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隧道工程(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61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隧道工程(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⑥施工环向排水管、排水盲沟、挂好土工布和防水板并检验合格。

台车就位前,放样隧道中心线和衬砌台车轨道线,使台车就位误差不得超过10mm,并在小边墙上定出台车就位标高及就位边线,用红油漆标识,以便台车按照标高和边线就位。

衬砌钢筋在洞外现场加工,按设计长度计算下料时,应考虑钢筋搭接长度和接头错开的距离,下料完成后在加工厂焊接完成,尽量减少在台架焊接。衬砌钢筋绑扎在防水板敷设完毕后进行。衬砌工作面设简易绑扎台架,衬砌钢筋的安装、绑扎在台车上进行。

2、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专家论证审查制度衬砌钢筋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衬砌钢筋的规格、型号、机械性能、化学成分、可焊性等符合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钢筋进场后必须进行抽样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②钢筋在加工弯制前先调直,钢筋表面的油渍、水泥浆和浮皮铁锈等均应清除干净。加工后的钢筋表面不应有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当利用冷拉法调直钢筋时,钢筋的调直伸长率:Ⅰ级钢筋不得超过2%,Ⅱ级钢筋不得超过1%。

③钢筋主筋采用焊接接头,接头质量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在焊接前,必须按实际施工条件焊接试样进行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焊接施工;

④衬砌钢筋之受力钢筋采用焊接接头时,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错开距离为35d(d为钢筋直径),且不少于50cm。在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不超过50%。钢筋焊接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损伤防水板;

⑤焊接接头距弯曲处的距离不应小于10d,也不应位于最大弯距处;

⑥钢筋交叉点应用铁丝全部绑扎牢固,至少不少于90%,钢筋绑扎接头搭接长度及误差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轨道宜采用铁路P38以上钢轨,短枕采用木枕,钢轨与轨枕间使用轨垫板,木枕置于已铺底的混凝土地面上,以保证台车平稳。轨道中心线尽可能与隧道中心线重合,偏差应控制在10mm以内。

台车定位采用五点定位法,即以衬砌圆心为原点建立平面坐标系,通过控制拱部模板中心点、拱部模板同墙部模板的两个铰接点、两墙部模板的底脚点来精确控制台车就位。

为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台车上浮(一般可达到15mm左右),采用三个30t的千斤顶在台车前端端部拱顶增设支撑,以防止台车上浮造成拱部错台。

台车就位前,在小边墙上定出台车就位标高及就位边线,按照标高和边线就位后,重新检查台车的净空和拱顶标高,保证隧道衬砌净空满足设计要求。

①混凝土的各种材料必须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拌和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拌和,拌和过程中专人负责严格按施工配合比配料,拌和时间一般不少于2min,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

②混凝土应尽可能地在接近拌和状态下运送、灌注。为此,运送时间要短,不使混凝土材料离析、空气量变化和坍落度下降等,故衬砌混凝土采用混凝土罐车进行运输。

衬砌混凝土的质量,受到施工方法的极大影响。特别是现场内的运输、灌注、捣固、养生等方法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很大,因此,应仔细研究混凝土的运输、灌注、捣固、养生等各个作业环节。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现场试验结果进行操作。

混凝土灌注采用混凝土输送泵,灌注过程中根据灌注的部位不同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作业,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必须在浇筑环节加强控制。

①混凝土灌注前应清除模板内的水、及杂物和输送泵管路中残留的砂浆等有损混凝土的品质的,必须在灌注混凝土前清除。

②模板的长度12m,为防止混凝土流动中产生离析采用分支管和有变换阀用2~3个检查窗进行灌注,灌注边墙的检查窗应设在合适的高度上,使混凝土下落高度小于1.5m,防止混凝土下落产生离析形成蜂窝。拱顶高流动性混凝土只从中央检查窗进行灌注。

③从检查窗进行灌注时,可从邻接的检查窗和上面的检查窗进行捣固。因此,灌注检查窗依次向高位置变更,到尽可能高的位置之前,最好用检查窗进行混凝土的灌注。

④混凝土灌注速度不能比模板设计时预定速度快,否则会造成左右混凝土的灌注高差,模板会产生变形和移动,所以应根据设计灌注速度左右应对称进行浇筑灌注。

⑤泌浆水混入混凝土中后会形成低品质层,而降低衬砌的均匀性和一体性。其次,已灌注混凝土面会存在泌浆水,附着在模板上形成水泡。因此,泌浆水应用设在堵头板上的排水孔排除。

