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案

高铁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574.12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高铁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案

桥梁上的电缆槽,设置在防撞墙外侧。电缆槽由竖墙和盖板组成。盖板为预制结构,竖墙在梁体安装到桥位后进行现场浇筑并预留排水孔。竖墙按设计设置伸缩缝,缝隙采用沥青板填缝。在设计线路过轨处留有孔位,与过轨管相连接,方便电缆的过轨下穿。

盖板集中预制,盖板钢筋一次绑扎成型,整体放入盖板模型内。盖板模型采用整体分块式钢模板,人工涂刷脱模剂。预制混凝土由拌合站供给,现场采用插入式振捣棒和平板振动器振捣,人工抹面,覆盖麻袋洒水养护。厂内预制盖板运至施工现场后人工安装。竖墙钢筋绑扎前清理预埋钢筋,竖墙钢筋加工后运至现场绑扎,钢筋保护层采用定制定位夹,模板采用厂制钢模板,混凝土采用拌合站集中搅拌,运至现场现浇,采用插入式振捣振捣。覆盖塑料薄膜养护。路堤、路堑与桥梁过渡段电缆槽应平顺连接,弯曲角度≮120°。过渡段电缆槽采用现场浇筑,以便顺利连接。

贯通地线敷设在路基基床底层中,敷设的位置位于电缆槽的正下方大厦(总承包)施工组织设计,距两侧电缆槽底部1m以上,在路基施工时同步完成贯通地线敷设工作。敷设采用人工敷设方式,敷设后的铜缆平直,无损伤。

在路基基床底层施工完毕后,立即对贯通地线接地电阻测试,每隔500米进行一次测试,如接地电阻不满足标准要求,增设接地极,确保贯通地线上的接地电阻≤1Ω。随着路基工程的继续进行,及时整理引出线不被掩埋,在路基全部完成后引出线头露在表面,在下步电缆槽道施工时,从电缆槽底部预留孔引入信号电缆槽内。

贯通地线的敷设止于桥两端处,贯通地线头直接引出路基表面,以便与桥上贯通地线进行对接。

接触网立柱基础与路基施工同时进行,准确进行立柱基础位置的现场定测,距线路中心位置允许偏差0、+20mm,截面尺寸±20mm,埋置深度不小于设计。钻孔采用螺旋干式钻机。钻孔过程中随时检查钻孔的垂直度,其偏差不大于孔深的0.1%。成孔后采用人工清除底部松动土和浮土。

浇筑桩基础的桩顶采用定型模板,以保证桩顶几何尺寸。混凝土浇筑前吊入基础钢筋笼。采用汽车起重机吊装钢筋笼入孔。钢筋笼每隔1m在周边设置4处“U型筋”,以控制保护层厚度。钢筋骨架入孔后,其顶端采用定位型钢予以支托和固定。

混凝土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制,搅拌运输车运输。振捣采用电动插入式振捣棒进行。当浇筑到预埋地脚螺栓高度时,进行地脚螺栓的安放,安放时按照其几何尺寸,用钢筋焊接在钢筋笼上,以保证预埋螺栓的几何位置正确。混凝土浇灌一次完成。

本段路基采用信息化动态施工,即通过观测数据分析不断修正设计方案,完善现场施工。

路基级配碎石铺摊碾压完成后,开始对预埋管道的准确位置进行现场定测,同时作好管道预埋位置台帐。

根据测量的位置,用白灰划出管道预埋位置,使用专用切割工具沿白灰线切出一条预埋钢管槽道,人工对预埋钢管槽道进行整修。

将加工好的预埋钢管置于槽道中,2根以上的预埋钢管在同一层埋设。

在预埋钢管与路基基床缝隙填入级配碎石,用小型工具进行捣实;钢管两端口用园木封堵。

区间从手孔沿路基边坡引下的预埋钢管,要求钢管与电缆槽成45°角,并与手孔联通。

本标段设镇雄车站,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主要是站台墙、地道、站内道路、排水槽等配套设施。主要工程量有:站台墙900m,地道400.6m2,路面6000m2,排水槽1721m,站场土石方879255断面方,软基处理等。

