达国家高铁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和我国“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高速铁路无碴轨道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成果,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标准,参照现行的行业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中标后尽快制定出适合本项目的所有设计、施工、检测、试验、验收等的技术标准(含规范、规则、规定、规程、标准等),经业主审核后用于指导和控制本项目设计、施工工作。

三、满足开通速度目标的设计保证

中标后进行详尽的补充地质勘测,充分了解线路位置地质状况及地基条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在保证初步设计选定的线路走向及轨面设计高程不变的情况下,对初步设计进行细化和优化,提出满足设计开通速度及结构耐久性要求的设计方案,提出轨下基础沉降控制、线路平顺度等的控制指标要求。

勘察设计组密切配合施工中实际地质等情况,实施动态设计管理。

四、满足开通速度目标的施工保证

加强施工观测、检验及试验手段控制,通过试验、检测反馈数据GB/T 51405-2019标准下载,调整施工工艺参数。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及质量监督控制。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设计施工,健全质量控制及监控体系,保证施工质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