⑥拱顶部分的混凝土灌注,一般采用向上灌注方式。向上灌注方式比引拔的混凝土充填性要好,也可采用充填性更好的挤压方式(活塞方式)拱顶部分的混凝土灌注,重要的是不要产生离析、各个角落不残留空隙、堵头处能够完全充填。因此,混凝土要连续灌注,并从堵头板的开口处排除泌浆和空气。

⑦为了确实地充填拱顶部分,可以研究采用高流动性混凝土,高流动性混凝土是具有自充填性的,材料难于离析。此外,通常混凝土多少会产生泌浆而在拱顶背后产生一些小空隙。高流动性混凝土几乎没有泌浆,因泌浆引起的空隙是不会出现的。

⑧向上灌注口一般距已灌注好的混凝土侧0.75m为宜。灌注口离开已灌注好的混凝土越远,其流动越复杂,靠近已灌注好的拱顶部则易产生空隙。因此,灌注口最好靠近已灌注好的混凝土侧。为了减少空隙中的空气,可在已灌注好混凝土侧设置排气孔。

⑨因事故而中断灌注时,改变了混凝土的流路,会产生空洞和厚度不足,所以每模必须采取备用电源、备用混凝土拌和机等措施以保证连续地灌注混凝土。

混凝土的振捣采用附着式振捣器和人工插入式振捣棒配合使用,台车加工时在起拱线以下、起拱线、起拱线以上留出捣固窗口,混凝土施工时捣固人员在窗口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固,保证混凝土捣固密实。拱顶等不能使用内部振捣器的部分,要注意不要产生下降、厚度方向分离等缺陷,采用附着式振动器振捣密实,混凝土难于充填的部位,应仔细捣固。

混凝土灌注中断的场合,再次开始时要特别仔细,捣固器应确实地插入下层的混凝土中。使用振捣器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①内部振捣器尽可能地垂直,以一定间隔插入,间隔一般在50cm以下。

②振动捣固应充分,其标志是混凝土和面板的接触面出现水泥浆线。混凝土容积减少也是一个特征。

③振捣器形状、大小、数量应根据一次捣固的混凝土容积决定,并留有备用数量。

④捣固作业要注意不损伤背后的防水板。

模板须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5Mpa以上时方可拆除;对于受较大围岩压力的模板须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才能拆除。

隧道衬砌养护采用高压水冲洗湿润的办法,经常要保持混凝土湿润,保养期限一般为10天。养护的洒水期限与水泥品种、空气湿度、气温等条件有关。

没有充分硬化的混凝土受到振动、冲击时,会产生开裂和损伤,因此在爆破中,掌子面和混凝土灌注地点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隧道通风后通常会有风流产生,隧道内的温度、湿度将下降。如混凝土在低龄状态,必要时要设置防风板。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每隔3—5m在拱顶预留一个回填压浆管,在完成二衬并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采用压浆泵对拱顶压注水泥浆,确保拱顶的密实度。

①衬砌台车就位要进行测量控制,灌注前进行复核。台车下部支垫稳固,上部及两侧面用短杆支撑牢固,防止晃动。

②模板必须进行测量控制,保证模板缝成直线。

③要求混凝土生产和输送能力与混凝土输送泵的灌注能力相匹配。

④混凝土自进入搅拌输送车至卸料时间不得超过初凝时间。

⑤超前灌注两侧边墙墙基混凝土,并沿隧道方向每隔150cm预埋地脚螺栓,要能与模板最下边缘孔对正,以便固定钢模板的最低边缘,为防止地脚螺栓位置偏移,采用加设横撑办法解决。

⑥灌注混凝土时,注意连续性和对称性,两侧混凝土表面高差不得超过50cm,浇筑必须连续进行,不得中断,为此必须配备备用发电机组。

⑦隧道衬砌封顶采用钢管压注法,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坍落度,使隧道拱顶混凝土回填密实。

⑧每循环衬砌前,对上一组衬砌接缝处的混凝土凿毛、清洗、纠正止水带位置,并刷一层水泥浆以使新旧混凝土接合良好。

⑨混凝土灌注连续一次灌注完毕,如发生停电等意外事故必须停工时,将灌注面整平、振捣好。停工2小时以上,要等24小时后才能接灌。

⑩拱部封顶时,必须填满捣实,不得有空隙。

⑾养护采用洒水养生。拆模在拱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8Mpa以上进行,拆模时注意混凝土角隅及表面的保护。