以镇雄车站工程为主要控制点,突出主线、兼顾其他,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和顺序,采用平行流水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科学安排进度计划。施工前先对全线地质情况进行复勘及补钻,验证设计采用的地质资料,确保不因地质勘察原因造成路基沉降控制问题。

为确保路基的压实,地表处理全面铺开施工,施工组织重点抓好地表处理施工进度和填料组织工作,并充分考虑雨季对路基工程填筑施工工期的影响。路基工程结构、填方材料、施工方法和工艺、质量检测等均采取特殊的技术措施,施工方法顺序及采取的措施严格按《路基工程施工指南》、《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标准》等文件进行施工。车站路基工程采用大型机械化施工,多工作面平行组织施工。软土地基地段优先安排,施工前加强对该路基的地质核查。路基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深路堑等可利用挖方段的工程施工,确保符合填料要求的挖方充分利用。路基填筑过程中严格控制填筑工艺、检测频次、数量、填料质量,着重监控利用方的填料质量。沿线深路堑数量较多,挖方量大,施工安排尽量避开雨季,开挖过程中及时做好边坡防护及临时排水设施。合理设置变形观测点,及时对变形观测点的数据进行分析,确保深路堑施工安全。路基施工过程中,坚持试验段先行,试验引路的原则。确定机械设备组合、施工工艺、摊铺厚度、压实遍数等施工工艺参数及试验、检测的方法。

路基土石方调配本着“就近移挖作填,减少运距,少占耕地,保护环境”的原则,充分利用挖方、隧道弃碴、移挖作填,在集中用土路基地段附近选取取土场,尽量采用运距较近的土源。合格的路堑石方或隧道弃碴在填料生产场经解小、破碎、筛分后生产成A、B组填料,不符合要求的填料与其他路基弃方均就近弃在隧道的弃碴场,取弃碴场坡脚设置浆砌片石挡墙,完工后平整并种植草皮。

①将全标段土石方统一调配,结合划分的施工区段进行调配。

②为提高施工质量,采用机械化施工,集中取(弃)土,取(弃)土场采用设计图纸指定的地点。

③土(石)质达到路基填料要求并有条件的地段,尽量移挖作填,利用挖方(或可利用填料的隧道弃碴)做好填方,减少施工方,节约用地,少占农田。

④路基填方地段,填料符合要求时可就近取土,否则应远运或采用改良土原则上尽量利用路堑挖方和隧道弃碴,或就近取土,改良站点设置,尽量避免跨线、跨河运输。

⑤基床表层填料的选用必须严格按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基床表层填方(级配碎石)不参与土石方调配。

⑥桥路、隧路、桥隧、路涵设置过渡段,过渡段范围内基床底层及其以下均采用与表层一致的填料填筑,过渡段桥台基坑以素混凝土或级配碎石分层回填。过渡段填料不参与(级配碎石)与调配。

施工准备完成后,首先安排特殊地段地基处理施工,土质、软质岩路堑地段避开雨季施工,站场土石方填筑要与隧道开挖、涵洞施工统筹考虑,做好协调配合,为大面积路基施工创造条件。

基底处理施工尽量安排在旱季。如需在雨季施工,要准备充足的填料及覆盖物,加强填筑的排水坡并加快施工进度;被雨淋湿的已填筑土及时进行表面铲除,经晾晒、检验合格后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①地表处理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或推土机按不同的要求分段作业,处理后的基底密实、平整,无草皮、树根等杂物,且无积水,地面倾斜地段按设计要求挖出台阶。不良地质段地基的处理按设计要求主要采用石灰改良土、冲击碾压进行加固处理。

一般路堤填筑前,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当原地面横坡陡于1:5时,自上而下挖台阶,台阶宽度、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沿线的地质情况,不良地质主要为软土、松软土,一般深度在4~6m,按照地段不同可采用垫层(填砂、填碎石)、水泥搅拌桩、CFG桩等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并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标准施工。

路堑开挖前,先完成截排水沟、挡护工程,然后分层开挖,及时进行边坡加固及防护,具体的施工顺序为:施工准备→截排水沟和土方开挖→石方分层爆破开挖→基床以下处理→路堑挡土墙施工→基床表层A组土填筑→路基防护工程。

路堑开挖后根据设计土石方调配方案进行调配,在填料满足路堤填筑技术条件的情况下,移挖作填,对于多余的路堑开挖土方作为弃方,运至弃土场,采用挖掘机、装载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推土机辅助作业,较平缓地段上的短浅路堑,采用不分层的全断面开挖方式,当路堑中心高度大于5m时,采用分层逐层顺坡开挖或纵向台阶法开挖方式。

土质路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对地基土地基条件的核查,不能满足基床要求的地段,采取换填或其它措施进行地基加固施工。

①路堤填筑施工顺序:施工准备→清表和地基处理→路堤挡土墙施工→基床以下路堤和基床底层填筑→基床表层填筑。路基相关工程按设计位置与相应路基同步协调施工。

根据标段的地形条件,线路跨越既有交通情况,以及洪水位要求,基床以下路堤高度一般为1~5m。路基基床以下及基床底层填筑必须严格执行《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标准》所规定施工操作程序,改良土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最佳配合比、最佳含水量,根据现场的施工机械确定最佳摊铺厚度及碾压次数。

②路基填筑时严格控制填筑工艺(碾压机具、分层厚度、碾压遍数、含水量等具体要求)、检测频数及数量。路基填筑应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并碾压至规定的压实标准。碾压的厚度及次数针对不同的压实机械、填土类别进行试验段,取得相关参数后再施工。填筑路堤时,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控制路基工后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确保工后沉降达到设计要求。

采用碎石类土和砾石类土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40cm;采用砂类土和改良细粒土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分层填筑的最小分层厚度不宜小于10cm。

③基床以下路堤填料采用A、B组中的卵石、碎石、砾石类填料,利用路堑挖方移挖做填的填料最大粒径不大于7.5cm(基床以下路堤),级配应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规定。施工前,对设计取土场的填料进行核对确认,当实际使用填料不符合规定和要求时,应及时予以纠正。

基床底层设计采用A、B组填料填筑。填筑前,对基床底层以下路基本体的中线、高程、平整度、几何尺寸及压实度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基床底层填筑,填筑前应进行不小于100m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采用碎石类和砾石类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5cm;砂类土和改良细粒土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分层填筑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0cm。

基床表层设计采用级配碎石填料,全部采用机械施工。碎石由石场运至沿线的级配碎石拌和站,通过现场试验最佳级配拌合后,运至工地分层摊铺、分层碾压。

施工前必须对基床底层几何尺寸、压实指标检查合格后,进行基床表层填筑。根据初选的摊铺、碾压机械及试生产出的填料,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确定填料级配、施工含水率、松铺厚度和碾压遍数、机械配套方案、施工组织。试验段长度不小于100m。

基床表层的填筑宜按验收基床底层、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修整“四区段”和拌合、运输、摊铺、碾压、检测试验、修整养护“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摊铺碾压区段的长度应根据使用机械的能力、数量确定。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应分层填筑,每层的最大填筑压实厚度不得大于30cm,最小填筑压实厚度不得小15cm。

准确埋设监测元器件:剖面沉降管埋设确保沉降管的固定,防止扭曲,同时对沉降管端头位置进行保护和固定;单点沉降计埋设保证位移传感器伸长量;沉降板周围夯填密实、测杆竖直。

依据施工的二等水准点和加密水准点建立沉降变形监测网。控制测量的基点确保稳定同时定期进行复核,对于测量监测的数据,测量过程严格按照“五定”原则:

①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测线路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