仰拱施工应超前拱墙衬砌,并尽量紧跟开挖工作面,围岩软弱不稳定时,仰拱距开挖面不宜超过40m。仰拱、填充应分开浇筑,且全幅灌注,仰拱和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后行人方可通行,达到设计强度100%后车辆方可通行,为使掌子面开挖不因此而中断,运输车辆在仰拱施工位置采用移动式栈桥通过。

仰拱开挖采用分段跳槽开挖,以确保拱墙混凝土施工能正常进行。为减少仰拱变形缝两侧沉降,仰拱变形缝空隙采用填缝料填塞密实。仰拱开挖后要及时浇筑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浇筑仰拱时,应在两侧预留足够的钢筋接头,以便进行拱墙衬砌时连接。仰拱上填充混凝土施工前先清洗仰拱上虚碴及杂物,排除积水。填充混凝土表面要求平整,横坡、纵坡与设计一致。

附属工程包括双侧电缆槽及水沟,中心水沟、综合洞室等工程。

隧道开始施工前,技术人员要针对施工图组织会审,对每座隧道内的附属洞室、综合接地及预埋件等进行详细的统计,并绘制出展示图,标明位置、规格、数量等,给现场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隧道内的综合洞室、综合接地及各类预埋件与隧道主体统筹安排,同步施工,并由技术人员逐一核实对照,以防遗漏。

附属洞室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具开挖,钢制整体式模板与洞身混凝土衬砌同时浇筑,并按设计要求挂设防水板和埋设预埋构件。

电缆沟、水沟等安排在二次衬砌结束后集中施工,采用专用定型模板施工,确保尺寸准确,表面光洁平整,线条直顺。

根据洞口掘进的长度不同,选用不同型号的风机,向洞内供风,风管的直径Φ1500~1800mm,当辅助坑道同时向正洞进出口两个方向施工时,在辅助坑道内设两套供风管,分别向进出口方向通风,当洞内长度超过了一定的值时,在洞内设射流风机将废气排出洞外。

隧道施工用水或生活用水采用沿线河流水,部分取水不便的路段或工点采用打井取水。各施工工区分别在洞口外适当的位置修建高位水池,高位水池的容量及水头差由计算确定,应确保洞内工作面上的水压力不小于0.3Mpa。选用Φ100~150mm的钢管作为供水主管道,主管道与开挖面一般保持30~50m的距离,用水改接Ф50高压软管连分水器供水。

水池的出水管设总闸阀,洞内每隔200m安装闸阀、三通各一个,以便施工和维修。当水池与用水点自然水头超过所需水压时,在管道中安装内弹簧薄膜式减压阀,降低管道中水流压力。

本标段隧道供电应从就近变电站引入高压电力线,或从临近城市架设高压线路至隧道洞口,各隧道根据情况采用500KVA~1000KVA的变压器或各变压器相配合的方式供电,变压后供洞内施工用电。同时,需另配内燃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为确保施工用电安全,隧道施工照明尽量采用低压电或安全电压,成洞段和不作业地段采用220V低压照明电,一般作业段采用≤36V安全电压,手提作业灯为12~24V直流电源。

根据预报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制定支护措施,以有效地防止塌方、突水、突泥等意外事故发生。

在开挖之前必须先进行地质预报。特别在进入断层地带,加强超前地质钻探和检测,确保安全施工。在地质预报手段上,我们将采用施工阶段地质调查,物探等多种手段。在物探手段上,我们拟投入TSP203地震地质超前预报系统,该系统轻便灵活,测试时间短,数据结果可靠,一般一次可较准确探测前方100~200m的距离;红外线探测仪和水平地质钻机进行联合地质预报,并认真作好地质素描,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TSP203超前预报系统

探测原理:地下岩体和水体每时每刻都在向外发射红外波段的电磁波,从而形成红外辐射场,并具有能量、动量、方向等信息,采用红外线探测地下水,探测距离约4~30m。

探测方法:红外线探测属非接触探测。沿隧道边墙以5m点距用粉笔或油漆标好探测顺序号直至掘进工作面。在掘进工作面,先对前方探测。在返回的路径上,每遇到一个顺序号,就站在隧道中央,分别用仪器的激光器打出光斑,使光斑落在左侧边墙中位置、拱部中心线位置、右侧边墙中心位置、隧底中线位置,并扣动扳机分别读取探测值,做好记录。然后转入下一序号点,直至全部探完。