②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④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固定;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按照路基沉降观测要求的监测频率及时对观测元器件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及数据归档,禁止后补监测数据。

⑻站场软基处理方案见6.4,6.5节。

施工顺序:施工准备→站台墙基础开挖→站台墙基础施工→站台墙施工→站台墙帽石施工→收尾。

地道拟采用明挖基坑,现场原位模注、二次成涵的工艺方法施工。

地道施工顺序为:基坑开挖→地基处理与褥垫层施工→现场绑扎框架钢筋→框架混凝土施工→防水层施工→回填施工。

①机械挖至基底标高以上20~30cm时人工清底,严格控制标高。

②基坑内设排水沟和集水井排水,保证坑底干燥。

③挖至基底标高时,按照地质资料核实地层土质,进行地基处理及褥垫层施工。

④绑扎框架钢筋,浇注框架混凝土。

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小型混凝土摊铺整平机施工,配振捣梁、滚浆筒、电动抹光机、拉毛机、真空吸水机、刻槽机、切缝机、灌缝机等。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前,铺筑试验50m长试验路段,采用相同于主体工程准备采用的材料、混合料配合比、拌和、摊铺、压实设备和施工程序。

水泥混凝土路面气温控制及早期裂缝预防措施:

配置气温计、测温计、相对湿度及风速计,指派专人监控环境情况及混凝土温度。当蒸发率的值超过0.75Kg/m2.h时,对新浇混凝土面板采用洒水、覆盖养护,有效的防止水分蒸发,必要时停止施工。

保证路面混凝土浇筑前48小时不得低于5℃,温度低于规范规定的最低温度时,停止路面混凝土施工。

当夏季气温高于30℃时按夏季施工作业,白天气温过高时,可在夜间进行施工。

尽量采用低热、低收缩水泥,并宜减少单位水泥用量。

选用合适的外加剂,改善集料级配,尽量减少单位用水量。

集料避免在烈日下曝晒干燥,要充分湿润降温,混凝土浇筑温度不能高于30℃。

浇筑混凝土前,基层顶面可洒水充分湿润。掌握好切缝时间,尽早切缝。

混凝土表面修整过程中,避免烈日直射,不要使混凝土温度上升太快及出现干燥,风大时提前养生。配备50m可移动式防雨、防晒棚,宽度大于摊铺混凝土板的宽度。必要时采用薄膜覆盖养护。

排水槽采用小型机械开挖,涉及既有线时要进行既有线加固并经评审后进行人工开挖,开挖经验收合格后,人工进行水沟砌筑或混凝土浇注的施工方法。

模板:支模时,严格按照模板施工方案执行,使用的各种模板平整完好、无损,模板工程验收重点控制刚度、垂直度、平整度、稳定性。钢筋数量、接头位置、搭接长度、间距应严格按施工图与规范要求绑扎。

①混凝土采用电子自动计量搅拌站拌料,每盘出料均检查混凝土和易性;混凝土拌和时间应满足其拌和时间的最小规定。

②振捣时振捣棒移动半径不大于规定范围;振捣手进行搭接式分段,避免漏振。

③仔细检查钢筋和模板,并在混凝土浇注时加强现场检查。拆模时精心操作,保护好结构物。加强养护工作,保证混凝土强度均匀增长。

④确保土方回填质量,以免因开挖回填不实而引起站台沉降。

⑤严格按规范施工,换填、回填时做到土质符合要求分层夯实。

⑥已完成的站台严禁作为施工道路运行载重汽车。

砌筑工程:优选石料,严格掌握灰缝大小在规范要求范围内;采用座浆法或挤浆法砌筑,严禁采用灌浆法;每工作班砌筑高度应按规定执行,石料表面清理干净;按配合比要求拌制砂浆,采用砂浆拌和机拌料;加强砌体养护工作。

车站路基工程在施工准备完成后开工,综合考虑满足路基沉降期和铺架工期要求,早开工,尽量避开雨季,合理组织施工。

及时安排人员和机械设备上场,进行交接桩复测线路及站场,于2014年6月1日路基工程正式开工。路基工程按照土工结构物要求进行施工,影响桥梁架设和软土地基处理的地段,优先安排施工。根据工期目标及路基工程特点,确定作业面数量,采用大型机械化配套设备并辅以小型配套机具,组织分段平行流水施工。同时要考虑路基填筑施工受雨季影响因素。路基完成时间满足路基沉降、铺轨工期要求。

根据施工总体安排及车站路基工程数量,本标段路基工程由1个路基土石方架子队、1个路基附属架子队、1个路基地基处理架子队负责施工。全标段配备1处路基填料集中拌和站,根据不同施工区段施工任务配置劳动力,负责本标段路基工程施工任务。具体劳动力配置见本标书第4.2.2节中表4.2.2,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见附表4。

10.3工难点和注意事项

沿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空气湿润,春季及夏季降雨对路基土石方施工影响较大,雨季施工注意事项为:

①路基工程安排尽可能避开雨季施工。

②路基雨季施工可安排开挖高度小、运距短的土质路堑施工,并做好横、纵向排水坡,及时碾压,避免积水。

③路基填筑做到随挖、随运、随填、随压,以确保路堤质量。

④雨季进行土方填筑路堤时要特别注意填料含水量的控制,雨天过后路基基面必须经晾干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⑤路基边坡防护要及时跟进,随时保持平整,每次作业收工前将铺填的松土层压实完毕,确保雨季路基边坡的稳定。

⑥路基基床施工必须避开雨季施工,如在雨季施工时,要备足覆盖面材料,避免淋湿。

⑦路基填料缺乏地段,采取远运路基填料或改良土方式解决。

⑧软土及松软地段先期安排施工,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位移等观测工作,以检验和完善设计。

⑨配置数量充足和质量高的施工机械,满足工程需求。

高填方地段根据地基条件采取相应加固措施,保证路堤与地基的整体稳定,满足路基工后沉降要求,采用优质填料填筑,阶梯形边坡,竖向每隔间距0.6m边坡水平铺设幅宽4.0m土工格栅加筋,每隔3m拉通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坡面设拱形截水骨架护坡防护。

⑶深路堑及路堑高边坡施工。

①路堑开挖前,先做好堑顶截、排水设施,堑顶为土质或有软弱夹层的岩石时,及时铺砌天沟或采取其它防渗措施。开挖区保持排水系统通畅,临时排水设施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并与原有排水系统相适应。

②土质及软质岩路堑边坡,采用自上而下、分级开挖及时防护,分级高度8m~10m,平台宽2~5m。地面横坡平缓地段,坡脚设矮路堑挡土墙,墙顶边坡设拱型截水骨架护坡或锚杆框架梁护坡加固;当地面横坡较陡,为确保边坡稳定,坡脚设置桩间挡土墙,加宽侧沟平台,墙顶边坡分级开挖及时防护,分级高度8m~10m,平台宽3~6m,采用锚杆框架梁或骨架护坡防护。

③对临近既有道路、居民区、高压铁塔等重要保护对象,岩石路堑开挖时采用控制爆破设计。

⑶陡坡路基施工注意事项

线路通过陡坡地段,为降低边坡高度,一般设支挡工程。本段路基根据工点情况一般选用挡土墙混凝土、挡土墙钢筋混凝土(锚固桩)、桩板挡土墙。

施工时加强排水设施,完善并贯通截、排水工程,并根据地表水、地下水发育情况坡脚设置盲沟、边坡设置支撑渗沟。

11.创优规划和质量保证措施。

本段路基验收一次合格率100%,施工质量零缺陷。

11.2.1确保路基压实标准的工艺措施

根据选择好并经试验合格的填料种类,试验确定其达到要求压实度时的最佳含水量范围、松铺厚度、碾压速度、碾压遍数、检验方法等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根据试验所得参数,用于全段的路堤填筑,严格按试验参数进行施工过程控制。