资料处理及信息反馈:探测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由专用软件绘成顶板、底板探测曲线和两边墙探测曲线。红外探测曲线是以直角坐标系给出的,其纵轴表示红外辐射场场强值,横轴表示以某点为起点的隧道距离。

针对与水库较近,有突水的可能的破裂断层带,采用钻孔超前探测,钻孔长度20~30m,验证综合超前物探成果,超前钻孔3个,并至少有一个孔应取芯;探孔孔径一般不小于φ75mm,并考虑5m长搭接,探孔终孔应超出开挖轮廓线1.5m。

超前钻探时,停止施工,喷混凝土封闭开挖面,测设钻孔位置与方位,然后搭设作业台架,钻机就位固定,安装钻杆试钻。

在确定钻孔位置、方位准确后,开始钻进,钻进过程中注意钻孔出水量、钻碴及钻杆进尺,详细记录钻孔过程中各种资料和数据。

根据超前钻孔资料分析前方围岩节理发育情况和可能涌水量及地下水发育连通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施工技术措施。如临近漏水地段3~5m前,在开挖钻孔时,安排2~4孔超钻5~8m,准确了解前方水文地质情况,提高措施针对性。

当超前钻孔有水时,暂时封闭水量较小的炮眼,只留一个喷距最远的测量其喷距(如完全封闭有困难,可尽量堵塞,减少其流量)。把实测喷距换算成标准条件下的喷距。即高出水平面1m的喷距。根据换算后的喷距,对涌水量进行预报。一般喷距小于5m,为裂隙渗水和中、小股涌水,流量小于100m3/h;喷距5~9m,为小型突水,流量100~400m3/h,可加大炮眼长度,试探前进;喷距9~12m为中型突水,流量400m3/h以上,应停止施工,查明情况,从速处理。

部分隧道断裂切割深度大,地壳深度的岩浆活动及热力变质作用强烈,岩石风化严重,变质作用复杂,矿物变质、富集可能伴生有毒气体。施工中加强超前预报和监测,加强施工洒水降解,加强施工通风,配备净化过滤装置,确保人身安全。

根据勘测资料以及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和实施的洞内外检测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隧道内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涌水、突泥等不良地质情况的断层破碎带应增加探测力度。采用超前钻孔、地质雷达和红外线探测仪进行联合地质预报,并认真作好地质素描,提高预报的准确性,为安全穿越断层带提供第一手资料。

隧道涌水,不但破坏围岩稳定性,而且还会给施工带来很多不良影响。特别要探明和治理断层带处的断层水,采取措施治理。否则会出现工作面岩体崩溃,埋没隧道,作业危险;隧道积水,设备被水淹没。地表水干涸,地面塌陷、裂隙导致地表水或泥石流流进隧道,给施工带来困难。

涌水预测采用钻探水孔法,开挖工作面上的超前炮眼钻孔或探水孔的涌水量预测前方几米至几十米的水情。

暂时封闭水量较小的炮眼,只留一个喷距最远的测量其喷距(如完全封闭有困难,可尽量堵塞,减少其流量)。把实测喷距换算成标准条件下的喷距。即高出水平面1m的喷距。根据换算后的喷距,对涌水量进行预报。一般喷距小于5m,为裂隙渗水和中、小股涌水,流量小于100m3/h;喷距5~9m,为小型突水,流量100~400m3/h,可加大炮眼长度,试探前进;喷距9~12m为中型突水,流量400m3/h以上,应停止施工,查明情况,从速处理。

①此方法要求在炮眼揭露管道前,岩体能承受管道水的压力而保持稳定。因此在临近突水地段,最好多打一些超前炮眼,并改放小炮,避免工作面出现冲馈现象。

②喷距要比较稳定,若炮眼水喷距逐渐缩短,说明遇到储量不大的静储水量,危害不大;喷距大于5m时,可加补几个炮眼加速放水,查清水情;若炮眼水喷距突然缩小,或时大时小,说明管道中有较多的泥砂,要以初喷距为准。对于大量涌砂和时喷时停的情况必须特别慎重,必要时进行洞内超前钻探,探明所遇溶洞的规模和充填情况。