填料摊铺平整合格后,及时碾压以防填料水分散失。

压实采用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时,先两侧后中间,曲线地段先内侧后外侧,先慢后快,先弱振后强振。

压路机直线进退,纵向碾压轮迹相互重叠≮50cm,各区段交接处应互相重叠压实,搭接长度<2m。

碾压过程中安排一个测量小组进行跟踪测量、检测。

对于基床表层下层,先静压2遍,再弱振1遍、强振3遍、弱振1遍,最后静压2遍收光整平;对于基床表层上层,先静压2遍,再弱振1遍、强振2遍、弱振1遍,最后静压2遍对表层进行平整收光。

11.2.2控制路基工后沉降及不均匀沉降采取的技术措施

路基基底处理严格按有关规定、通知要求办理,对不良地质地段,探明地质后,与设计、监理会商,采取稳妥措施处理。

路基施工前修建并完善临时排水系统,确保流水畅通。

根据选择好并经试验合格的填料种类,试验确定其达到要求压实度时的最佳含水量范围、碾压速度、碾压遍数、检验方法等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并在每一填层碾压完成后,采用双指标控制,对压实标准进行检验,确保每一填层压实度符合要求。

适当增加路堤填筑宽度,以保证路堤边缘的压实质量。

不良地质的路基施工要避开雨季,分段快速作业,缩短工作面暴露时间;埋设观测桩,加强沉降观测。

路堤填筑中严禁同层采用不同种类填料混填,以确保路堤的均匀沉降。渗水土填在非渗水土上时,非渗水土面层做成向两侧倾斜的2%~4%的横向排水坡。

当上下两层填料的颗粒大小相差悬殊时,在分界面上铺设垫层。

每压实层路拱坡面符合设计要求,无积水现象。与路基连接处应刷去松土,开挖出宽度≮1.2m的台阶并压实。路堤基底地面平整后,用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台后基坑以混凝土回填或碎石分层填筑压实。过渡段路堤同与其连接的路堤和锥体按一整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紧靠台背处大型机械碾压不到位时,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控制在20cm以内,碾压遍数由试验参数确定。

11.2.3防止相关工程施工损坏或危及路基稳固安全的措施

综合接地线、观测元器件、各类预埋管道与路基填筑同步施工,其中使用的PVC保护套管、排水管等选用高强度材料,保证路基碾压正常进行。对不能同步施工的电缆槽采用专用开槽机开槽,避免扰动已成型基床表层。电缆槽边缝用膨胀水泥砂浆或沥青砂浆填充,减少流水侵蚀。

为降低对基床污染,接触网及声屏障基础采用旋转钻机干钻成孔,出碴直接装入自卸车远弃,并用彩条布覆盖施工地段。

路基中心部位集水井采用分节预制,每节预制高度与基床表层计划填筑高度一致,保证每层基床表层填筑的连续性,避免基床表层做好后再次开挖对表层的破坏。

保证路基竖向刚度、差异沉降技术措施

预压路段超载预压荷载满足设计荷载要求,保证足够的预压沉降时间,沉降趋于稳定并满足工后沉降要求后,经相关单位签认后方可卸载。

在路基与桥台、路基与横向结构物间设置过渡段。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作为填筑材料,与路基同步施工,保证竖向刚度自结构物至路基均匀过渡,使差异沉降满足设计要求。

过渡段基床表层20m范围内采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作为填筑材料。

双线路堤基床表层级配碎石采用2台摊铺机双机联铺,保证无接缝摊铺和填筑层厚的均匀性,为压实度均匀性提供保证。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杜绝安全特别重大、重大、大事故,杜绝死亡事故,防止一般事故的发生。消灭一切责任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害。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工地。

12.2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建立以工程队经理为首的“安全保证体系”(见下页图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分级负责,以加强施工作业现场控制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为重点,开展创建安全标准工地活动,确保本施工段工程的施工安全。