③炮眼水喷距和隧道涌水量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炮眼直径、炮眼流水段长度和含水层静水压力。对于隧道的每一出水段,应建立单独的预报标准。

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围岩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施工程序。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状态的监测和评价,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达到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指导施工顺序、便利施工管理的目的。

围岩监测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其中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净空收敛变形、以及明挖段的坡面稳定、地表下沉量测浅埋段地表建筑物安全状况监测为必测项目。

选测项目主要有围岩与支护结构的接触应力、支护结构的应力状态量测、以及底板隆起量测等。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描述

观察并描述隧道围岩地质、地下水情况,衬砌支护情况。

使用仪器、材料、工具:地质罗盘、地质锤、钢卷尺、放大镜、秒表、手电、照相机或摄像机。

①测点布设:收敛量测是最基本的主要量测项目之一。与拱顶下沉点布置在同一断面。隧道开挖后,为尽早获得围岩开挖后初始阶段的变形动态,应尽快埋设测点。

埋设测点时,先在测点处用人工挖孔或凿岩机开挖孔径为40~80mm,深为25cm的孔。在孔中填满水泥砂浆后插入收敛预埋件,尽量使两预埋件轴线在基线方向上,并使预埋件销孔轴线处于铅垂位置,上好保护帽,待砂浆凝固后即可量测,量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

①测点布设:拱顶下沉主要用于确认围岩的稳定性。在每个量测断面的拱顶中心埋设一自制的钢筋预埋件。埋设前,先用小型钻机在待测部位成孔,然后将预埋件放入,并用混凝土填塞,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可量测。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①基点布设:埋设在隧道开挖纵横向各(3~5)倍洞径外的区域,埋设5个基点,以便互相校核,参照标准水准点埋设,所有基点应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

③量测: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观测。要求

a.观测仪器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且避免在测站和标尺有振动时进行;

b.尽量选择在每一天同一时间内进行观测;观测坚持四固定原则,即:施测人员固定,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且应每隔30天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基点与水准点的联测,其误差不得超过±0.5mm(n为测站数)。

围岩内部位移(洞内埋设)

用于监测隧道围岩的径向位移分布和松弛区域范围,获得决定锚杆长度的判断资料、隧道每一量测断面布设5组测点。

①仪器设备多点位移使用4点钻孔伸长计进行量测。它由四个钻孔锚头、四根量测钢丝、一个测筒、四个电感式传感器和它的量测仪器——数字位移计组成。

在预定量测部位,用特制直径140mm钻头,钻一深40cm的钻孔,然后再在此钻孔内钻一同心的直径为48mm的小孔,孔深由试验要求确定,钻孔要求平直,并用水冲洗干净。

矫直钢丝,并截成预定长度,将钢丝连接在钻孔锚头上。

把锚头末端插入安装杆,然后将锚头推进到预定深度,操作时要注意定向,避免安装杆旋转,千万不能将安装杆后退,以免安装杆和锚头脱落。

紧固锚头,若用楔形弹簧式锚头,则用30~50公斤力拉钢丝,如果锚头不滑动,即可认为锚头已经锁紧;若用压缩木锚头,则等待压缩木吸水膨胀后,亦用30~50公斤力拉钢丝,若拉不动,则可认为锚头已经紧固。

重复以上2、3、4操作步骤,安装剩余锚头,每根钢丝必须穿过楔形弹簧式锚头上的环或压缩木锚头中间的铁管,要注意避免钢丝互相缠绕。

把与各锚头连接的钢丝分别穿过测筒上的各个导杆,并把测筒的上筒用固定螺丝、木楔及水泥砂浆固定在孔内,然后拉紧钢丝,并用螺母夹紧在各个导杆上,这时要注意调整导杆距离,使之有15mm的伸长量。

把下筒与上筒相接,并用木楔塞紧,若是电测下筒,还需仔细安装,调整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量程,并引出电缆,盖上盖板。当试验点离开挖面很近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止爆破飞石损坏电缆及测筒。

开始初读数(如果用百分表测读,应每次打开盖板)。为保证读数的稳定性,第一次读数的建立应不小于24小时。

开始阶段,每天应至少进行一次测度测读,随着开挖面的远离,测读间隔时间可以酌情延长。

将钻孔伸缩计测筒上的电感式位移传感器与数字位移计连接,并打开位移计电源开关,即可进行读数。然后根据实际位移与读数的标定数字回归方程,即可算出钻孔伸缩计四个测点的实际位移。

应把测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断面的关键部位上(拱顶、拱腰、拱脚、边墙仰拱等),每断面布置8个测点,并逐一进行编号。分别埋设于围岩和初衬之间以及初衬和二衬之间。埋设压力盒时,要使压力盒的受压面向着围岩。在隧道壁面,当测围岩施加给喷混凝土层的径向压力时,先用水泥砂浆或石膏把压力盒固定在岩面上,再谨慎施作喷混凝土层,不要使喷混凝土与压力盒之间有间隙,保证围岩与压力盒受压面贴紧。

和围岩应力布设在同一量测断面上,每环格栅钢拱架布设8组钢筋计,分别沿钢架的内外边缘成对布设。安装前,在钢拱架待测部位并联焊接钢弦式钢筋计,在焊接过程中注意对钢筋计淋水降温,然后将钢拱架由工人搬至洞内立好,记下钢筋计型号,并将钢筋计编号,用透明胶布将写在纸上的编号紧密粘贴在导线上。注意将导线集结成束保护好,避免在洞内被施工所破坏。

根据钢筋计的频率-轴力标定曲线可将量测数据来直接换算出相应的轴力值,然后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关计算方法可算出钢筋轴力计所在的拱架断面的弯矩,并在隧道横断面上按一定的比例把轴力、弯矩值点画在各轴力计分布位置,并将各点连接形成隧道钢拱架轴力及弯矩分布图。

①基点布设: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埋设在隧道洞门边坡立面横向(3~5)倍洞径外的区域,埋设9个基点,以便互相校核,参照标准水准点埋设,所有基点应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

③量测:用全站仪进行观测。要求a)观测应在全站仪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且避免在测站和标尺有振动时进行;b)尽量选择在每一天同一时间内进行观测;观测坚持四固定原则,即:施测人员固定,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且应每隔30天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基点与水准点的联测,其误差不得超过±0.5mm(n为测站数)。

除以上量测项目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隧道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量测,如隧道软弱围岩、膨胀性地层的底板上鼓、隆起量测等。

由仪表量测的数据记录在专用的表格上,原始记录表格存档以供需要时查用。监测日报表当日一式四份提交给业主、监理方、施工方和设计方。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用专门程序进行计算处理,每周出周报,每月出月报,必要时出专门分析简报。、

监测技术负责人参加工程现场会,汇报最近一段时期的监测情况,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严格按有关各方讨论的具体报警值分两个阶段报警。

当监测值超过预警值的80%时,在日报表中注明,以引起有关各方注意。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除在日报表中注明外,专门出文通知有关各方。监测技术负责人参加出现险情时的排险应急会议,积极协同有关各方出谋划策,提出有益的建议,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对于现场量测所得的数据及时整理,绘制量测数据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及量测数据与开挖工作面距离的关系曲线。并对量测数据作如下一系列的处理、分析及反馈:

①依据回归分析、预测位移、收敛、拱顶下沉及钢筋应力的最终值。

②以位移~时间曲线为基础,根据位移、位移速率等分析、评定围岩和支护的稳定性。

③当位移急骤增加,每天的相对净空变化超过10mm时,应重点加强观测,并密切注意支护结构的变化;

④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同时支护开裂或掉块,此时应尽快采取补强措施,以防塌方;

⑤当位移、周边收敛、拱顶下沉达到预测最终值的80~90%,收敛速度小于0.1~0.2mm/d,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07~0.15mm时,认为围岩基本稳定,可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⑥利用位移、应力(拱架主应力)反分析程序对围岩及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对施工方案、支护结构的稳定情况作出评价,及时修正支护参数,对施工及时提出建议,采取有效的措施有线电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Un/3)≤U0≤(2Un/3)

采取特殊措施后方可施工

注:U0—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

2.管道纵向设置范围:管口距掌子面距离不大于12m,另一端延伸至已施作衬砌外1~2m倍洞径。

3.掌子面附近设应急救生包,内存放10人左右一天应急食物及饮用水;箱内备包扎纱布、消毒药水、常见外伤药等。应急食品定期更换。

5.救生通道跟随掌子面前移而移动DB50/T 867.9-2019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9部分:医药制造企业,应急管包专人专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