12.3.1安全保证制度

12.3.1.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

根据本段工程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各类机械的安全作业制度;用电安全制度;施工现场保安作业制度;防洪、

防火、防风等措施;起重作业安全制度;各种安全标志的设置及维护措施等。

12.3.1.2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开工前,对所有参建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对从事电器、起重、爆破、高空作业、机动车驾驶等特殊工种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获得《安全操作合格证》后,方准持证上岗。

12.3.1.3安全生产检查

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有安全措施,施工机械设备是否配齐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施工人员是否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施工安全责任制是否建立,施工中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是否有应急预案等。

每月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积极配合上级进行专项和重点检查;施工班组每日进行自检、互检、交接班检查。

安检工程师、安全员日常巡回安全检查。检查重点:石方爆破施

针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对施工现场的特种作业安全、现场的施工技术安全、现场大中型设备的使用、运转、维修进行检查。

12.3.2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保证措施

12.3.2.1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路堑开挖时经常检查坡面的稳定。每天开工前、收工前将对坡面、坡顶附近进行观测,如发现有裂缝和塌方的迹象或有危石时,立即处理。凡不能处理且对施工安全有威胁时,暂停施工,并报告处理。

路堑开挖自上而下进行,防止因开挖不当造成坍塌,边坡不稳,坚决禁止掏底开挖、放大炮。

开挖作业应与装、运作业面相互错开,严禁上下重叠作业。

路堑开挖放炮后,在清理过程中如发现有瞎炮、残药、雷管等立即报告,由爆破人员处理。

路堤、路堑施工时,要做好截、排水,并随时注意检查,开挖后保持排水畅通。

挡土墙基坑开挖时,根据土质情况,及时做好临时支撑,在岩体破碎或土质松软地段,基坑开挖面不能太大,不能暴露太久,防止坍塌伤人。挡土墙体施工一定高度时,搭设脚手架平台、防护栏、挂安全网。

做好路基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的组织指挥,保证道路畅通,防止发生机械碰撞及翻车事故。

路基不良地段施工时,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要及时检查坡面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及时做好挡护或坡面防护工程,挡土墙基础要分段跳槽开挖,快速砌筑。挡土墙或护坡砌筑到一定高度时要设防护栏杆加安全网。经常与当地气象部门取得联系,提前做好防洪准备。遭遇阴雨天气时加强安全检查,必要时坡面覆盖防护。加强量测监控工作,认真分析数据,做好不良地质情况预报预测,同时准备好抢险预案。施工人员特别注意安全情况,加挂安全警示标牌等。

路堑上方布置临时设施时,距坡顶线保留一定的安全距离,距边坡线3m范围内硬化,并设置坡顶截、排水沟,大型施工车辆不得靠近坡顶线行驶,以免边坡局部集中受力失稳。

按指定地点弃土,保证弃土堆的自身稳定,防止弃土对农田、河道的污染,并采取有利于复耕的措施。

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取得操作合格证,不准将机械设备交给无本机操作证的人员操作,对机械操作人员要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操作人员按照机械说明规定,严格执行工作前的检查制度和工作中注意观察、工作后的检查保养制度。

保持机械操作室整洁,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酒后操作机械,机械不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

定期组织机电设备、车辆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查出的安全问题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

13.1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措施

保护当地自然植被,采取措施使地表植被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施工现场生产、生活房屋及生活设施、原材料堆放处和材料加工场均在规划的区域内进行。修建的施工便道,要结合地方乡镇长远规划,选择线路。弃土场必须做好防护工作,确保不发生水土流失情况,并进行弃土场绿化。

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加强保护自然资源及野生动植物的教育,严禁随意砍伐和偷猎,限制施工人员和车辆的活动范围。

施工便道选线、生活营地、大型临时设施场地选址尽量少占或绕避林地、耕地,保护原有植被。对合同规定的施工界限外的植物、树木等尽力维护,严禁超范围砍伐。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现场清理,复垦或绿化。

13.2合理规划施工用地

严格按设计和业主规定的征地范围和数量丈量用地,严禁超范围占用土地和水面。施工临时设施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不占或少占农田,各种临时房屋采取因地制宜、简易方便的原则就近设置,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线路附近的既有道路和房屋场地。

13.3临时工程环境保护

便道、砼搅拌站、级配碎石拌和厂及施工营地的设置,要合理、紧凑,严禁随意搭建,尽量减少对植被的损坏,不占用乡村道路、阻碍交通。搅拌站等高噪音生产设施尽可能远离居民区或采取限时作业措施。施工场地周围预先开挖排水沟,做到排水畅通,场内不得积水、积污,应充分考虑其对原地面排水的影响,以免阻挡地表径流的排泄,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须定期洒水养护,避免产生扬尘。

生活区及施工场地周围的植物、植被,严禁随意践踏和破坏,并在生活区设立植被宣传保护牌,告示参加施工人员对环境的保护人人有责。

13.4生活区环境保护措施

生活区临时工程的修建本着节约用地、方便生活、利于生产、保护植被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选址,经业主、当地环保部门审批,主动接受监督检查。

临时生活设施的修建、拆除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弃于指定地点处理。

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加强保护自然资源及野生动植物的教育,严禁随意砍伐,限制施工人员和车辆的活动范围。

施工便道选线、生活营地、大型临时设施场地选址尽量少占或绕避林地、耕地,保护原有植被。对合同规定的施工界限外的植物、树木等尽力维护,严禁超范围砍伐。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现场清理,复垦或绿化。

13.6施工中的环保措施

对不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不能使用。

做好当地水系、植被的保护工作,在施工时对路基边坡及时进行防护与植被绿化,施工车辆不得越界行驶,以免碾坏植被、庄稼、乡村道路等。

及时掌握天气的变化情况及当地的汛情,提前做好河道清淤、畅通工作,路基成形后必须及时做好路基护坡,完善两侧排水沟等附属工程。

13.7竣工环境恢复措施

工程完工后,临时租用的土地立即复耕归还。

工程完工的同时,严格按照环保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临时设施、施工工点、取弃土场及其他项目作业队施工程队域范围做好环保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

13.8防止大气、噪声、水污染的措施

13.8.1防止大气污染措施

13.8.2防止噪声的措施

施工噪声主要包括施工现场、机械作业时和车辆运输时产生的噪声。为减少噪声影响,机械设备选型配套时优先考虑低噪声设备,尽可能采取液压设备和摩擦设备代替振动式设备,并采取消声、隔音、安装防震底座等措施。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好率,确保施工噪声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要求。

合理布置施工和生活区域。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车辆少鸣笛、不急刹、不带故障运行,减少噪声。

13.8.3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施工及生活废水的排放遵循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则,各种施工废油、废液集中储积,集中处理,严禁乱流乱淌,防止污染水源,破坏环境。

施工作业产生的污水必须经过沉淀池沉淀,并经净化处理,符合要求后排放。

食堂的废水处理应设置隔油池,定期清理油污,污水经过必要的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施工、生活污水严禁排入农田和水源。

废弃物中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500KV输电线路工程电气施工组织设计,避免雨水冲刷后对地表、地下水造成污染。

13.9.1弃碴场水土保持措施

弃碴场选址依据设计文件规划或与地方有关部门协商,结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一般选择在坡度较缓、易于形成坡度开发山坡荒地处,避开大面积汇水地带的滞留谷地。弃碴前先将地表熟土集中存放,砌筑片石挡碴墙,墙身设泄水孔,碴底预埋透水管道,必须先挡后弃,工程结束后对弃碴场进行平整,地面做必要的防护,将存放的熟土回填弃碴场顶部,植草复垦。

13.9.2防止水源枯竭的措施

施工时,安排专人对地下、地表水位进行观察,发现水位突然变化、水资源流失大时,及时向施工部门反映,改变施工方案电气施工组织设计1,保证对水环境的保护。

施工、生活用水本着节约的原则,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